科技是改变残疾人生活,助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科技在残疾人医疗、康复、照护、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加强科技助残,提升助残科技研发应用水平,对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科技强国建设和发展助残领域新质生产力,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关心、重视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协同推动下,科技助残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优质助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一批助残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和骨干企业竞相涌现,助力残疾人跨越障碍,将更多美好生活愿景变成了现实。中国残联新媒体陆续推出科技助残典型案例,展示残疾人工作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最新成果。智能康复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运用将外骨骼技术应用于康复养老领域,结合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以“神经可塑性”原理为基础,通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实时监测人机交互力矩,迅速准确识别用户行走意图,并作出步态响应。为下肢肢体残疾人提供便捷、有效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提升使用者下肢自主行走能力。同时,设备配套的智能康复体系,通过系列指标及时监测了解使用者情况,促进实现康复数字化和标准化管理。
杭州:具身智能加速场景应用 “具身智能”今年首次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广泛关注。在浙江省杭州市,作为具身智能领域重要“赛道”的外骨骼技术正加速融入民众生活,应用于养老、康复等领域。 在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杭州智元研究院研发的“髋部助行外骨骼”设备已开始试用。年过七旬的吴利英穿着该设备,一口气从一楼走到三楼。她说,“腿上有一股助推力,感觉爬10楼也不打紧。” 留下街道社会事务办主任周锋利介绍,街道现有6000余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引进外骨骼设备是希望让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能走出家门,感受春暖花开。

来源:中国残联计财部并综合浙江残联、中新社等消息
编辑:张雪飞
审核: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