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是诗词与文言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使诗句表达更加形象,还让诗句含蓄典雅,别有意趣。记住下面这12个典故,可以帮我们很好地理解诗词、学习古文哦!
1. 长亭
古代驿站。古人在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2. 烂柯
出自任昉《述异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童子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发现斧头全烂了,同时代的人已经都不在世了。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汗青
古时写字的竹简,需先用火烧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楼兰
汉代,楼兰国经常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用计斩杀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 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亦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6. 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殿中,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7. 桑榆
《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影)在树端,谓之桑榆。”后比喻人的晚年。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8. 折腰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薪俸,去向比他官位更高的人献殷勤,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 楚歌
《史记》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比喻孤军被围或处境窘迫。
▼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李商隐《泪》
10. 鸿鹄
据《史记·陈涉世家》,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时有鸿鹄之志,后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吴潜《八声甘州》
11.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春夏季节,杜鹃彻夜啼鸣,啼声清脆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后人以杜鹃叫比喻伤怀、惆怅的情感。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 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惯,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