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
我们知道湘军名将鲍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剿捻过程中,参加过500场以上战役,立下了大大小小的战功,生前最高爵位是一等子爵加一云骑尉,最高职位是提督,死后谥号“忠壮”。
有人会问,为什么鲍超仅仅被封了一个子爵?
提问者的意思是低了。
那么鲍超被封子爵到底是否恰当,是低了,还是高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01 论军功,比同人作为一名湘军武将,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战功出发,也要与同时代相同年龄段的军事将领和官员相比,这样才算合理。
从战功的角度来说,鲍超主要参与了对太平军的作战以及剿捻。这里面有大大小小的战役很多,比较出名的有:随湘军水师攻下岳州、武昌、汉口,随后改领陆军,建立霆字五营,在花凉亭大败太平军韦广新。在小池驿之战击溃陈玉成。驰援在祁门大营的曾国藩,败汪海洋于江西金溪,迫降陈炳文部太平军6万余人等。在湖北伊隆河战胜捻军,使得东捻军损失上万人。
鲍超的加分项在于,在攻克江西瑞金的战斗中,搜捕出洪秀全幼子洪天贵福,清廷赐予一等子爵,后加赏一云骑尉世职。
勋号爵位对比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和鲍超年龄相差不多的几个人分别是多隆阿、刘松山、曾国荃、李鸿章、刘铭传等。
我们逐一盘点:
多隆阿和鲍超一般是并称“多龙超虎”,人们普遍认为多隆阿还要稍强一点。只不过多隆阿死的早一点,他的荣誉也没有超过鲍超,除了死后追封的太子太保的头衔高一点。
刘松山基本和鲍超差不多,还要稍低一点,是一个二等子爵。刘松山本来前途不可限量,也是因为死的早,所以很多人对这位后起的湘军名将比较惋惜。
刘铭传是淮军将领,比鲍超小一点,相对鲍超来说,刘铭传在后世的声名比鲍超高了不止一点。结果当时赏赐的是男爵,比鲍超也还要次一点。
以上三位,差不多年龄军功的,都比鲍超次一点。
那么曾国荃呢?
曾国荃的功劳主要是攻下了天京城,并且擒获洪仁达、李秀成大小头目三千人。当然,前期也有很多功劳,这里就不搬运资料了。曾国荃被赏赐的是伯爵,比鲍超高一级。
另外,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曾氏一族为剿灭太平军所付出的代价,也有可能会在帝国统治者账簿上添上一定分量的筹码。
综上,鲍超被赏赐一等子爵,是位于中间位置。还是比较恰当的,至少没有很离谱。
冠
02 论湘军淮军的此消彼长细心的网友可能发现了,在上面的叙述当中,我们没有提到了李鸿章,李鸿章比鲍超大五岁,也算是可比较的范围。为什么李鸿章要比鲍超高两个级别,赏赐肃毅侯呢?
这个就不能不提到湘军的没落和淮军的崛起了。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朝廷派出的八旗绿营军战连续不利,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人回乡组建湘军,随后湘军在与太平军不断较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这也成就了一批湘军将领建功立业,从而加官进爵。
鲍超的军功爵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的。
但是,攻取天京一个多月之后,曾国藩宣布12万湘军解散,原因一方面是曾国藩、左宗棠等湘军巨头已获殊荣,害怕朝廷忌惮,落得一个前功尽弃的下场;另一方面是受到清朝典章制度的制约。
而淮军呢?
当太平军进攻上海时,上海士绅就寻求过曾国藩的帮助,只不过曾国荃以攻取天京为借口没有支援上海,而湘军宿将陈士杰也以“母老”推辞。
曾国藩转而支持李鸿章,得到机会的李鸿章回乡组建“淮军”,这支淮军在此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表现出色。
随后,李鸿章也因淮军优异的表现不断加官进爵。
一句话概括,就是鲍超所在的湘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李鸿章筹建的淮军开始上场,并逐渐演变成李鸿章与朝廷交换利益的底牌。
好了,我们再回到讨论李鸿章和鲍超的爵位问题。
以1864年为界线,这一年,鲍超获得一等子爵,因为搜捕到了洪秀全幼子洪天贵福后赏赐的。
而李鸿章是这一年,被赏骑都尉世职的。什么背景呢?是在淮军攻克常州后,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基本被肃清之后。
同年,江苏太平军全部肃清后,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伯爵比子爵高一级。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时李鸿章早已组建淮军成功守卫上海之后的事情了。筹建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军队的主帅,和在湘军旗号下的将领作用,不言而喻吧。
换句话说,筹建淮军的李鸿章与组建湘军的曾国藩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所以1864年的李鸿章从爵位和职位上来说,也是略高于鲍超。
只不过,1864年鲍超这时基本达到军事生涯的最高点,而李鸿章政治生涯才缓缓拉开大幕,李鸿章个人的后期仕途更辉煌。
所以不能把李鸿章最后的功名爵位拿来比鲍超。
此外还有一点,李鸿章还是二甲第十三名进士,鲍超粗通文墨,在注重科举出生的文官制度下,李鸿章有着充分的优势。
如果强行为鲍超鸣不平的话,那也只能说湘军对阵的是早期和中期的太平天国、捻军,难度要大一些,而淮军在后期崛起,太平天国、捻军差不多不行了,淮军将领获取军功相对容易一点。
编钟
03 鲍超这个人以及与其他将帅的关系鲍超的军功自然没有话说,《清史稿》有载:“曾国藩湘军初起,赖塔齐布为助,及规江宁,清江、皖后路,则鲍超之力为多。”还有“鲍超攻战无敌”。
不过,翻看鲍超的年谱或正史记录,还是留下了一些让人争议的文字。我们或许不易分辨谁是谁非,但我们无法视而不见。
其一,清史稿载:“超与多隆阿不相下,为胡林翼故,勉屈听节制。临危,多隆阿复不力救,虽成功,颇失望。”意思是鲍超和多隆阿带兵打仗的能力不相上下,但是因为胡林翼的缘故,鲍超听从多隆阿指挥。
在小池驿的那一战,鲍超当时处境非常危险,都隆阿没有拼力去救,虽然后来脱险,但是心里不爽。
胡林翼慰问劝解,鲍超请探亲假回老家了。
而后来是怎么回来的呢,清军把宁国丢了,皇帝都急了,褫夺他的封号“壮勇巴图鲁”,责令他收复宁国。
多隆阿救他的时候有没有尽全力我们不知道,但是皇帝的动作我们是看出来了。
其二,“六年正月,抵樊城,闻捻匪至,与淮军将刘铭传约期于安陆永隆河夹击。”
据《清史稿》记载,刘铭传先到,被捻军打败,捻军也受到重创。鲍超从背后攻击捻军,最后大胜,还把之前刘铭传丢失的武器装备甚至官服官帽等夺了回来。
鲍超认为自己是转败为胜有功,但是刘铭传却怪他在约定的时间之后才来,而李鸿章却袒护刘铭传。
这个时候,鲍超很气愤,鲍超老毛病又来了,称病。
皇帝几次下诏书慰问,曾国藩和李鸿章也都来信劝解。
鲍超最后还是“乞罢去军”。
先不论史料记载到底是刘铭传为了面子而撒谎,还是鲍超确实后到想捡便宜。这桩笔墨官司没法打,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不管怎样,鲍超的做法,皇帝算是领教过第二次了。
其三,鲍超治军比较严格,性格也在那里。当时的很多中兴名臣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认为鲍超“天性峻厉刚烈”,不乐与之共事。据说曾国藩多次上疏给皇帝提到手下的将帅,对鲍超屡有微词,虽然鲍超还救过他的命。
还有就是鲍超赌气回家,霆字营部分士兵失去统驭,有哗变的事情发生。
综上,鲍超军功与所授勋爵大体相当,在平定太平天国和剿捻之后,湘军大部分已经解散。而在淮军崛起后,鲍超并不在朝廷倚重的淮军集团内。生涯暮年的鲍超等来了备战乐亭和马白关的机会,然而因为清廷与当事国缔约而撤军,鲍超也就失去了再次建功立业的可能性,进而获取勋爵也就画上了休止符。
军队和士兵
关注我,我是江南一郑,带你一起长知识!
晚清悍将鲍超成名第一战——武汉毁浮桥
七万太平军围攻小池驿,陈玉成率军驰援,鲍超之霆字营告急
生平作战无败绩的晚清悍将鲍超用兵有什么特点?
晚清满族将领胜保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