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过往求解——面对革命前辈的悟语

卓君评娱乐 2023-01-13 19:45:02

2021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进入三月。时间虽在流逝,但必戴的口罩提醒我们:疫情还没有结束,它很可能将长久和人类共存。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疫情期间的感受,“恐惧”绝不会缺席,它只有强弱之分。在它的气势弱下来时,旅行是一种解压的方式。

每次离家在外,好奇心常相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有时才是“在路上”的意义。这些见闻集合起来,统称为经历。经历之所以珍贵,因为它使人有所悟。无论多寡,和从前相比,我们总需要再明白些什么。

F/摄

三月中旬,我刚到广西钦州。这一晃,已经回到北京。

几天光景,对几个当地人印象极深——曾就读于小董联保小学堂,如今已经离休的黄华权老先生;90岁抗美援朝老兵罗侨怀,以及板城镇党委书记赖华平先生,他善于把党史,编讲成历史故事。

这几人彼此虽无关系,却有个共同点,即谈起战争年代的事情,便有讲不完的话。

与三人相关的场景,记忆犹新。站在少先队员中间,滔滔不绝说起往事的黄老先生;于叭塘炮楼前合影留念的11名烈士后人,及90岁老兵;给十里八乡的群众,讲历史故事的赖书记。他们在闲谈时,脱口而出的旧事,看似漫不经心提到,实则早已长在心里,从未被遗忘。

大场景里的小细节,常使人动容。学生们环绕老先生,静静聆听,神情专注;罗老兵两眼含泪,不住地叨念想战友;赖书记讲的故事,生动有趣,前来听故事的乡亲,越围越多。

每个细节即使微小,亦能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主讲者用语言,将听众的思绪牵扯。

第一个场景,年龄之间的反差,老者与孩子,前者用倾诉来填补后者的空白;第二个场景,老兵正独自思考,他虽置身当下,精神已回到过去;最后一个场景,集体围聚一处,年龄存在跨度,于是众人从故事里各取所需。

时间线于此时不可被忽视,既然时代之间不存在彻底断层,也就意味着,我们应采取借鉴的思维,为解决当下疑惑,试图从过去寻找答案。

至于未来的发展,或可从当下求解。因为以未来的眼光看,当下即为过去。如果我们此刻感到前路难行,也许该及时回过头,看看来路。

回望的方式不只一种,或旅游,或读书,或听前辈的讲述。

坐在去钦州的飞机上,我重读了《争夺记忆》这本书。发现第一次读完觉得好的文章,第二次未必这么认为。许是文章仍是好的,只因随着时间,读文章之人的思考侧重点会有所偏移,当新的关注产生了,文章的阅读次序便会有所不同。

这次重读,尽管是居于尚且安全的环境,却深觉每个人在文章里写下的体悟,我亦有同感。或许是疫情将我的思维方式改变,让我逐渐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关于疫情,你还留有多少感受?我惊讶于近来一些人的态度,他们对待疫情一事,竟已是一副云淡风轻的口吻。许是较之过去,眼下显得太平,基于此,有一种观点就地产生:你应该顺其自然地选择忘记痛苦。

在这些危机意识薄弱的人看来,谈论的话题越严肃,越显得多余和乏味。他们不愿回想,而是用及时行乐的乐观精神,懒于理会过去和未来,只活在当下就好。

即使在疫情艰难的时刻,与钦州相比,我所在的城市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大。而与我的居住处相比,武汉所受的侵扰更大。时至今日,世界上很多国家又比武汉严重。

细细想来,真正的共情或许并不存在。身处不同处境,即使我们用尽全力,也未必能感知对方。这种感觉在我面对黄老先生和罗老先生时,的确出现过,我发现我无法真切地说:我懂他们的感情。

他们是战争年代的经历者,亲身体会过彼时的艰辛。当他们谈起过往,谈的是自我和时代。如今的年轻人,将他们谈论的时代,称为历史。而对他们来说,这历史是生命的全部。

F/摄

我难以体悟他们的心情,即使通过书或影视剧等媒介,所谓的认知到底欠着火候。当然,我也没理由怨怼疫情下的他者,譬如那些善于遗忘的人,谁又能说这种选择是错呢。

但我近来常想起那位90岁的老兵,尽管几十载光阴过去,对很多战时的细节,他仍记得清楚。这些生命中经历的紧要事,他不允许自己忘记。

除去战争的残酷,他不想忘记的还有很多,比如:战友间的情意,勇敢、顽强的意志,守护祖国的信念......这些融入深情的信仰,将支撑他走完此生。

假如你曾为一件事拼尽全力,那么它已经与你合为一体。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医护人员,想必不会将疫情遗忘。正因为同样的事,对不同的人影响各异,才会有牢记与遗忘之分。

显而易见的是,即便事态再危急,人们感受到的苦涩的程度,亦有区别。既如此,又该怎么防止遗忘的发生?在我看来,保持精神的传承至关重要。

抵抗遗忘,不是为了沉浸于痛苦,而是试图从类似的经验里,找到能够更好生存的可能。

F/摄

毫无疑问,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此刻面临的困境,从社会到个体,战争年代也曾有过。在困境面前,革命先辈的言行,能够带给我们些许启示。

谈起往事,我们总能从他们的言语间,捕捉到这些关键词:勇敢、顽强、坚韧、乐观、积极......

这不是夸大其词,也不是自我歌颂,而是走出风雨后,回头想想,正是因为精神不倒,才能有力量坚持。

学会在苦难中生存,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道理和方法,或许能从外界获取。而最终的践行,全在自己。

无论何时,我们应该有一股精气神,它从过去延续至今,我们靠它来过一种相对正常的生活。未来的某天,若有位年轻人被恐惧侵扰,你不妨把和疫情有关经历说与他,也许他会向你学习,更坚强地活着。

0 阅读:5

卓君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