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脑萎缩到底需不需要治疗啊?怎么有人说不需要治疗啊?”
“医生,缓解脑萎缩到底要吃哪些药物啊?”
70多岁的孙大爷长期患有高血压,虽然一直在吃药控制,但是血压还是时高时低,所以他经常来医院进行体检。最近几个月,孙大爷老是感觉自己头晕、头疼,刚开始他以为是感冒,所以也没管,但是后来他感觉自己的记忆力有了明显的下降,经常忘记钥匙、鞋子等东西放在哪里,而且睡眠质量也明显下降,他害怕是自己又出了睡眠问题,于是来到医院进行体检。
医生听到孙大爷的描述后第一时间为其完善了相关检查,通过颅脑磁共振检查发现孙大爷有散在的腔隙性脑梗死,并且有明显的脑萎缩表现,于是怀疑 他的症状就是这些因素导致的,为其开具了相关药物,并且嘱咐其规范服药,定期复查。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孙大爷头疼、头晕的症状很快好转,但是忘东西的老毛病却没有明显缓解。有一天朋友知道他在吃治疗脑萎缩的药物后,劝他不要吃了,因为脑萎缩每个人都有,根本不需要治疗,孙大爷也感觉药效不佳,于是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孙大爷头晕、头疼的老毛病又回来了,而且记忆差也明显加重,有次甚至忘记自己在烧水,差点造成火灾,于是他又连忙来到医院。
医生听罢后询问其为什么不继续吃药,孙大爷反问道脑萎缩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有吗?这还需要治疗吗?医生解释道脑萎缩的确是所有人都可能发生的大脑退行性改变,但是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而孙大爷这种存在明显临床表现的是属于病理性脑萎缩,如果不干预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其次,虽然目前没有根治脑萎缩的药物,但是规律服药可以有效抑制脑萎缩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但是服药周期往往较长。于是在医生的劝解下,孙大爷又开始规律服药了。
一、为什么会发生脑萎缩?脑萎缩的分类有哪些?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本身是由大量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突触构成,掌控着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大脑表面是凹凸不均的,也有人形容其像一个“核桃”,临床上将大表面凹进去的地方称为脑沟,凸出来的地方称为脑回,健康人的大脑表面脑沟和脑回都是均匀分布的,而且间隙并不大,所以整个大脑显得非常饱满,但是如果大脑神经元出现大面积的损伤,导致大脑出现明显萎缩时,脑回与脑沟之间的间隙就会明显增宽,这也就形成了我们所称的脑萎缩。
根据临床分型,脑萎缩可以分为生理性脑萎缩和病理性脑萎缩
1、生理性脑萎缩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由于年龄的增长,脑萎缩几乎可以发生在所有中老年人的身上,根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脑萎缩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70岁以上更是达到80%,这种脑萎缩临床上称为生理性脑萎缩,是一种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
造成生理性脑萎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与细胞代谢退化、大脑供血不足、神经细胞自我凋亡等原因相关,属于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正常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退化性疾病,这种生理性脑萎缩临床表现往往较轻,多表现为轻度的头晕、头疼,多伴有睡眠障碍,但不会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而且颅脑磁共振、大脑CT等检查也会发现脑回与脑沟之间的间隙虽然稍有增宽,但是不会太明显。
临床上针对生理性脑萎缩的治疗原则是尽量不给予药物干预,嘱咐患者从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入手,也可以通过补充营养来缓解症状。
2、病理性脑萎缩
病理性脑萎缩是一种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造成的中枢神经元发生大面积坏死所导致的疾病,其多属于继发性疾病,并且发病快、临床症状明显,患者多伴有明显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生活,并且颅脑检查会发现脑萎缩非常明显,沟回之间的间隙也明显增大。
许多疾病都会造成病理性脑萎缩,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中枢神经系统坏死性疾病
既往有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等疾病的患者非常容易造成脑萎缩,这是因为这些疾病会直接对大脑的结构和组织造成直接损伤,诱导大量神经细胞凋亡,而神经细胞不可再生,所以发生这些疾病后就非常容易继发脑萎缩,诱导多种临床症状。
②脑供血不足
这里的脑供血不足是指由于大脑动脉出现斑块、闭塞等原因诱发的供血不足,长期的脑供血不足会直接导致大脑神经细胞发生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大脑细胞发生坏死和凋亡,而且发生闭塞或者狭窄的动脉血管越大,这种病理性损伤的面积越大,继而导致大面积的神经细胞坏死,诱发脑萎缩。
③毒性反应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质会对大脑细胞的代谢造成影响,比如酒精、烟草、安眠药等,长期的不良习惯或者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其长期影响大脑细胞的正常代谢,继而诱发大脑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这也是为什么长期吸烟、酗酒或者服用安眠药的人群往往会伴随头晕、头疼、健忘等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针对病理性脑萎缩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积极去除诱因,保护大脑功能,其中药物干预是最主要的手段,
二、如何区分自己是生理性脑萎缩还是病理性脑萎缩?就如同上文所言,生理性脑萎缩和病理性脑萎缩的处理原则不同,生理性脑萎缩无需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而病理性脑萎缩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那如何知道自己是生理性脑萎缩还是病理性脑萎缩呢?临床上建议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鉴别。
1、是否伴有明显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障碍
由于大脑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因此生理性脑萎缩并不会有明显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的问题,但记忆力和认知功能障碍是大脑出现大面积损伤才会导致的疾病,因此如果出现就需要怀疑可能是病理性脑萎缩,从而进行干预。
临床上将记忆力下降分为轻度和重度,所谓的重度记忆力下降具体表现为患者对于近期或者短时间内记忆出现明显缺失,比如忘记正在烧水、做饭,忘记刚刚的对话内容等,严重时甚至就连家人或者亲属也会遗忘,这里严重的记忆力减退就需要干预。
认知功能是一种人体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反应能力,如果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患者会出现明显阅读、说话和交流障碍,并且运动能力和反应能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一旦出现就需要积极干预。
2、病情进展是否迅速
生理性脑萎缩的患者往往不会有明显的症状,或者说数年时间内患者的记忆力、运动能力、反应能力等不会有明显的衰退表现,因此生理性脑萎缩是无需特殊干预的。
病理性脑萎缩的病程进展要明显快于生理性脑萎缩,患者往往在半年时间内会出现记忆力、认知功能、睡眠质量等多方面的明显下降,无论是患者或者家属都会感到其反应和运动能力的衰退,因此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和干预,防止脑萎缩的进一步加重。
3、颅脑检查结果是否有明显改变
生理性脑萎缩的颅脑磁共振或者CT检查中其大脑尚且饱满,沟回之间的间隙不是很宽,有时检查仅仅会回报有轻度脑萎缩,或者甚至不回报,这是因为这属于正常的大脑退行性改变,而且即使隔1年或者半年复查也不会有明显变化。
病理性脑萎缩的颅脑检查会发现明显异常,大脑间隙明显增宽,脑皮质面积明显萎缩,并且这种萎缩会在半年时间内出现明显加重,而相关检查报告也会明确指出患者存在明显脑萎缩,这时就需要积极进行干预,阻止并且变化。
三、科学服用4类药物,积极防治病理性脑萎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由于神经细胞不可再生,因此脑萎缩是不可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脑萎缩不需要干预,特别是病理性脑萎缩一定要积极进行药物干预,从而阻止病情进一步进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以下4类药物最为常用。
1、营养脑细胞药物
营养脑细胞药物有效改善脑萎缩的基础药物之一,其主要的作用是改善脑细胞的代谢功能,为脑细胞的正常功能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并且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大脑的功能状态,其最常用的就是胞磷胆碱。
胞磷胆碱是临床常用于多种中枢系统疾病的常用药,常用于治疗脑萎缩、脑梗死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药理学研究表明胞磷胆碱可以有效保护大脑的结构,并且具有一定的修复损伤脑组织的功能,并且其具有一定的改善循环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大脑供血,临床研究表明脑萎缩患者科学服用胞磷胆碱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头晕、头疼等多种临床症状,并且对于改善记忆力具有一定帮助。但需要长期服用胞磷胆碱可能诱发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其次,由于胞磷胆碱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可能诱发低血压反应;最后,癫痫患者慎用胞磷胆碱,因为其可能诱发癫痫加重或者复发。
2、改善脑代谢药物
改善大脑代谢,促进大脑能量生成是有效保护大脑细胞,增强其耐受性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大脑细胞的凋亡,保护大脑功能,其中最常用的药物就是奥拉西坦。
奥拉西坦是一种促智药,其本质是一种氨基丁酸的环形衍生物,临床常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脑萎缩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药理学研究表奥拉西坦可以有效促进大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促进其生成更多的ATP,从而增强大脑的功能,改善患者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但服用奥拉西坦会导致失眠、头疼、过度兴奋等多种不良反应,这是因为奥拉西坦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其次,奥拉西坦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诱发肝酶升高,因此老年人长期服用一定要监测肝功能变化。
3、改善大脑供血药物
大脑供血不足是诱发病理性脑萎缩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将改善大脑循环作为治疗病理性脑萎缩的原则之一,而其中最常用的药物就是尼麦角林。
尼麦角林是一种常用的扩血管药物,常被用于治疗脑萎缩、脑梗死、血管性头疼、神经性耳鸣等多种因供血不足造成头面部疾病,其本质是一种α受体阻滞剂,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可以与血管上的α受体结合,阻止其造成的血管收缩,从而快速改善血管痉挛状态,促进血管扩张,改善头面部的血管供血。但需要注意的是尼麦角林会导致头面部血管扩张,诱发面部潮红、低血压等多种不良反应;其次,尼麦角林可以导致胃肠道不适,诱发腹痛、恶心等多种消化道反应;最后,尼麦角林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与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联用时一定要监测凝血功能。
4、清除同型半胱氨酸药物
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正常的代谢产物之一,但是多种疾病和不良习惯会导致其在体内大量生成,如酗酒、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而大量累积的同型半胱氨酸是诱发大脑组织和结构出现损伤的重要诱因,可诱发多种中枢系统疾病,如脑萎缩、脑卒中、脑动脉供血不足等,因此及时清除同型半胱氨酸对于防治脑萎缩具有一定作用,最常用的药物是叶酸和维生素B6。
维生素B6又称为吡哆醛,是促进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物质之一,特别是可以促进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分解,降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但长期大剂量口服维生素B6会动作四肢麻木、乏力、刺痛等神经损伤表现;其次,大量服用维生素B6会导致肝脏损伤,患者会出现腹痛、黄疸等表现,并且会伴有肝酶的明显上升。
叶酸是维持人体细胞增殖的物质之一,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其与维生素B6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增强维生素B6对于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分解,因此临床上常将两种维生素联用来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减轻其对于大脑的损伤。但长期服用叶酸会导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比如腹痛、恶心、呕吐等;其次,极少数患者对大剂量的叶酸过敏,患者会出现皮疹、瘙痒、水肿等不良反应。
四、总结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脑萎缩的人群也在逐年扩大,但是不是所有的脑萎缩都需要服药,其中生理性脑萎缩是不需要特殊干预的,但是病理性脑萎缩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虽然无法逆转脑萎缩,但可以有效阻止病情变化,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不同人群需要的药物不同,因此建议大家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其次,无论是生理性或者病理性脑萎缩,改善生活习惯都是非常必要的,从食物、运动等多方面入手,并且积极治疗既往疾病,从而根本上防治脑萎缩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