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日双方在第17次安全对话上,再次达成友好往来的共识。
事实上,在安倍晋三高调访华前,日本首相整整7年不曾正式访华。当初,安倍晋三上任不满一个月就“闪电访华”,可谓轰动国际。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场“世纪大破冰”背后,有个南京人居功至伟。他就是倍晋三老婆的“男闺蜜”——吴汝俊。
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吴汝俊在日本演艺界的名气却比肩邓丽君,还曾获得“中华之光”年度人物奖。
▲左是安倍昭惠,右是吴汝俊夫妇他为何国内名声不响却国外鼎盛?又是如何从南京辗转到日本?
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才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人物?
这背后离不开两个日本女人和一个日本男人!
一见钟情的老少恋,缘定三生为爱东渡1987年,24岁的吴汝俊独自前往云南昆明寻“春”。
当时他正痴迷于《红楼梦》,尤其喜欢林黛玉的超逸绝尘。朋友知道他要去昆明时,曾打趣:“也许,你这次正好能艳遇上一个林妹妹。”
▲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没想到林妹妹没有,林姐姐倒是真的遇见了!
这天,吴汝俊在洱海边散步看风景,海边人来人往,吴汝俊却偏偏被其中一人深深吸引。
这人身着和服体态婀娜,虽素面朝天但眼波流转,举手投足间自带一种成熟姐姐的风情,却又夹杂着一丝冰雪的冷然。
如此独特的气质,瞬间摄住吴汝俊的心魄,他不由停下脚步,直愣愣盯着对方。
对方感受到这道炙热眼神,抬眸对视间露出了一个微笑,款款走来擦身而过,留下一阵悠香。
吴汝俊回过神后,心里一阵懊悔:“怎么光顾着看,应该上前打招呼才对!”
由于心绪起伏不定,吴汝俊当晚便失眠了,隔天起了个大早。万万没想到,正因为“起得早”,他又遇上心心念念的“林姐姐”!
原来两人同住在翠湖宾馆,因此才能在酒店餐厅再次偶遇。
吴汝俊当即上前搭话,得知对方是日本人,名叫陶山昭子,由于喜欢中国文化,所以时常来华游玩。
两人语言不通,吴汝俊几乎不会日文,陶山昭子的中文半生不熟,就互相比划着,你来我往,竟也聊得热火朝天。
最搞笑的是,吴汝俊一口一个姐姐,结果昭子说:“我今年45岁,你可以喊姨了!”惊得吴汝俊,当场变“呆头鹅”,逗得昭子掩嘴笑半天。
分别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两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感情渐渐升温,最后确定了恋爱关系。1年后吴汝俊向昭子求婚。
两情相悦本应得到祝福,但双方的亲友却一致反对!
吴汝俊的亲友想不通,才华出众事业有成的25岁小伙,为何偏爱年近半百的日本女人?
吴汝俊反驳:“爱情不分国界,更不分年龄。再说昭子根本看不出岁数,要是她跟我说,我压根不信她大我21岁。”昭子的亲友则是担心,46岁大龄未婚女嫁入中国“水土不服”,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但昭子爱得很坚决,她原本打定主意一生不婚,既然天公作美送了如此良缘,那说什么都要珍惜。
可除了年龄差距悬殊,两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差甚远。
吴汝俊是京剧名门出身,父亲吴乐常是著名京胡演奏家,母亲吴凤楼是京剧老生演员。在父母的熏陶下,吴汝俊在京胡和京剧上,都展露出不俗的才能。
22岁时,吴汝俊便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成为青年琴师。大学期间,吴汝俊意外唱出男旦假声备受好评,导师直言:“要是在二十年前,你就是小梅兰芳了。”
而昭子虽然保养得宜,父母皆为校长也算书香世家,但并没有太出彩的建树。
总而言之,没有人看好这段相差21岁的“老少恋”,小鲜肉变心、大龄剩女被弃是人们私下笃定的结局。但无论旁人如何众说纷纭,依旧阻挡不了两颗坚定的心。
婚后,吴汝俊和昭子的感情并没有变浅,总是“夫唱妇随”情意绵绵。
为了照顾丈夫的起居,昭子放弃自己的工作,主动当起了“跟班”;
为了保养丈夫的嗓子,每一杯水昭子都预先调试,确定不冷不热才递上去;
为了保护丈夫的双手,昭子总是抢着帮提琴箱,即便琴箱并不算重。
对于昭子的温柔体贴,吴汝俊面上佯嗔妻子小题大做,心里却甜滋滋的,十分受用。
但有件事令吴汝俊耿耿于怀,陪妻子去日本探亲的约定,次次因工作被迫取消。
想起恋爱时,昭子收到中文信,总是先查字典费心翻译成日文,用日文写完回信,再就着字典翻译成中文。
再想想,昭子为嫁自己离乡背井,为照顾自己不惜舍弃个人爱好。
吴汝俊觉得妻子实在付出太多太多,而自己也不能心安理得坐享其成。
为了不辜负妻子的深情厚爱,他最终决定放弃国内成就,带着妻子去日本发展。
这一决定再次惊呆众人,鲁豫曾就此事采访过吴汝俊。对此,吴汝俊没有直接回应,反而提及朋友的言论:
“有个懂周易的朋友说,我和昭子是缘定三生,已经做了三世夫妻。第一次是2000年前,第二次是1300年前,现在则是第三次。”旁人眼中的“不可思议”,至于吴汝俊而言,不过是至情至性、随心所动。
大胆创新再创佳绩,携首相夫人游中国吴汝俊为爱冒险的勇气令人叹服,但随之而来的苦果也令人唏嘘。
关于移居日本这件事,吴汝俊不曾深思熟虑,他觉得一个人只要肯努力,且有真才实干,到哪里都能活得好,但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在国内,他无论是开演奏会,还是办京剧场,不说座无虚席,也是人气满满。在日本,任凭他如何精心筹备,如何研究宣传,却几经折戟,颜面尽失。
最惨的一次,演员人数竟成观众的倍数,尴尬气氛弥漫全场,全靠硬撑演完。
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更不会把现状怪罪到妻子身上,而是沉下心思考问题症结,正视中日文化差异,积极求变谋发展。
经过一番调研后,吴汝俊发现“歌舞伎”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歌舞伎于日本,正如京剧于中国,都属于“国粹”,是本国特有的传统表演艺术。歌舞伎演员与京剧“男旦”类似,虽然表演角色都是女性,但都由男演员反串。
不同点在于,日本当地流行的歌舞伎已经历过改革,在保留古典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流行元素。
受新歌舞伎的启发,吴汝俊往传统京剧中融入西洋音乐元素,中西结合而成的新京剧立即擦出别样的花火。
2001年,吴汝俊隆重推出自编自导自演的新京剧《贵妃东渡》。
《贵妃东渡》首次巡演一共27场,场场爆满的口碑效应,打响了“东方歌剧”的第一枪。
此后吴汝俊先后创作出《武则天》、《天鹅湖》、《孔圣母》等作品,所受喝彩与赞美一浪高过一浪。
得益演艺事业上的成功,他在日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著名歌舞伎”一般,被看做是“国宝”的程度,并获封“亚洲第一男旦”的称号,甚至成了众多日本政要的“偶像”。
其中,就包括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前首相夫人安倍昭惠等人。不同于“循规蹈矩”的日本传统女性,安倍昭惠十分特立独行:
她不受传统思想束缚,结婚多年甚少干家务,还坚持丁克到底;
她不以夫为天,敢当众与丈夫唱反调,爱喝酒,爱追星,还爱逛夜店;
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纵使安倍昭惠跳脱放肆,安倍晋三始终“宠妻无度”。
▲安倍夫妇年轻时的合影吴汝俊主导的新京剧爆火后,安倍昭惠就成了他的忠实粉丝,曾经逢场必捧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一来二去,两人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汝俊还被日媒封为首相夫人的“男闺蜜”。
2006年,由于小泉纯一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跌到冰点。同年,吴汝俊得知好友丈夫安倍晋三有意竞选日本首相,且胜算极大。
通过日常来往,吴汝俊了解到安倍昭惠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在安倍昭惠的影响,安倍晋三对华态度比其他日本政要友善许多。
因此,吴汝俊大胆对其发出邀请:
“大姐啊,你应该亲自去中国,把你的声音传到中国去,把安倍晋三希望成为‘中日友好第一人’的向往,以及他将来要实施的政策,提前跟中国人民交心。”原本吴汝俊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安倍昭惠二话不说就豪爽答应。
吴汝俊将这一消息分享给妻子时,先是感叹安倍昭惠大胆爽直,后又担心本次访华效果:“要是弄巧成拙,中国、日本,我都别想再混了。”
2006年5月31日,心怀忐忑的吴汝俊夫妇带着安倍昭惠飞往北京,开启为期3天的秘密访华行动。
抵达北京后,安倍昭惠兴冲冲提议:“听说中国的如来佛神通广大,观世音有求必应,先带我参拜一番吧!”于是,三人一起拜了释迦牟尼,又拜了观世音。
后续行程安排就和一般外国旅客来京游玩那样,逛了雍和宫,去了故宫,爬了长城,吃了烤鸭,听了琵琶,品品中国茶。
在此期间,安倍昭惠特意定制一身端庄大方的黑色旗袍。旅程最后一天,在吴汝俊的陪同下,安倍昭惠身穿旗袍秘密会见了中国高层领导。
安倍昭惠的“旗袍外交”诚意满满,让中国高层领导十分感动。在分外和谐的气氛中,双方初步达成了友好往来的共识。
也就是说,本次秘密访华为后续安倍晋三的“闪电访华”做好了铺垫。
被质疑是间谍、媚日,却赤子之心不改为中日关系缓和成功尽到一份力后,吴汝俊的信心倍受鼓舞。由此,他更加坚定在日弘扬中国戏剧、传播中国文化的决心。
在他看来,艺术不分国界、不分人种,可以穿透一切阻碍,凝聚人们心中共同的真善美。
吴汝俊的“京剧外交”,不仅撼动了安倍夫妇,还影响到另一位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
鸠山由纪夫也是受新京剧吸引,从而与吴汝俊成为好朋友。
2009年,刚当选首相的鸠山由纪夫打算访华,第一时间邀请吴汝俊陪同。有了上一次的成功经验,吴汝俊欣然答应。
同年,日本出版了一套吴汝俊的邮票(首套中国人邮票)。随后,吴汝俊受邀参加中国60年华诞的国庆观礼活动。
不难发现,在鸠山由纪夫上位后,吴汝俊的“促进作用”发挥得更明显。
这是因为鸠山由纪夫的觉悟程度更高,同时也因他对中国怀有深深的愧疚之情。
鸠山由纪夫被称为“最有良知的日本首相”,曾公开承认南京大屠杀,甚至当众对纪念碑下跪忏悔。
鸠山由纪夫自认所作所为合乎道义,但他的行为在日本掀起轩然大波。极端分子直接痛斥鸠山由纪夫为“卖国贼”,就连吴汝俊的风评也因此受到牵连。
2013年7月4日,“吴汝俊是操作鸠山由纪夫、操作首相夫人的中国间谍!”,这一标语遍布各大报刊、电车广告栏及地铁车厢。
一时间,各路心怀不轨者对吴汝俊群起而攻之。虽然鸠山由纪夫和安倍昭惠都极力为其正名,但吴汝俊的人身安全还是受威胁。
但吴汝俊对此十分镇定,还公开反唇相讥:
“我因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从而能够与许多日本政要来往,感到非常高兴。一方面说明他们是懂得尊重文化的文明人,另一方说明中国文化的确优秀。某些人觉得这不可理解,这只能说明这些人的可悲!”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事实上,吴汝俊在国内同样颇受争议。
有些人指责他不尊重传统艺术,胡作非为把京剧改成“四不像”;
有些人认为他崇洋媚外,靠着糟践“国粹”收割名利,赚取不义之财;
有些人觉得他沽名钓誉,干预中日关系动机不纯,只为抬高自己。
在某些人的语境里,善举几乎等同于损己利人,仿佛一旦人们因此获利,善良就被玷污,就应该被骂。但这种狭义理解并不合理,善举本身就值得嘉许。
即便吴汝俊动机不纯,但他实实在在承担了风险,真真切切落实了善举,最后难能可贵取得了成果。
他本可以对妻子的需求视而不见,心安理得享受轻松自在;
他本可以对中日关系置若罔闻,自扫门前雪专注艺术事业;
他本可以低调处事息事宁人,无需顶着风险正面对抗极端分子。
人活于世,若凡事权衡利弊得失,的确会更安全稳妥,却难免束手束脚,活得机械又畏缩。
因此站在分岔路口时,吴汝俊每一次都义无反顾选择更难的选项,至情至性或许只图“痛快”二字。
愿我们也能像吴汝俊一般,勇敢爱人、爱国,但行好事皆得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