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真的有那么神吗?听听大家的体验

科技评测实验室 2025-03-12 13:35:42

星期二的午后,科技论坛炸开了锅,起因是一个问题帖:“如何获得Manus的邀请码?”。

几个小时前,一家科技媒体发布了一篇关于Manus的体验报告,标题直截了当——“现象级的AI产品:Manus”。

瞬间,热度飙升,无数网友纷纷在评论区询问如何抢得一个邀请码,甚至有人开始高价购买。

事情似乎完全失控了。

Manus:从神坛到舆论旋风

Manus是什么东西?

大家对它的讨论如此激烈。

Manus由中国AI团队Monica.im发布,是一款通用型AI智能体,相比传统AI助手,这家伙不仅能聊,还能主动行动,完成一系列复杂任务,比如筛选简历、研究房产、分析股票等。

听起来是不是比DeepSeek还厉害?

实际上,很多人居然还没机会亲自体验Manus,就已经认定它就是下一个科技革命。

社交媒体上,自称体验过的人少之又少,但他们的渲染和营销却异常到位。

一些科技自媒体的评论,无非是“Manus不眠之夜”“比肩DeepSeek”“脚踹OpenAI”。

这些盛赞让人怀疑,难道真如他们所说,Manus已经神化了?

由于只是处于内测阶段,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实际体验过这款AI智能体,纷纷表示看不清真面目。

跟风炒作、过度营销让舆论场摇摆不定,支持与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Manus可谓是体验了一把舆论过山车。

技术突破还是套路营销?

关于Manus的真实能力,业内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Manus拓展了AI的边界,能做的事情更多、更复杂,不再局限于聊天助手的角色,这一点无可否认。

如果展示的性能属实,确实是创新的一步。

但业内也有人指出,Manus不过是基于现有的大模型进行二次开发,技术突破有限,与DeepSeek、OpenAI这些专注大模型创新的企业完全不在一个赛道上。

在时下急功近利的科技圈,这样的评价有时候显得极端。

每一个创新,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应用层面,都值得尊重。

总是硬判断谁高谁低,搞鄙视链,反而失去了对创新初衷的敬畏。

Manus现在虽处理不了一些复杂任务,存在不少当前技术难以跨越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潜力。

邀请码炒作:热潮背后的乱象

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社交平台、电商网站上的邀请码炒作。

一个Manus内测的邀请码,竟然被炒至5万到10万元。

有人想通过付费加入Manus共学群,有人卖代申请服务,还有人卖申请教程。

如此种种乱象,让许多人不禁感叹,难道科技界也能如此功利?

这些炒作不仅影响了Manus,也对整个AI发展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Manus团队两次发文回应并道歉,表示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热情,同时辟谣了开设付费邀请码、市场推广预算等传言。

但这并没有平息大家的议论,一些自媒体借机继续炒作,真的是为了流量不择手段。

期待与现实:给创新多一点耐心

面对如此躁动的氛围,我们并不陌生。

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大家的情绪?

AI成了舆论场最能刺激人们神经的话题之一。

DeepSeek的成功让大家对中国AI充满信心,似乎“国产突破”天天都能发生。

一些自媒体时刻挂着“封神”,现实却是很多产品的表现与宣传间有差距,急功近利让大家的信任逐渐被消磨。

希望下一个DeepSeek,不要忘记DeepSeek是怎么来的——不急功近利,踏踏实实搞创新。

盲目吹嘘,过度营销只会极大冲击理性讨论,对创新没有帮助。

随着AI大模型普惠与开源革命的推进,面向用户的产品创新势必加速。

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与包容,客观理性地对待创新,“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大家都觉得不好吗?

Manus团队也表示:“当前,Manus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离正式版交付体验还差很远。”创新从不难速成,唯有脚踏实地不断突破。

希望从业者保持敬畏之心,埋头研发,回应好大家的期望。

当我们期待新科技的时候,想起那句老话:好事多磨。

很多有潜力的产品,需要时间去成长,需要市场的耐心验证。

每一个产品,都有它的努力与付出,希望它们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时间来证明自己。

对创新的尊重,就是对未来的期待。

希望大家能保持平和心态,多一点耐心,给这些产品多一些时间。

0 阅读:5

科技评测实验室

简介:科技动态全掌握,未来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