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有这样一句话,“想要安邦定国、征服天下,必须要深入学习唐太宗李世民的兵法。”成吉思汗是草原上的一代天骄,蒙古帝国的缔造者,他这样的评价可见李世民军事上的巨大成就。
李世民在战术思想上奇正相合,动静得失,每次都能在自己预设的战场上以主动的姿态战胜敌人,无论是在战胜刘武周还是与窦建德、刘黑闼的作战中都能如此。
大唐贞观十八年,面对东北方蠢蠢欲动的高丽政权,李世民决定亲征辽东,这是对日后东北亚格局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战,虽然未能一举征服高丽,却为后来唐高宗攻灭高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市城之战,更是创造了三万大破十五万的光辉战绩,两颗耀眼的将星也在辽东的上空散发出逼人的光芒。
辽东与中原政权唐代高丽与高句丽并称,包括现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其实这个区域的历代政权都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箕子朝鲜便位于这一地区,为当时拱卫周王室的诸侯之一,后经百年战乱,到汉朝初年,此地已然易主,为卫满朝鲜。
卫满朝鲜最开始作为汉朝的藩属国,公道往来不绝,到汉武帝之时,卫满朝鲜右渠王认为自身实力强大,渐渐有了不臣之心,汉武帝盛怒之下,发兵夷灭,乃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
在《汉书·苏武传》中苏武那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便是当时大汉天威的真实写照。
等到这片土地再一次让人如此注意它的时候,已经是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认为天下臣服,独高丽仍悬于域外,这是他不能忍受的,于是三次东征,损兵以百万计,以至于山河崩颓,天下大乱。
天可汗之怒唐朝建立之初,无论是高句丽、百济还是新罗,都和唐朝维持着较好的关系,但是好景不长,在泉盖苏文上位后,不仅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且与薛延陀等部落联系,意欲与唐朝分庭抗礼。
对于当时的中国及周边国家、部落来说,“天可汗”绝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个政治实体性联盟,在这一体制之下,大唐有着绝对的权威,泉盖苏文的行为已经明显威胁到了联盟的稳定性。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虽在房玄龄等人的百般劝阻之下,唐太宗李世民仍决心亲征高丽。
并以张亮、李世勣二人分别为平壤道与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携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道宗等人发兵十余万东征,留太子于长安监理国政。
唐军水陆并进,一路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城拔寨,连下高丽百城,泉盖苏文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大军直抵安市城下,东征中最艰苦的一战展开了。
耀眼的新星安市城作为高丽最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城高垒厚,易守难攻,外围战斗结束之后,安市城陷入唐军的重重围困之中。
此时的泉盖苏文万分紧张,令高延寿、高惠真二人率领十五万大军救援安市城。当时唐军兵力与之相差悬殊,李世民在深思熟虑之下,决心围城打援,于安市城外以三万兵力围歼高丽军十五万。
这是一个天才般的想法,常人断然不敢为之,但李世民何等人物,当年武牢关外敢于以三千玄甲军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此时以三万对十五万,于他而言,也算得上是一种优势了。
李世民乃令唐军依山布阵,以李世勣率军一万五千人于岭西,为正面作战部队,李世民率军四千埋伏于北山上,以为突袭策应,长孙无忌迂回于敌后断其后路以为奇兵。
合围完成之后,唐军向高延寿军发起猛攻,此时高延寿军在猝不及防之下迅速被唐军分割,正在作战之时,唐太宗李世民远远望见一人身着异服,单枪匹马突入敌阵,敌军胆寒之下尽皆披靡。
我想,此刻已进入暮年的李世民一定想起了在大唐统一之战中的自己,每战必然身先士卒,率领少数兵力与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与敌军阵中往来穿插。
他是一个胸怀天下有着深远政治眼光的千古一帝,更是一个至死仍是少年的性情中人,这样的一幕如何不让他回想起当年在敌军阵前的峥嵘岁月?
很快,唐军大获全胜,斩俘无数,这时李世民召见了那位在敌军中悍不畏死往来冲杀的年轻将军,此人便是薛仁贵。
李世民对薛仁贵极为赏识,在给予了丰厚赏赐之后,把他带回长安,让其镇守玄武门,并对他说“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决战中的悍将虽然唐军对高延寿军的围歼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仍然无法撼动安市城的城防,极大地迟滞了唐军的作战进度,辽东冬天来得早,如果不早日解决安市城,那么唐军就只能班师了。
就在紧要时刻,李道宗想出了一个办法,垒土山,只要把土山垒的高过城墙,那么唐军便是居高临下攻击,转化态势。
说起李道宗,他与薛仁贵之间的恩恩怨怨的确很有趣味,但是李道宗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是个奸佞之人,实际上是唐初宗室中非常优秀的将领,甚至在玄武门之变前还救过李世民的性命。
李道宗的谋划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认可,很快得到实施,在攻城的同时修筑土山。在长时间的拉锯战过后,土山已经高过安市城墙。
但是战争是一个精密的仪器,任何一个环节的小误差,都会对战局起到巨大的影响。
在土山建成之后山顶崩塌压坏了一部分安市城墙,偏偏这时驻守土山的果毅都尉傅伏爱擅离职守,安市城守军抓住这个机会,以数百人的敢死队夺取土山。
李道宗无奈之下亲自带领精锐,也做起了敢死队长,身先士卒拼死冲杀,然而无论是土山的争夺还是攻城作战,唐军都未能取得成功。
而此时辽东已经迎来了严寒天气,加之粮草供应不足,唐军选择回撤。然而,唐太宗以3万人,包了15万人的“饺子”。高句丽立国数百年的积累在此役中被消耗一空!
结语李道宗和薛仁贵是在东征高丽的作战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两个将领,尤其是薛仁贵在唐高宗时期更是大展身手。
而这次唐军东征,虽然未能一举攻灭高丽,却也不是一次失败的战役,不仅仅摧毁了对于高丽来说最为重要的辽东防御体系,更是极大打击了高丽军队的有生力量。这为后来高宗朝彻底灭国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唐军付出的伤亡可谓微不足道,据统计,整场战役,唐军伤亡不足两千,远不是隋炀帝损兵百万收效甚微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