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无冕财经(wumiancaijing)原创发布
作者:方斯嘉
编辑:陈涧
设计:岚昇
自地产陷入困局后,开发商叫苦不迭,地产高管们更是没了去处。
有意思的是,一家浙系公司,正在大规模招揽人才,其中,碧桂园的多位博士高管被招致麾下。挖来碧桂园前高管,这家公司准备做点什么?
这家浙系公司的掌门人是冯海良,他是浙江铜王,也是首富钟睒睒的同乡。
他曾在扼住房企的“三道红线”出台前两年,大举退出房地产,将资产卖给地产巨头融信与世茂。结果是,接盘方负债累累,这家公司一身轻松,转型它处,甚至一度成为房企金主。
冯海良的决策,是偶然,还是必然?
百强房企适时退出,躲过暴雷
据“涛哥杂谈”消息,海亮集团在2023年动作凶猛,并从碧桂园挖人。
原碧桂园贵西区域总裁赵冉、原碧桂园肇庆区域总裁庞晓贇、原碧桂园宁夏区域总裁张建胜、原碧桂园皖东区域总裁张铭宗、原碧桂园滇西南区域总裁彭龙等,都被招至海亮集团。
2017年以前,海亮地产是百强房企,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一带。2016年的销售金额为227.1亿元,位居房企销售金额排行榜第66位。但在2017年,海亮突然宣告“退房”。
如今看来,这无疑是一次关键的决策。
海亮为何退房?
2017年8月,海亮明确了将包含地产以内的六大板块,缩减为教育事业、健康产业、有色材料智造三大领域,海亮“退房”至此拉开序幕。
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海亮将旗下两家子公司55%的股权,以28.97亿元出让给闽系房企融信地产。这两家公司旗下项目,被称为海亮手上最优质的资产之一。
时任海亮地产总裁的周迪永在当时对媒体强调,“与融信的合作不意味着海亮要退出房地产,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引入了一个大股东。”采访中,并未对项目出售的原因做出详细解释。
2019年,它还将地产的“现金奶牛”海亮物业全部股权,卖给了世茂集团。
结局是,2022年下半年,融信、世茂债务违约,正式宣告暴雷。而当时的海亮地产已经陆续“退房”,转型其他业务。
有业界人士指出,2018年前后,房地产业务依靠融资拉动,挪用预收款也成了常态,因此,一些企业认为融资成本太高,选择了退房。
早先,海亮地产以高周转为主,产品布局在二三四线城市,想必早已体验到融资压力。
海亮集团表示,此举主要是为了降低负债。“集团负债率2018年底控制在50%以内,2019年底控制在40%以内,其中有息负债率控制在25%以内,并将此有息负债率作为今后企业发展中负债率的控制红线”的既定目标。
不知是否出于偶然,2020年8月,房企三道红线指标正式出台。
如今看来,海亮的选择是明智之举。当时,这家企业不仅退出了房地产,还退出了产业金融。而这些板块,这两年几近惨不忍睹。
挖来碧桂园博士总裁,想做啥?
挖来碧桂园前高管,海亮集团是否要重新杀回地产界了?
这还真不一定。
即便在2022年8月,融信受困之时,海亮卖给融信的资产,又重回海亮的怀抱。
融信方表示,所得款项将用于归还银行借款。看得出来,融信中国急需现金周转。这看似更像一种江湖救急之举,实质上,海亮目前并未大规模铺开房地产业务,反而押注其他方向。
观察几位碧桂园前高管的去向可以看到,他们大多数分流到了海亮股份、海亮集团、海亮明康汇。
▲原碧桂园几位总裁在海亮任职情况。
海亮股份是海亮系的上市公司,主营铜及铜合金等有色金属加工业务。
在2023年9月,海亮股份调研活动中,海亮集团强调公司该年启动的人才升级计划,截至报告期,新引进的博士已经超过20位,硕士有40多名,教育背景是清华、北大、浙大、剑桥、新加坡国立等世界知名学府。
恰好,碧桂园前高管们大多是高等学院背景有博士学历,并且,在碧桂园历练过,具有实操经验。
海亮集团是海亮股份的控股股东,下属公司有海亮地产控股集团、杭州海亮置业、杭州海亮餐饮、诸暨海亮医院等不动产业为主。
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成立于2012年,海亮明康汇是海亮集团旗下生鲜科技品牌,是一家以生鲜供应链为核心,融合农产品销售业务、智慧生鲜生态运营的集团公司。
简而言之,碧桂园前高管们被招入海亮后,分流到了以总部与不动产为主的海亮集团、以核心铜加工业为主的海亮股份,以及农业为主的海亮明康汇。
值得关注的是,海亮明康汇的农业布局,与碧桂园原先的农业板块有相近之处。
2023年,是碧桂园农业品牌成立的五周年之期,涉及包括智能农机、农场智慧管理系统、分子育种技术、产业园运营等,对上述碧桂园前高管而言,也算有所涉猎。
农业是海亮发展的重心之一,但相比之下,铜及其相关产业才是海亮发展的核心。
不过,目前了解到,能进入核心主业的仅有原碧桂园贵西区域总裁赵冉,任海亮股份助理总裁分管客户中心。
海亮正围绕新能源产业,生产新能源相关材料。2022年1月,海亮旗下参投基金出资3.22亿元增资动力电池新贵蜂巢能源。
海亮宣称,将铜基新材料作为公司重要发展方向,并将锂电铜箔作为公司进入新能源铜基材料的重要切入点。
截至2023年中,海亮在印度尼西亚设立控股子公司—印尼海亮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的建设运营。另外,在2023年上半年,正加快甘肃兰州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建设进程。
不过,这两年,海亮股份仍具有扩张期间的财务风险。
即使2018年,海亮集团明确喊出降负债的目标,但从债务总数额看,仍在波动式扩大。从2018年至2022年,分别为108.3亿、147.6亿、159.1亿、203.8亿、201.1亿,其中,流动负债分别为101.8亿 、115.5亿 、 109.7亿 、153.6亿、134.1亿。
目前来看,降负债仍是海亮审慎实行的目标之一。
浙系铜王冯海良,能走多远?
谈及这家企业,绕不开创始人冯海良。
他是中国首富钟睒睒的同乡,生于1960年,早年曾在诸暨市的湄池区供销社工作,1985年“下海”,经营收废铁业务,又从事铜加工业。至2000年,海亮已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铜加工企业。
2003年,海亮的盘管产线上已有9大系列、24个品种的产品,海亮由此一跃成为“中国铜材王国”,冯海良也成了“中国铜人”。
期间,冯海良还涉足其他业务。2015年7月,海亮教育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上市。他还做房地产、金融等业务。
2019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浙江企业共有5家,分别为阿里巴巴、吉利控股、物产中大、青山控股、海亮集团。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上,冯海良位居绍兴富豪榜首位,拥有320亿元资产。
海亮系一度成为浙江第二大民营企业,仅次于吉利,高于万向集团(一些榜单会将阿里排除在外,原因或许是阿里第一大股东是外资企业软银集团)。
这样一号人物,却在2020年宣告“退休”。
冯海良说,“现在,企业发展很健康,管理团队也越来越强,我可以放心地离开管理岗位了。”
有趣的是,他并未交棒给家人,而是让曹建国出任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海亮股份董事长。曹建国是一名职业经理人,他原先在甘肃省白银市的西北铜加工厂任职,后转入海亮。
▲冯海良(左)与曹建国(右) 。图片来自海亮集团微信公众号。
不过,冯海良并非完全放手,在海亮,还有他的家族把关人,也就是姐姐冯亚丽。
冯亚丽是家中老四,除了弟弟冯海良外,上面还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在海亮集团内部,她被称作“四姨娘”。对外,她常说,“弟弟是老板,我是职业经理人。”
海亮内部,还有冯海良的儿子冯橹铭。2023年2月,36岁的冯橹铭正式执掌海亮股份,任海亮集团董事局董事、海亮股份总裁。
这位年轻的接班人似乎也喜欢采用职业经理人。他曾说:“生在这样的家庭,接班是与生俱来的义务。”在海亮集团内部,这家千亿级的集团董事局成员中,80、90后占三分之一。冯橹铭也说,“可能大家对接班有个误区……不是我一个人来接班。”
这也是海亮聘用碧桂园前高管等职业经理人的原因之一。
诸如杨国强,也曾期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并涉及农业、教育业、医疗、酒店、家居、金融等产业。但碧桂园如今身陷困境。
反观冯海良,他也以主业为核心,半家族化半经理人化运作,并也曾涉及杨国强看中的多个产业。区别是,冯海良在某一时间选择断臂生存。
这样的决策者,能比杨国强走得更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