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唐钟声(四章)唐顺宗李诵的死因成疑,唐宪宗李纯弑父嫌疑极大

惊心鸟 2025-01-16 01:26:18

永贞革新失败后,唐顺宗李诵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逼迫下禅让皇位给皇太子李纯,自己退位为太上皇。于是这位当了二十五年皇太子,和在位一百八十六天唐朝皇帝退出了历史舞台,史称“永贞内禅”。李诵退位后,皇太子李纯在俱文珍等人拥戴下顺利登基称帝,是为唐宪宗。然而能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唐顺宗李诵退位不到半年,就突然暴毙而亡,留下了诸多的疑点。关于李诵之死,历史上议论纷纷,而唐宪宗李纯也由此惹上了弑父夺位的非议。这段历史成为网上历史爱好者讨论的焦点,历史圈的学者们也众说纷纭。

关于唐顺宗李诵之死的过程,在史书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从唐朝留下来的史料来看,整个死亡过程持续极短。在李纯继位后元和元年的正月间,李纯突然宣布太上皇病重,第二天就宣布李诵不治驾崩。事情整个过程非常的快,就像是演戏一样,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而长期照顾李诵的关键人物,宦官李宗言和嫔妃牛昭容在李诵退位后也不知所踪,史书上留下了诸多的疑点。再加上半年之前的永贞革新失败,和李诵被迫禅让皇位的传闻,让唐朝上下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因为史书上记载的疑点太多,所以李纯弑父的说法不断兴起。

关于李纯弑父的讨论,网络上的历史爱好者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平心而论,从现有的史料看,并没有关于李纯弑父的直接证据。但是从李诵之死的时机,以及他退位前后的朝廷政治格局变化来看,李纯却有着极大的嫌疑。因为李纯是宦官集团首领俱文珍拥立上位的,所以俱文珍也被认为是李诵之死的直接操作者。要分析整个历史事件,深挖起幕后的黑料,还得从唐顺宗李诵继位后搞的永贞革新开始。这是李诵继位后在政治上最大的动作,也是与宦官集团冲突最大的一次。如果说有谁想要谋害他,那么宦官集团最有动机。

前文讲过,在唐德宗李适时期,作为皇太子的李诵对宦官专权非常不满,所以纠集东宫臣僚常常讨论如果推翻宦官专权,因此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东宫集团。李诵继位后,整个东宫集团就成为了永贞革新的改革团队。其中领头的王叔文出任起居舍人、翰林学士,而王伓则出任翰林待昭,实际上成为了改革诏令的中枢掌控者。在王叔文等人的推荐下,来自东宫集团的韦执谊出任尚书左丞兼平章事,以宰相的地位推进改革。这次改革的动作很大,直接触动了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了政治斗争,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在唐宪宗李纯正式登基前,宦官俱文珍与朝廷大臣共同上书请求以皇太子李纯监国。李诵被逼不过,答应了放权给李纯。于是李纯掌握了朝廷大权,贬斥了以王叔文和王伓为首的改革团队,永贞革新就此结束,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此后永贞内禅发生,唐顺宗李诵宣布退位为太上皇,唐宪宗李纯正式继位。如此一来,唐顺宗李诵一生所追究的心血付诸东流,一生的政治遗产也被继任者完全破坏。站在李诵的角度,对于这种事肯定是非常不满的。没有一个皇帝在退位后,愿意自己在位时期的政治遗产完全被废黜。

半年后李诵突然驾崩,他被害的传闻也时有传出,引发了唐朝民间舆论的沸腾。在唐传奇的小说集《续玄怪录》中的《辛公平上仙》一段,就影射了这一段历史。唐朝的老百姓们对唐顺宗李诵之死进行了各种猜测,也提出了很多假设。有的认为是宦官集团的报复,矛头指向拥立唐宪宗李纯的宦官头领俱文珍。也有人认为李纯才是幕后主使,俱文珍只是李纯弑父的帮凶。当然也有支持唐宪宗李纯的,他们相信李诵是病重而死,并非李纯弑父。但是从各种史料的疑点来看,李诵仅因病而死的说法是很难成立的。

李诵是个体弱多病的皇帝,实际上在其登基继位之前就得过严重的中风,并且留下了后遗症。据说他登基后,犹豫后遗症造成口齿不清,只能有贴身照顾的宦官李宗言和宠妃牛昭容代为传旨。所以这也成了李诵突然暴毙而亡的原因,支持李纯的人认为李诵是死于再次中风。理智的看,这种事并非不可能的。但李诵再次中风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第一次中风是因为被父亲唐德宗李适用猜忌,可死亡的这次已经退位为太上皇了,还能被谁猜忌?如果说当时还有人猜忌李诵,那只能是刚刚继位不到半年的唐宪宗李纯。

对于李纯来说,他的皇位并非是正常传承的,而是由宦官俱文珍带领大臣逼宫造成的。虽然俱文珍等人给出了各种理由,都无法否定其威逼皇帝的事实,这个在两唐书上都没有否定的。对于李诵这样的病人来说,被人逼宫禅位,在尊严上是极大的打击,造成病情加重是很有可能的。但在永贞内禅发生的几个月内,宫廷中并没有传出这样的风声。反而在刚刚跨年,新皇帝改了年号后就发生了病重驾崩的事,这也太凑巧了。只要稍微的思考一下,正常人都会怀疑,唐宪宗李纯此时宣布李诵的死讯,是不是有过河拆桥的意图?

李纯宣布李诵是病重而死,但是却没有流出病重的过程和记录。而且从唐德宗晚期就开始贴身照顾李诵的李忠言和牛昭容,也不知所踪,这就更加令人不得不怀疑了。如果李忠言和牛昭容在永贞内禅后继续照顾李诵,那么李诵驾崩时可以出来亮个相,以证明其正常死亡。但实际上两人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更多的信息,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如果他们在二王八司马事件中跟着王叔文等人被处死,或者被贬外放,史书上不可能没有记载。实际上当时连俱文珍派人处死王叔文都有记载,又怎么会漏掉李忠言和牛昭容呢?

皇帝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最为重要的角色,没有之一。关于皇帝的死亡,中国的史书上都是非常慎重。而唐顺宗李诵的死亡记录,根本不像个和平时期正常死亡的皇帝,更像是乱世中莫名被杀的。如此重要的史料在史书上出现遗漏,要说不是人为的,正常人都不会相信。

而作为永贞内禅的最大受益者,和推动皇位更迭的最大权力者,李纯和俱文珍是最具有杀人动机的。因为永贞内禅已经发生,如果有人要借机让李诵复辟,对于李纯和俱文珍来说是最大的危机。一旦李诵复位成功,这两人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对他们而言,只有死了的李诵,才是好皇帝。

因此在弑君和弑父的动机上,俱文珍和李纯都是有充足的理由的,而且以他们的能力也不难办到。俱文珍统率唐朝禁军神策军,掌控整个长安京畿之地的军权,要弄死一个退位的太上皇,比捏死一只蚂蚁难不了多少。更何况这个太上皇有中风后的严重后遗症,只要在他日常的饮食和药品中动点手脚,就能让他合理合法的正常死亡。实际上宠妃牛昭容和宦官李忠言的消失,很多人都怀疑他们是被杀了灭口,以避免弑君的事情曝光。如果走正常流程处死他们,难免要在史书和朝廷文件上留下痕迹,这就不利于隐藏真相。

当然,也有很多人为李纯和俱文珍辩解,辩解的理由大致有这么几种。一种说法是永贞内禅已经尘埃落定,二王八司马已经被贬地方,没有翻起浪花的可能,所以李纯和俱文珍没有必要对李诵下手。另一种是唐朝皇城的护卫不只是俱文珍掌控的神策军,还有羽林军和飞龙军,俱文珍一个人干不了这事。还有以两唐书为证,认为史书上对俱文珍是正面评价,所以他不可能参与弑君。但是仔细一推敲可以发现,这三种说法都是有很大破绽的,也是无法落地的。实际上从各方面看,李诵的存在不只是对永贞革新政治遗产的延续而已。

对第一种说法而言,最好的否定就是李诵去世不久,俱文珍派人处死了王叔文,而王伓也莫名其妙的暴毙。如果二王八司马真不能翻起浪花,俱文珍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处死这两个政敌呢?另外对于李纯和俱文珍而言,除了永贞革新改革团队外,李诵的二十多个儿子也是极大的风险。当初给李纯立太子的时候,是违背礼法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未立皇后,先立太子的程序。这样的程序下,李诵的二十多个儿子能愿意?虽然李纯是长子,但毕竟是庶出,其他的儿子们难道没有拥立李诵复辟,然后夺取皇位的可能?

对于第二种说法,那就更加可笑了。前文就讲过,俱文珍能控制长安城和皇城,不只是神策军,还有李纯幕后推动。长安的那么多军队是拱卫皇帝的,而非拱卫太上皇。李诵在位时,俱文珍尚能抵制任命范希朝掌控神策军的诏令,更何况李诵失去皇位后呢?作为太上皇,李诵也就是在后宫躺着等死了。他在受到危险的时候,只要李纯不点头,什么飞龙军、羽林军、威武军都不会救援。而以当时李诵的身体状态,弄死他也不一定用军队。俱文珍只需派几个太监,把李忠言和牛昭容抓走,生活不能自理的李诵就只有被饿死一条路。

至于两唐书对俱文珍的评价,根本不足以用来给他洗白。两唐书的这段史料来自于名臣韩愈,而韩愈正好是受俱文珍所托写这段历史的。说白了东家让写什么就是什么,写手拿了钱还能写东家的黑材料?况且韩愈对于王叔文提拔中下层官员本就不满,他有了机会不使劲黑就不错了。因此两唐书这段史料都是站在唐宪宗李纯等胜利者的角度写的,根本不能证明什么问题。而对于王叔文等改革派后来舆论反转,还是在北宋晚期之后的事情。在民本思想逐渐放大的南宋后期,底层士大夫们对这些历史进行反思,然后才有了不同的结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而产生的影响。在唐朝之前,中国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道隋朝的四百多年的门阀政治时期。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唐朝又经历了贞观、永徽、武周三朝的民本政治时期。民本政治打破门阀政治,这是唐朝强大的关键所在。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门阀政治又有了回流的迹象,虽然不能像前几百年那样独霸朝政,却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永贞革新和永贞内禅,本质上就是两种政治体制的斗争。最后以唐宪宗李纯所代表的门阀政治残余势力获胜而结束,唐朝又回到了短命的历史周期律。

作为推崇民本政治的皇帝,李诵被门阀政治的残余弄死是意料之内的。而韩愈作为推崇门阀政治的名臣,为胜利者李纯和俱文珍摇旗呐喊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韩愈在史料中一边倒的抹黑王叔文改革团队,对唐顺宗李诵的很多事一笔带过,表露出了他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派系。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就韩愈等为代表的旧官僚,本质上就是想要复辟门阀政治的豪门残余势力。他们希望自己的阶层和家族有着魏晋南北朝那样兴盛,自然不希望王叔文提拔底层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史料上吹捧李纯和俱文珍,那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以这种明显有所偏向性的史料,作为唯一的历史分析的结论,明显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从各方面的信息来分析,唐顺宗李诵之死,实际上是门阀政治残余官僚们为了巩固政权,而作出的一系列罪恶行为之一,而作为这些官僚集团的代表李纯和俱文珍有着难以推脱的罪责。不论他们的写手在历史上如何粉饰,他们弑父弑君的罪名是洗刷不掉的。哪怕他们不是亲手杀死唐顺宗李诵,可李诵之死永远是他们顶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那颗最硬的钉子。从这角度看,唐宪宗李纯引以为傲的元和中兴,不过是唐朝将死之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