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初的一个深夜,新四军第6师16旅的旅长王必成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心里一直琢磨着一件奇怪的事情,这事儿让他心里不踏实,翻来覆去地想着。
前一天,一位老乡向武工队长报告,他遇到一个人,外貌酷似新四军16旅47团团长诸葛慎。
次日正午,武工队长特意前去核实情况。他仔细观察后,发现村民们提到的那个男子与诸葛慎简直一模一样,毫无二致。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此人就是诸葛慎本人,要么他与诸葛慎是孪生兄弟。
王必成非常了解诸葛慎的家庭情况,确认他没有孪生兄弟,也从未听说他有过被送养的兄弟。
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也不可能外貌如此相似。
诸葛慎团长落入敌手已有半个多月。对敌人而言,他可是个重要人物,自然会被严密监控。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从敌人眼皮底下逃走,简直是难上加难。
此外,即使诸葛团长在他人帮助下成功脱险,他也必须迅速返回部队。
他是否因为无法忍受敌人的酷刑而放弃了自己的信念,最终选择了背叛,成为了汉奸?
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如果他真的叛变投敌,必然会泄露他所知道的地下党组织机密,这将导致整个党组织面临毁灭性打击,所有相关情报人员也将被敌方抓捕。
截至目前,我党各级组织及其秘密工作成员均未遭遇任何威胁,整体情况稳定。
诸葛团长与日军之间有着深仇大恨,如果说其他人可能会叛变,或许还有人信,但要说他叛变,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关于诸葛团长的突然现身,确实引发了不少疑问。关键在于,这位现身的人究竟是不是他本人?如果确认是他,那么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些疑问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答。
王必成旅长绞尽脑汁,怎么也想不明白,直到深夜还辗转反侧。
王必成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与此同时,政委江渭清同样被此事困扰,整夜都在深思熟虑,毫无睡意。
诸葛慎,1908年生于江苏金坛的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富裕家庭。从小在优越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
诸葛慎天生聪慧,记忆力超群,学习上又肯下苦功,因此成绩始终稳居班级前几名。
完成高中学业后,他凭借出色的成绩顺利考入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这一结果在众人意料之中。在法学院完成学业时,诸葛慎已经年满二十,校方有意让他留在学校担任教职。
在民国时期,教授的收入远超其他职业群体。普通工人月薪仅3元,军官能拿到10元,县长也不过20元。相比之下,教授的月薪高达300元,明显处于收入金字塔的顶端。
正当此时,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诸葛慎决定投身于抗日宣传,这与当时政府的立场完全相反。由于他的选择与官方政策不符,他很快被解除了职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打响,诸葛慎深受鼓舞,毅然返回家乡组建抗日武装,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
此时,他已经成家立业,妻子貌美如花,岳父是位富甲一方的商人,家中还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
面对家人的质疑,他坚定地解释了自己的抗日决心。妻子和岳父无法理解他的选择,但他深情地回应道:“如果国家灭亡了,家庭又怎能保全?没有国家的安宁,哪来小家的幸福?”
了解到他的目标后,陈毅立即表示全力支持,并为他调配了一批武器弹药。尽管数量有限,但这批物资为他后续的行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获得这批武器后,联防自卫团顺利组建,并在金坛、武进、溧阳、宜兴四个县展开行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
由于指挥经验不足,加上政治思想工作没有落实到位,部队的发展一直不顺利。同时,还频繁遭遇日伪军队的围剿,导致多次遭受严重损失。
同学们得知他的困境后,建议道:“不如去参加新四军,有组织撑腰,日子会好过些。”
诸葛慎仔细考虑后,决定向新四军16旅敌工委员会主任陆平东递交入党申请,同时表达加入新四军的意愿。
然而,当陆平东派遣军事部长李钊前往诸葛慎的住所,向他索要入党申请书时,诸葛慎却回应道:“你明天早上再来吧。”
诸葛慎的妻子心地善良,容貌出众,她心疼丈夫,不愿他再参与抗日斗争,希望他能回到城市,重新经营生意。
“你只顾自己,难道就不考虑我和孩子的感受吗?”妻子声音哽咽地对他说道。
望着蹒跚学步的幼子,那聪慧机灵的模样让诸葛慎内心充满了纠结。
诸葛慎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也希望尽到家庭责任,做个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这种挣扎其实很常见。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到了第二天清晨,他还是坚定地提交了入党申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940年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诸葛慎率领的自卫团在这一天正式并入新四军,成为第6师16旅47团。这一改编标志着自卫团正式成为新四军的一部分,进一步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诸葛慎被任命为该部队的团长,同时他还负责金坛县的行政事务,担任县长一职。
1943年8月13日,诸葛慎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打击。当他结束会议回到自家门前时,几名身材魁梧的男子突然从巷子中冲出,用冰冷的枪口直指他的身体。
一名情报人员被抓后变节,供出了诸葛慎,导致他被捕。
王必成旅长提到与日军有深仇大恨,具体指的是什么?这源于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与日军的多次激烈交锋。尤其是在1941年的黄桥战役中,王必成率领新四军第一师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中,日军不仅残酷杀害了大量中国军民,还焚烧村庄、掠夺物资,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王必成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许多战友也在战斗中牺牲,这让他对日军产生了刻骨的仇恨。此外,日军在占领区实施"三光政策",进一步加深了王必成对侵略者的憎恶。这些经历使王必成坚定了与日军斗争到底的决心,誓要为死难的同胞报仇雪恨。
诸葛慎投身革命事业后,他的妻子林心平受到丈夫的感染,也毅然加入了革命队伍,并在金坛县担任了文教科长的职务。
1942年6月,日本军队发动了一场名为“清乡”的特殊军事行动,对我方根据地进行了突然袭击。在这次行动中,林心平不幸被敌军捕获。
敌军认为林心平是女性,身体柔弱,难以承受严酷的审讯,便试图通过酷刑迫使她背叛战友,泄露八路军的机密。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折磨她,导致她遍体鳞伤,血肉模糊,甚至一度失去意识。
林心平每次从昏迷中醒来,都会毫不犹豫地喊出:“别做梦了,我绝不会向你们低头!”这句话成了她坚定的信念,无论面对怎样的折磨,她都毫不妥协。她的态度始终如一,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立场的坚守。
日本侵略者极度愤怒,在两个月后残忍地杀害了这位女共产党员,将其尸体分割,并放入硫酸缸中,最终完全溶解为血水。
诸葛慎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昏厥过去。苏醒后,他凝视着妻子的遗照,坚定地立下誓言:"我必定为你讨回公道,不将日军驱逐出境,誓不罢休。"
诸葛慎被捕时,他的妻子去世还不到一年,悲痛之情尚未消散。在这种情形下,他绝不可能向敌人低头。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如果诸葛慎没有背叛,那么那个被释放的人究竟是谁?
事情往往错综复杂,老乡和武工队长所见到的人,确实是诸葛慎。
诸葛慎心里清楚,对方一定会用严刑逼供来迫使自己屈服。他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毅力,可以做到宁死不屈。然而,如果敌人不按常理出牌,比如用催眠术之类的手段,那情况就不好说了。
诸葛慎因无法忍受屈辱,决心寻机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敌方似乎察觉了他的意图,加强了对他的监视,使他无法找到任何自尽的机会。
经过一个月的严酷折磨,诸葛慎已被摧残得形销骨立,生命垂危,几乎到了生死边缘。面对如此绝境,他不得不考虑最糟糕的结局,于是向狱卒索要笔墨纸砚,准备撰写遗书。
监狱长突然走进牢房,高声宣布:“诸葛先生,恭喜你,可以出狱了!”
当囚犯听到“恭喜”二字时,往往意味着他们的生命即将终结。诸葛慎对此早有预料,内心平静,毫无畏惧。他整理了一下衣衫,心中盘算着在刑场上如何高呼口号。
然而,当他跨出监狱时,发现周围并无日本士兵,仅有一名狱警随行。狱警递给他一份文件,内容显示:“因囚犯诸葛慎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基于人道原则,特准其离狱就医。”文件末尾标注了日期,并加盖了日本宪兵队的官方印章。
直到那一刻,他才意识到监狱实际上成了他获得自由的途径。
诸葛慎读罢冷笑一声,心想日本人装什么仁慈,简直是荒谬至极。他立刻意识到,这不过是敌人的圈套,企图利用自己作饵,把相关的人全部抓捕。
诸葛慎的推测准确无误,日军确实有这样的计划。
石川站在监狱高处的窗口,目送他离开。那人逐渐走远,石川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隐秘的笑意。
他向伪军指挥官下达指令:“全天候监控目标,严密观察,发现任何可疑人物,立刻采取逮捕行动。”
伪军队长听后立即点头,迅速安排了几名得力干将,换上便装尾随诸葛慎。
石川满怀期待地盼着好消息,但连续观察了几天后,却一无所获。
据情报人员反馈,诸葛慎近期一直待在家中,几乎不外出活动。唯一与他有来往的,是他的妻弟。
石川吩咐道:“诸葛慎可能想先养好身体再逃走,你们得多加留意,别让他有机会逃跑。”
接下来的日子里,诸葛慎依旧保持原样,啥也不干,全靠内弟给他送药送饭。石川心里直犯嘀咕,这家伙是不是看透了一切,打算彻底隐退了?
经过两个月的等待,石川终于得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诸葛慎重新露面了。
石川带着一丝嘲讽的语气说道:“诸葛慎,你以为自己很高明,但终究还是被我看穿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未如他所愿。诸葛慎确实离开了,但他显然没有重返队伍的打算。他每天只去一个地方,那就是茶馆。
石川到了那个地方,整天就是听书、下棋,没干别的,也没跟外人打交道。石川觉得有点失望,但还是不甘心,让手下继续盯着。不过,这些特务们天天紧张兮兮的,总说狼来了,结果每次都是羊,时间一长,谁都会放松警惕。
特务的监视开始松懈了。诸葛慎察觉到这一变化,心中暗喜,这正是他期盼已久的时机。
这天,诸葛慎像往常一样来到兴隆茶馆,径直走向西北角,在那张木凳上坐定。
这个狭小的空间缺乏自然光源,显得格外阴暗。他特意挑选了这个位置,既能清晰地观察外部环境,又不至于暴露自己的行踪。
另一方面,新四军16旅的指挥官王必成和政委江渭清得知诸葛慎获释后,意识到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诡计。尽管如此,他们并未因此打消营救诸葛慎的念头,反而更加积极地策划行动,准备随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救援。
他们的策略是见机行事,用最少资源完成救援。一旦决定重新抓捕诸葛慎并执行,就要迅速行动,确保他不再落入敌人手中。
新四军抓住敌军防备松懈的时机,迅速展开攻势。
不到三十分钟,诸葛慎刚坐稳,就见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朝他走来。这人头戴礼帽,身着长衫,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诸葛慎一眼认出,这人是孙记商行的老板孙荣华。孙荣华明面上是维持会的副会长,替日本人做事,可实际上他心向中国,是个表里不一的人。
孙掌柜坐到诸葛慎面前,直接摆开棋盘下起棋来。见周围没人,诸葛慎用手指沾了点茶水,压低声音说:“我打算回去了。”
孙掌柜看完,嘴角轻扬,似乎明白了什么,随即用茶水写了个“等”字。诸葛慎心里清楚,对孙掌柜也没抱太大希望。毕竟人家是个商人,帮忙抗日出点小力还行,真要冒险救自己,那可是掉脑袋的事,不值当。
在他看来,孙掌柜的说法不过是借口,未必真会付诸行动。这种表态更像是应付场面,实际执行的可能性很低。孙掌柜可能只是表面应付,心里并没有打算真的去做这件事。
诸葛慎虽然是团长兼县长,但孙掌柜始终未向他透露自己的底细。
孙掌柜刚刚收到上级的命令,要求他全力救出诸葛慎。
孙掌柜和他的手下,加上新四军派来的侦察兵,多次详细查看了诸葛慎家附近和整个城区的地形。他们仔细研究了敌人的防御部署,最终制定出了一个周密的营救方案。
经过一番讨论,团队最终决定将撤离点定在城北的污水池附近。
这片池塘的宽度大约30米,长度超过200米,紧挨着城墙边上。
池塘里的水已经发臭,混着各种生活废水,味道刺鼻,经过的人都忍不住捂住口鼻。巡逻的敌人嫌这里太脏,很少过来查看,正好成了我们可利用的好机会。
傍晚时分,天气转阴,天空布满乌云,细密的雨丝开始飘落。
一开始,那些执行监视任务的特工还兴致勃勃地讲着低俗笑话,但没过多久,他们就显得疲惫不堪,失去了先前的活力。
“这种天气连鬼都不愿意出门,咱们还是歇会儿吧。”一名特务边说边侧身倚在门板上,开始打瞌睡。
那些特工也被传染了,一个个都开始打瞌睡。
夜幕降临,雨声淅沥,救援队伍悄然行动,借助自然掩护潜入诸葛慎宅邸的后院。
诸葛慎最近收到消息:这几天会有救援人员来,听到特定信号就去后院集合。
深夜,窗外传来猫头鹰的鸣叫,三声响起,两长一短——这是事先约定的信号。
话音刚落,诸葛慎迅速移动到后院墙边,利用旁边的大树翻越出去。救援人员随即带着他,按照预先规划好的路径前往城北的臭水塘。
孙掌柜已经备好了一艘简单的竹筏,他亲自掌舵,轻松地把我们送到了城墙脚下。
夜幕中,熟悉的猫头鹰鸣声又一次回荡。守候多时的士兵们迅速行动,从城墙上放下一根粗实的麻绳。几名战士依次攀爬而上,悄然登上城墙,随后又敏捷地顺着墙面滑下,整个过程悄无声息。
随后,他们乘坐简陋的竹筏,轻松跨越了十米宽的护城河,很快隐没在漆黑的夜幕之中。
第二天,当特务们换班时,发现诸葛慎已经不见了。石川得知后,几乎气晕过去。他逐个扇了特务们的耳光,以此发泄心中的愤怒。
面对新四军,他显然经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