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离开父亲后,我不再是孩子豆瓣上有个热门话题:“谁能告诉我一句爸爸会讲给女儿听的话,好吗?”这个话题2016年发起,已经过去三年,每年却都有大量的新留言:
“我爸经常给我发微信,问我在做什么呢,但是我却很少会回复他。”“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特别想家,看到这个帖子莫名的鼻酸,想回家了。”“出去玩钱够不够?不够就说,玩的开心点!”“决定一些事情,问他的意见时,我爸经常说:什么都不重要,你自己过得开心就行。所以我做了很多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走过弯路也尝过甜头,但从来都没后悔过。”
“让你晚上十一点就睡觉,不要躲被子里玩手机,你从来都不听……”“哎,我们守不了你一辈子,你以后结婚了要好好过日子,要懂事了,别再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你到家了吗?怎么还没下班,快去吃饭。”“水果都切好放桌上了,起来记得吃。”
突然心里酸酸的,觉得爸爸们有时有点暖暖的,有时又有点傻傻的。除了日常的温情叨念,也有一些感伤的回忆:“好伤心啊……楼里大家说的这些话,我一句也没有听过。”“我也很想爸爸,不知道他在天堂过得好不好。想让他知道我和妈妈都很想他。”
“我爸爸走了一年了,平时都撒丫子玩儿,在别人面前提到爸爸的事情都讲得他还健在一样特别欢乐。每次在豆瓣看到这种帖子都哭得不行,现在再也没人问我钱够不够了,翻开微信聊天记录感觉一直都撒娇问爸爸拿钱,现在再也没人了。”“我爸爸弥留之际在病床上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说:桌上有饭,快吃饭。”世上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相爱却相离。
02.最宝贵的童年,无法重头来过“爱和陪伴远比教育更重要,一个健康、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内容。”一项调查显示,一天与父亲相处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相比一周与父亲相处不到六小时的孩子,人际关系更融洽,且更加用于冒险,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主动。
那些时光,孩子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幼时,孩子想等待爸爸回家陪他玩,却等不到,长大后,爸爸有时间了,想亲近孩子,却为时已晚。别等到那一天。03.父亲,孤独的领域当我们回溯过去,关于父亲在家庭角色的研究,
10年前竟然还是一个“孤独”的领域。大多数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都在讲述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在1970年代之前,教育学、心理学中几乎找不到爸爸和孩子的关系;在2009年之前,在中国关于父亲的理论性研究几乎空白。
1.性别角色认同他们对于男性、女性角色特点认知较慢,自我认知能力发展较慢。
2.学校表现父亲陪伴不足的家庭,孩子在认知、运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3.心理健康父亲陪伴不足的家庭,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自我调节能力不足。
4.攻击性行为父亲陪伴不足的家庭,孩子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较难拥有很强的自控力。
哈佛临床与发展心理学家凯瑟琳·斯坦纳·阿黛尔 (Catherine Steiner Adair)提出了“七个关键时间”。他建议,父母在这些时间内放下私事和孩子耐心相处,将对亲子关系有很大的促进:上学前,上学路上、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孩子从学校到家的时候,当家长下班回家时,晚饭时间。
这些“关键时间”,不一定每个都占,但至少应该保证2-3个时间能全身心的和孩子相处。
等孩子长大,回忆过往,那些一个个由拥抱组成了时光,将一直定格在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