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小东
(网络图片)
上周五拉肚子难受一天,晚上发烧到38.2℃,吃了一颗布洛芬沉沉睡去。周六一大早醒来,自觉身体稍好,就按照约定同和光的伙伴们一起去周至县参观了大秦寺、仙游寺、清凉古寺,虽说都是走马观花,但一些念头却如电光火石般闪现心头,此起彼伏。从西安到周至,路长85公里,150华里,本次旅游,可谓是长安一百里。那《长安三万里》,演尽了大唐风流;这长安一百里,倒也管窥了大唐余韵。一、大秦寺上大学时,我们学校五行园的亭子里有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仿制碑。记得有一年冬天实验课结束,我拿着笔和本趴在那里逐字逐句地抄碑文,结果天气太冷抄了一半就回宿舍了。后来想想,就可以查到全文,何必受冻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呢?但我对这块碑和景教的兴趣由此产生,后来了解到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其实,景教就是唐朝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不过不是正统,而是基督教的异端1。基督教从公元1世纪开始传播,到公元4世纪末就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彼时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城、安都城都是基督教的传播中心,可惜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思想,这些城市的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也产生了分歧:主要的冲突就是耶稣的生母玛利亚是否应该被崇拜?2亚历山大城的西里禄认为耶稣是神性和人性合而为一,生了耶稣的玛利亚就应该被崇拜。而安都城的聂斯托尔认为耶稣既有人性也有神性,玛利亚只是耶稣人性的生母,就不应该被崇拜。在公元431年的以弗所宗教会议,不崇拜玛利亚的聂斯托尔派被罗马天主教会定为异端,从此备受打压。后来,聂斯托尔派教徒向东逃到了罗马的敌国波斯,得到波斯皇帝的保护,于498年前后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基督教会,这就是景教。再后来,阿拉伯人兴起打败了波斯,失去保护的景教徒又一路向东来到唐朝寻求庇护,这就开启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的故事。周至的大秦寺又称为大秦景教寺,所以当和光的伙伴们相约去参观大秦寺时,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早上7点从西安出发,开车将近2个小时来到大秦寺,结果当天大秦寺闭园维修,我们只能去看大秦寺塔。
大秦寺塔是一座七层宝塔,塔身倾斜,绿草杂生塔上。左侧是大秦寺文物管理所,右侧是大秦寺僧人们居住的地方。宝塔下有一块“拯救大秦宝塔记略”的石碑,碑文记载“大秦寺者中国景教之名寺也,稽之古典,国史有载。”但是旁边易拉宝悬挂的大秦寺简介与碑文记载内容相左,简介引经据典直言“此寺为唐代所建,一直都是佛教道场。”那么大秦寺,到底是景教寺还是佛教寺?
《唐会要》卷四十九记载:“天宝四载九月诏曰: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爱初建寺,因以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者亦准此。”所以看到大秦寺,很容易会联想到波斯传过来的景教、祆教或者摩尼教。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所建,碑中记载“所司即于京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应该就是景教徒根据唐玄宗的诏书,统一把景教寺称为大秦寺。但现在的大秦寺确实更像一座佛教寺庙,宝塔、佛像、僧人,佛教元素应有尽有。只是文物管理所门前竖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仿制碑,又提示着此地与景教的历史渊源。仿制碑旁还有“大秦寺重立景教碑记”,令我感到诧异的是,碑记中的“景”字全部被人涂抹掉了。
看到这个发现,我又转回大秦宝塔下面看“拯救大秦宝塔记略”,同样的手法,这块石碑中的“景”字也被人抹掉了。
有趣有趣,就像小孩子一样的行为。我跑去问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是谁涂掉了“景”字?他说不知道,据说是石碑上的介绍有错,被人给涂抹掉了。后来,和光的伙伴们下山去看仙女泉,我因为接电话脱离了队伍,正好看见有位僧人坐着休息,就跑去和师傅聊天。我问师傅谁抹掉了“景”字,师傅说他也不知道,但现在的大秦寺是政府确定的佛教寺,政府说啥就是个啥。的确,不论是佛教还是景教,没有封建帝王的支持,谁也不会发展起来。佛教从汉明帝白马迎佛开始发展,即使经历“三武一宗灭佛”的惨剧,依旧在中国扎下了根,繁荣昌盛。而景教得到唐太宗的支持,在中国开始传教,虽然得到唐朝历代帝王的支持,但唐武宗灭佛过程中也对景教进行了打击,景教从此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明朝天启年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长安重新出土,消失的景教又重新出现在历史之中。虽然景教徒再也不会出现了,但他们从前在中国存在过,留下过声音和文字,我们就有必要真实地记录他们。就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中国的历史讲究一个“真”字,如今大家通过典籍和碑文,讨论大秦寺到底是景教寺还是佛教寺,有助于发现真实的历史变化,这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论何人,偷偷将碑文中的“景”字抹掉,终究是落了下乘。大肚弥勒能容天下事,我想几个“景”字,也是能容得下的!宋嘉佑七年(1062),苏轼授任凤翔府通判时,到周至时游玩过大秦寺,并留有《大秦寺》一诗,附录在这里:大秦寺苏轼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麓乱山明。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二、仙游寺从大秦寺到仙游寺大概半个小时就到了。据说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登上仙游寺的法王塔创作,可惜我们去时法王塔关门,只能作闭门叹。1998年,由于西安市黑河饮水工程的需要,仙游寺和法王塔整体进行了迁移重建。如今新修的仙游寺壮丽辉煌,大雄宝殿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金光闪闪,我却基本没有什么触动。
大殿正前方有一小亭,名为慧超纪念碑亭,右侧题写“新罗国大德高僧”,左侧落款“大韩民国大统领金大中”。金大中曾是韩国总统,不称总统却称大统领,有趣有趣。亭中石碑正面刻“新罗国高僧慧超纪念碑”,背面用中韩两国文字刻有“慧超略传”。纪念碑被人乱写乱画,破坏严重,当地应该保护一下。慧超法师是新罗鸡林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遇到金刚智,受密宗四年后从海路遨游到天竺,后来又从陆路返回中国,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了《往五天竺国传》,这人简直就是唐朝“一带一路”的见证人。回到长安后,慧超跟随金刚智、不空翻译佛经,名声渐显,唐代宗曾下诏命慧超在玉女潭求雨,有“贺玉女潭祈雨表”留存于世,这是慧超法师与仙游寺的渊源。慧超法师就像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两人都在唐朝功成名就。所以难怪李钊兄说唐朝在长安就有10万外国人,毕竟哪里能取得人生成功,人们自然就会趋向哪里。
离亭不远,就是黑河,水面波澜不惊,犹如一面镜子,倒映出山峦起伏。据说西安人喝的饮用水都是黑河水,这可得保护好了。这里还有一个旧一点的仙游寺,可惜僧人关门吃饭,我们不得而入,于是就离开这里去参观仙游寺博物馆。博物馆里书法、碑刻数不胜数,但我对书法无感,都是匆匆而过。
这里最有名的是舍利子,1998年8月,法王塔在搬迁过程中,发现了吴道子画碑、舍利等珍贵文物,地宫中发现的舍利被称为“隋仁寿舍利”。我们确实看到了舍利子,左侧的玻璃球有三颗舍利子,是一位高僧的舍利;右侧的玻璃球有十颗舍利子,据说还是释迦牟尼的舍利。伟大的宗教总是教导人们不要偶像崇拜。比如基督教的十诫要求人们不可拜偶像,佛教亦是如此,《金刚经》就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这些舍利的存在,是不是人行邪道?是不是人们在拜偶像?在大秦寺和那位师傅聊“生死事大”时,师傅提起《楞严经》中的几句经文3,主要意思就是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五蕴皆空,要去寻求真实。我问师傅:什么是真?师傅说:自心是真。说得真棒,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境流转,其他外在的事物都是梦幻泡影,恰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三、清凉古寺到清凉古寺停车场,首先看到的就是空旷的土地上一尊白色的地藏菩萨像。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地藏王菩萨的宏大誓愿,但以他名字命名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却有伪经的嫌疑。从前有个朋友读此经,给自己带来了很深的痛苦。所以我开始看这部经的时候,是带着一种批判的视角去看。在我看来,这部经创造痛苦让人恐惧是江湖抬门槛之术,先创造痛苦、再消灾解难解决痛苦的一条龙服务,是很容易骗人钱财了。于是我对这部经就产生了一股敌意。后来看动画片《一人之下》,肖自然超度死去的陈朵,念了一段《地藏菩萨本愿经》,令我敌意渐消: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以是等辈,吾当忧念。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时长00:45窦文涛曾在《锵锵三人行》举例说:人死之后肯定是去天堂,所有人都去天堂。因为人间就是地狱。就是说六道轮回,其实就是在我们这个人世里,全部都能看得到。有些人真的是生活在地狱里,但是你不知道。北京上海有的人过得就是天人的生活,可是实际上今天就是还有人一年才吃三次肉的啊,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人间就是地狱,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所以地藏菩萨就在人间,调伏着刚强众生。
转过停车场,就是清凉古寺的正门,这里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有隋唐之风,正如大门背后的对联所言:佛门净土演真谛;隋寺庄严证禅心。我们去时清凉古寺正在装修,想到我在闲逛,此地的工人们在劳作受苦,父母也在陕北劳作受苦,心情顿时难受。这里的大雄宝殿也是三尊三世佛,左右两边有十八罗汉护法。令人不解的是,清凉古寺应该是汉传佛教,但是我在十八罗汉下面发现有一些微型藏传佛教塑像,不知是什么原因。
出大殿左侧,有佛龛供奉一尊面燃大士,顶生二角、青面獠牙,瘦骨嶙峋,呈凶恶像。前段时间在翠华山接圣台也看到了面燃大士,只是当时不知道是哪位神仙。据说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莲华经》中,观音大士“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是观音大士教化饿鬼界众生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们不宜动贪爱及悭吝想,以免堕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燃”的眷属。说起佛教故事,其实是想到人间故事,鬼道众生都有观音菩萨化身面燃大士照顾,那么人世间每一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很好照顾吗?什么时候,人们可以不那么辛苦?四、长安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这句话出自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七月下诏允许景教在唐朝传教时所说。这十六个字,可以看到唐朝对各种信仰的包容。当景教徒遭受罗马人和阿拉伯人的逼迫,不远万里一路向东,寻找一个信仰自由的地方,是唐朝接纳了他们。那时的长安恢宏大度,儒释道并存,景教、祆教、摩尼教也可以自由地信仰。而现在,如果想了解道教,那就去湘子庙、八仙庵、都城隍庙;想了解清真寺,那就去回民街的大皮院、小皮院;想了解藏传佛教,那就去广仁寺;想了解天主教,那就去五星街天主教南堂;想了解佛教,那就更多了,大兴善寺、香积寺、牛头禅寺等佛教六大祖庭都在西安呢。这样的长安,怎能不令人向往?
PS:
1.如果粗说起来,佛教是婆罗门教的“异端”,基督教是犹太教的“异端”。很多时候,没有异端,就没有发展和突破。
2.有关尊崇父母,我举个例子做个对比:绥德合龙山上,真武大帝的宫殿后面,也给他父母建了一座圣父圣母宫,真是一人得道,全家当仙。
3.师傅讲的应该是《楞严经》中的一段话,可惜我基本没怎么读这部经,所以不清楚他到底说了那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