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这不是民间偏方,也不是流传在朋友圈的“神药”,而是出自一位真正的大医之手——张锡纯。
他是近代中医界的奇才,一生主张“中西并用”,不迷信传统,也不排斥西医,讲究实用与疗效。他留下的这个方子,不光能补气血,还能化瘀血,表面听起来像是矛盾的事,实际上却是中医融合智慧的体现。

这个方子叫血府逐瘀汤加减法,很多中医都知道它的名字,却未必说得清它的精髓。
有瘀血的人,往往也有气血虚。
光补不化,等于堵车不疏;光化不补,就像车轮没气。
张锡纯创造性的用法,就是在“化瘀”的基础上,加入“补气血”的药材,让身体一边清路障,一边加油门。比起现在流行的补品、保健品,这个方子更有底气,因为它并不盲目“堆补”,而是讲究平衡、有序地调理。
它不是为了追求短期见效,而是让身体的“血流系统”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
你可能会问,什么人适合用这个方?简单说——脸色偏暗、舌头发紫、容易累、记性差、月经不调、老觉得身体某个部位“堵得慌”的人,八成都与瘀血和气血不足脱不了干系。

我们先来聊聊,什么叫“瘀血”。
很多人以为瘀血就是皮下淤青,其实不止如此。在中医里,只要是血液流通不畅、停滞在某个部位,甚至是血液质量变差,都算瘀血。
比如女性月经颜色发黑、有血块;中年人头痛固定在一个点;老年人胸口闷、呼吸浅;这些都可能是“瘀血”在作怪。
再说“气血不足”,这就更常见了。熬夜、饮食不规律、压力大、运动少,这些现代生活方式,几乎都在“偷走”我们的气血。
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是供养五脏六腑的载体。气虚了,血就跑不动;血少了,气也无根。

两者一虚,整个人就像没电的手机,一天比一天卡顿。
而张锡纯的“血府逐瘀汤加减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出一条“交通清障+加油补给”的治疗路线。
这个方子的原型是《医林改错》里的血府逐瘀汤,主要用于治疗胸中血瘀、气机不畅。
张锡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党参、熟地、白芍等补气养血的药材,使它更适合“虚实夹杂”的体质——也就是大多数当代中年人。
你可能在网上看到过很多关于“调气血”的说法,大多是喝红糖水、吃红枣、炖鸡汤。
但这些只是“温补”,对有瘀血的人来说,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就像下水道堵了,你拼命往里灌水,反而可能溢出来。

只有“先疏后补,边补边化”,身体才能真正受益。
举个例子,有个45岁的女性患者,月经总是迟来,颜色暗红,夹杂血块,平时容易累,脸色发暗,舌苔偏紫。她一开始吃阿胶、红枣,结果月经更不规律。
后来医生给她用了张锡纯的加减方,先疏瘀、再补血,三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脸色也红润起来。
这就说明了一个关键问题——调气血不能只靠“补”,还要看“通”。
从西医角度看,其实这也讲得通。
瘀血,其实就是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堵了,细胞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组织代谢垃圾清不出去,人就会感觉疲惫、沉重。

中医讲“瘀血”,西医说“血液高黏、高凝、微循环不畅”,说的是一回事。
再从营养学来看,现代人膳食结构偏油腻、偏甜,久坐少动,血脂升高,血液变得黏稠,长期下去,容易形成“慢性瘀堵”。
这个时候,光靠补铁、补蛋白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干预血液流动状态。
张锡纯这个方子厉害的地方,不在于它“补”,而是它“补得有逻辑”。
它不会让你气血虚的人越补越上火,也不会让你瘀血久留、越来越堵。
它讲究“动中生补”,让血液流动起来,补进去的养分才不会白白浪费。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方子的“灵魂搭配”:
川芎、桃仁、红花——这是化瘀的“三剑客”,专攻血块、血滞。

当归、熟地、白芍——这是补血的主力军,补而不燥,养而不腻。
党参、甘草——补气健脾,让营养能吸收、药力能传达。
枳壳、牛膝——引血下行,避免补血“上热”,让气血运行更加顺畅。
这个组合不是简单的“堆药”,而是经过张锡纯严密思考设计的“药性配伍”。
他认为,“所有的虚,最终都会表现为气血的问题,而所有的气血问题,最终都绕不开血行不畅、运行不力。”
他甚至提出:“凡病久不愈,皆有瘀血。”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观点。
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很多慢性病,的确与微循环障碍、血液黏稠有直接关系。

比如高血压早期、糖尿病前期、更年期综合征,一些难以解释的慢性疲劳,甚至是情绪焦虑、记忆力减退,也都可能与气血运行有关。
血液是生理载体,也是情绪的根基。
中医讲“血虚则神无所附,瘀血则神不安宁”。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血不够,人就容易心慌、焦虑;血不通,脑子就容易“卡顿”。
这不是迷信,而是人体运行的体现。
我们可以再从国外的研究看一点新鲜视角: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年人血液流速减慢、血液黏稠度升高,与记忆力下降有明显相关性。研究人员甚至提出,改善血液流动状态,可能比吃脑保健品更有效。

这与中医“活血养神”的理念,不谋而合。
所以说,调气血,不只是为了脸色好看,更是为了整个人的运行效率。
我们常说“人老先老血脉”,血一旦不流通,身体就像机器生锈。
张锡纯这个方子,就是让你“先通后补、通中寓补、补而不滞”。
这个方子虽然好,也不是人人都适用。
孕妇、出血性疾病患者、血虚无瘀者慎用。最好还是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辨证使用。
但对于大多数中年人,尤其是感觉到“堵、虚、倦、冷、痛”的人来说,它值得被了解、被收藏,甚至在合适时机被使用。

不是每一个调理都要靠保健品,不是每一次疲惫都要靠咖啡提神。
真正的调理,是从最根本的血气运行开始。
正如张锡纯说:“人身以血气为本,血畅则气和,气和则百病难生。”
人生下半场,拼的不是猛冲,而是稳进。气血调了,身体就有了底气;血瘀化了,路才走得顺畅。
这个方子,值得你了解,甚至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著,中华书局,2014年版
2. 《中医内科学》第十版,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313468
3.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年第41卷第6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