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两宋,缺乏统帅10万大军级别的名将

有家高定吖 2025-03-24 13:57:36

北宋和南宋,加起来一共319年,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弱,特别是军事上,好像没啥拿得出手的大战役。但咱们得公正地说,这两个朝代其实也有不少好将领,精兵也有的是。只不过呢,就是缺那种能指挥10万大军、特别牛的统帅。

960年那会儿,赵匡胤把后周的天下给夺了过来,自己建了个北宋王朝。刚坐上皇位没多久,他就搞了个“杯酒释兵权”的戏码。北宋刚开始那会儿,能指挥十万大军的将领真是屈指可数。说到杨家将里的杨业老将军,他其实只是个带兵打仗的猛将,能带上万兵马就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曹彬、潘美、李继隆,他们都是北宋初期军界的重量级人物。曹彬,被誉为北宋的头号战将,曾两次带领十多万大军出征,但结果却让人挺失望的。

头一回,攻打南唐时,赵匡胤让曹彬当了大将军,放手由他指挥,带了二十多万人马,最后成功抓住了李煜。再往后说,雍熙北伐那会儿,曹彬又成了东路的主帅,手下管着十万大军,这可是整个北伐队伍里的中坚力量。

雍熙北伐那会儿,曹彬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不是说他打不过耶律休哥,关键是曹彬在战场上的表现太离奇了。他行军太急,连粮食都没备足;手下将士想继续往北打,曹彬也管不住;等耶律休哥一反击,曹彬竟然丢下士兵自己跑了,结果岐沟关一战被打得落花流水。

曹彬吃了大败仗,雍熙北伐计划就泡汤了,就算潘美和杨业带的西路军再能打也没用。潘美这人,领兵打仗是把好手,之前灭南汉时,他带了十几万大军,那叫一个威风。还有雁门关那一仗,契丹的精锐骑兵都被他打得落花流水。要是雍熙北伐时,东路军由潘美来带,那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李继隆战斗力挺猛,跟耶律休哥打得难解难分,比曹彬厉害多了。但遗憾的是,他从来没指挥过十万人的大军。雍熙北伐以后,宋和辽还是经常打架,但那些都不算什么大战略对抗。像唐河之战、徐河之战,李继隆手里也就万把号人。

北宋那时候,曹玮和狄青挺能打,但要说他们能指挥十万大军,那还差得远。北宋和西夏打仗时,两边都爱吹嘘自己有几十万大军,其实能有三四万兵力就不错了。像好水川、三川口、定川寨这几场大战,宋军每次也就上了一万多人。为啥呢?因为西北那地方地形复杂,大部队根本施展不开。

北宋末年,童贯带头率领了30万大军出征,但结果却更糟糕。他平定方腊起义时,那是势如破竹。可到了1122年北伐,跟金国联手打“北辽”,几十万宋军竟然连对方的几千残兵都打不过,反而被人家给反击了。像种师道、杨世可、辛兴宗、刘延庆这些西军的猛将,几乎一上阵就垮了。

北宋时候,能领10万大军的名将很少,南宋也是这个情况。南宋刚开始那会儿,虽然名将挺多的,但能指挥10万大军打仗的,仔细想想,除了张浚,还真没别人能行。

西线那边,吴玠和吴璘两兄弟带着一万多兵马,死守阵地。刘锜这人,早些年就出名了,但之后走了下坡路,好在又东山再起了,主要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亲信队伍。在陕西那边打仗时,刘锜带着曲端的泾源军上战场,结果大多人都投了金国。到了顺昌之战,他手下的队伍换成了王彦的八字军,也是一万多人。

刘光世,大伙儿都叫他长腿将军,手下兵马最多时有五万号人。韩世忠呢,名义上有六万人,其实也就三万。张俊那边也是号称六万。说到淮西那场大战,加上杨沂中、韩世忠的队伍,宋军才勉强凑够十三万大军。要说张俊的本事,也就比刘光世高出那么一丁点儿,水分可不少。

岳飞挺能打仗的,不过他资历不算高。那岳家军到底有多少人马呢?要是把那些打着岳家军旗号的北方起义军也算上,那人数可就多了去了,几十万都有可能。但要是只算朝廷给发饷银的正规军,那就只有六万人左右,连十万都不到。

中兴时期的四大猛将里,岳飞算是后起之秀,他并非出身于西边的军队,而是全靠赵构一手栽培。岳飞离带十万大军最近的一次,是在1137年。那时候刘光世被拿掉了兵权,赵构想把刘光世的五万兵马交给岳飞,结果张浚和秦桧从中作梗,这事儿就没成。

张浚,南宋刚开始那会儿,是唯一一个能带十万大军上战场打仗的统帅。他的地位,中兴四名将根本没法比。但遗憾的是,张浚擅长的是管理民政、操练兵马,而不是亲自指挥打仗。

1130年那会儿,富平战役打响,张浚带着十万大军,结果却打了个大败仗。到了1134年,淮西那边金兵和齐兵联手来袭,张浚又出来指挥,调遣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还有岳飞这几路大军去应战。不过呢,刘光世和张俊这俩人不太给力,没怎么用心打。岳飞和韩世忠倒是拼了命在扛,压力山大啊。好在后来金太宗死了,金兵也就撤退了。

1163年那会儿,张浚挑头带兵往北打金国,他让李显忠和邵宏渊带着宋军十几万人出兵。但说实话,张浚也就起个带头作用,李显忠和邵宏渊两人之间的矛盾,他根本摆不平。结果这一打,符离之战打得一塌糊涂,最后只能无奈接受了“隆兴和议”。

南宋那时候,韩仛胄带着大约十万人的大军,搞了个开禧北伐。但他本事没多大,野心却不小。结果,这场北伐反而变成了金国人打过来的泰和南征。韩仛胄的三路大军全垮了,连他的头都被金国人拿去示众。最后,只能签了个嘉定和议,金国一下子从南宋的叔叔辈升级成了伯父辈。

1234年那会儿,南宋和蒙古联手把金给灭了,孟珙就在这时崭露头角,被人叫做“机动防御高手”。孟珙啊,他从来没带过十万人的大军团打仗,他打的都是防守战,从来没主动出击过。后来南宋搞了个端平北伐,孟珙还没能赶上参战,是赵葵带着六万人马去的,结果还整出个“端平入洛”的事儿。

蒙古和南宋打了好多年的仗,像孟珙、王坚、余玠、杜杲、吕文德、夏贵、李庭芝、高达、刘整、赵葵、赵范、曹友闻这些将领,他们带领的军队都没能超过十万人。等到贾似道掌权那会儿,也就只有1275年的丁家洲那一仗,宋军的人数勉强上了十万,但最后还是输了,那十三万大军全没了。

拥有十万大军是什么感觉,为啥两宋时期特别缺少能带这种大军的名将呢?要说一个统一的大王朝,要是有人能带十万大军打仗,那不光是这个人自己得特别有本事,还得有君王的雄心和信任支持,这两个条件少了哪个都不行。

古代打仗时,老说哪个将领带了十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这其实不太可能,多半只是说说而已。要是真有个将领统率了几十万大军,那不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军队都归他管了吗?皇帝哪能安心啊?

在隋唐那会儿,还是沿用了宇文泰那会儿的府兵制度。因为国家手里头有很多地,所以就让当兵的和种地的结合一块儿,这样养兵就不用另外花钱了。这样一来,像李靖、李绩、苏定方这些打仗特别厉害的大将,都能带着十来万人的大军出去打仗。

明朝早期时候,用的是卫所制度,就是把兵和农民结合到一起,兵力最多时有200万人。要说能带十万大军出征的牛人,那就是徐达、冯胜、傅友德和蓝玉这四位。李文忠、沐英也挺能打,但可惜名将太多,他们没捞到机会。

不参与日常带兵打仗,却能指挥十万大军上阵的将领,那是少之又少,除非是国家有战乱,朝廷才会紧急召集这样的将领。就像唐朝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还有明朝的洪承畴、孙传庭,他们都是这种关键时刻能顶得上的人。

咱们知道的卫青、霍去病、戚继光,很少能带领十万大军去打仗。卫青和霍去病远征匈奴,他们跑到大漠深处去追击敌人,主要靠的是精锐的骑兵,而不是人多。戚继光的戚家军,人数也才三千,他守蓟门的时候,手下也就几万人。就这么几次把蒙古人打疼了,他们就不敢再往南来了,戚继光也因此没啥大功可立了。

清朝那时候实力挺强,有康乾盛世撑腰,但打仗时出兵人数却不多,从没上过十万。康熙亲自带了三次兵去打准噶尔,头一回才六万人,第二回也才勉强凑够十万。雍正以后,岳钟琪带的西路军四万人,傅尔丹的北路军两万人,这就是西边能出的最大兵力了。乾隆打缅甸、越南那会儿,也就三四万人。

宋朝一建立,就采取了不阻止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样一来,就没法让士兵和农民合为一体了,主要就是靠招募士兵。这样一来,国家的钱袋子可就紧了。宋朝刚开始那会儿,禁军有20万,可到了后来,人数号称达到了80万,但其实里面有很多是吃空饷的。

南宋时候,靖康之变把北宋的军队和政府系统给搞垮了,但国家还是老样子,重视文人,不太瞧得上武将。所以呢,皇上和那些文官都不放心武将,绝不会让哪个武将手握十万大军,怕他们动摇了皇家的地位,这就是当时的规矩。

曹彬和潘美能带超过十万人马,不光是因为赵匡胤对他们放心,还因为他们俩在军中根基不深。赵匡胤一穿上黄袍当了皇帝,立马就用喝酒聊天的方式,把原来的义社十兄弟给打发走了。曹彬和潘美呢,因为在军队里没有啥靠山,赵匡胤自己能拿捏得住,所以才敢大胆地把大权交给他们。

赵匡胤去世后,宋朝就没再出过那种特别有能耐的皇帝,对武将的提防也是越来越紧。皇上心里不踏实,老怕宋朝步了“六代”的后尘,这样一来,武将们哪还有机会出头。所以你看南宋那边,除了文官,根本找不着能带十万大军打仗的将领,这都是朝廷不放手的结果。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