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捻军在山东半岛的覆灭与李鸿章的平捻方略

江南一郑 2022-03-06 11:05:01

淮军

捻军基本情况

捻军主要活跃在安徽省、河南省、山东省西南和江苏省北部一带,以破产农民、游民为主要成分。

1851年,因黄河决口,大雨成灾,人民无法生活,就以十几个人、数百人为一股开始起义,1853年受到太平军北伐的影响,捻军起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清廷最初是派遣僧格林沁负责清剿捻军的,但僧格林沁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反而中了捻军的计,最后坠马而死。

当太平军被平定后,清廷就委派曾国藩调动军队来征剿,让李鸿章担任两江总督负责粮草等后勤工作。

胶莱河

李鸿章确定平捻方略

实话实话,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确实表现出统帅的水准,但捻军,他还是不习惯。

清廷指派曾国藩平捻,曾国藩也就捻军擅长马战,飘忽不定,确定了基本的作战方针,主张采取圈制之法,简单的说,也就是把捻军围起来消灭。

于是在四个地点布下重兵,分别是江苏徐州、安徽临淮、山东济宁以及河南的周家口。另外修筑长墙,扼守运河,目的既然是限制马队骑兵的机动性,不让捻军来去自如。

不过,经过了一年半,曾国藩上奏朝廷,说自己有病想回到两江总督任上,并推荐李鸿章负责剿捻。

还有一说是,曾国藩在剿捻的过程中,淮军将领阳奉阴违,不怎么听从指挥。总之,曾国藩剿捻以失败而告终。

这样李鸿章走向了前台。

1866年12月29日,李鸿章继任钦差,节制湘淮等各路清军,全权负责平捻事务。

李鸿章大体沿用了曾国藩制定的方略,而稍加变通。

甚至原来曾经取笑过曾国藩的筑城墙的方法:“古有万里长城,今有万里长墙,不意秦始皇与千余年后遇公等为知音”,在自己上任之后,还是遵照执行。

也有说,李鸿章是借鉴了明朝孙传庭的观点:“剿流贼当驱之于必困之途,取之于垂死之日,如但一此一彼,争胜负于失石之间,即胜亦无关于荡平。”

提出了“扼地兜剿”、“弃地灭贼”、“借地利以图合围”的平捻策略。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占据重要据点,把捻军围起来追着剿灭,这是根本策略,其余都是补充,此外还利用离间来分化瓦解捻军等。

李鸿章的平捻策略运最先用到的地方,就是对付在湖北境内的东捻军。

刚开始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刘铭传和鲍超之间配合出现失误,伊隆河战役虽然清军由败转胜,但损失也不小,东捻军虽败但突出了包围圈,跑到了河南。

这次湘军和淮军的将帅争功,两个派系之争,也展现无遗。

因此,李鸿章的平捻策略和思想在湖北战场宣告失败。

不过还有机会。

1867年6月,任柱(任化邦)、赖文光从河南镇平出发,突破运河防线,深入山东省内。

6月底,李鸿章亲赴济宁,布局指挥。采纳了刘铭传和潘鼎新的建议:采取将东捻军逼入胶东半岛的胶州、莱州地区进行围歼的策略。

不过,考虑到任柱、赖文光这些老对手,以及他们的部下,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卒,非常狡猾和彪悍,不敢掉以轻心。

既然是扼地兜剿,如果兵力不足,包围圈不可能大的,就很容易被捻军察觉到,一旦狗急跳墙,整个局面会完全改观。

因此,李鸿章意识到,最基本的是防住运河这条线,堵住捻军回运河以东的路,其次才是扼守胶莱河防线,通过不断的压缩捻军的空间,把捻军挤到胶莱河防线以东。

山东半岛示意图

于是,李鸿章调集大批清军分三路进攻捻军。

潘鼎新为北路,从潍县、昌邑向莱州府进军;刘铭传为中路,从济宁向泰安、莱芜和青州府进军;董凤高、沈宏富等部为南路,从郯城、兰山向莒州进军。

意图很明确,三面合围,会合山东地方清军把捻军向东挤压到登莱之间的绝地,把守住胶莱河,让捻军出不来。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山东巡抚丁宝桢强烈反对,甚至公然抵制,闹到朝廷上去了。

丁宝桢为什么会反对呢?

因为这样一来,捻军就会在山东境内停留,损害自己的利益,自己还得给李鸿章收拾摊子。

清廷出于各种原因,对此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但地方上的抵制,还是为平捻计划的实施留下了隐患。

1867年7月,捻军在山东各处被追击时,打探到胶莱河西北海仓口地段因为是沙滩地无法构筑堤墙,而且水浅容易突破,防守又是战斗力不强的山东省守将王心安,兵力才2000余人。

捻军在8月19日,经过战斗,捻军成功从该地突围。

李鸿章制定的“扼守胶莱之策”就此失败。

一时之间,朝野上下责难攻击之声四起,不过李鸿章依然固守己见。

李鸿章认为如果把捻军堵住运河以东,捻军再怎么乱窜,受害的不过是山东几个府县,但如果捻军西渡运河,祸害的就是几个省的范围了。

1867年10月间,东捻军连续挫败于清军,不停在山东境内兜兜转转,从海州败退到郯城,又败退到峄县、滕县与邹县。17日,东捻军撤退时又中了清军的埋伏。

总之,东捻军尽管突破了胶莱河防,但始终无法突破运河、黄河与六塘河防线。

1867年,刘铭传在安丘、潍县之间的松树山与捻军展开决战,刘铭传的淮军大获全胜。

11月17日,又追击捻军追到赣榆,铭传和善庆拼力死战,击毙捻军头目任柱。

任柱的死当然是死于李鸿章的兜剿之策,但他的死直接原因却是李鸿章的离间之策。因为任柱就是被叛降的潘贵升趁乱在暗中开枪击毙的。

赣榆大战极大的打击了东捻军的士气,此后叛降不断。宗王赖赐福就在赣榆领着3000人投降了清军。

这时,赖文光决定带领剩下的队伍和清军拼死一战,以求突围。但潘鼎新并没有给赖文光机会,赖文光先是在海州上庄镇失败,后又逃到沙河镇北,接着又走日照,进入诸城,后来又逃到寿光、弥河一带。

最后在寿光、弥河一带,双方展开一场大战,东捻军约两万人战死,万余人被俘,任柱的哥哥任定也死在弥河里,赖文光率领千余人从河中凫水侥幸逃脱。

不过在第二年,也就是1868年1月6日,赖文光在扬州瓦窑堡抓获,10日被处死。

李鸿章随后又顺利平定西捻军。

淮军将领刘铭传

总结

从捻军起义到捻军覆灭一共长达15年,李鸿章作为平捻总指挥,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说明李鸿章的平捻策略总体是成功的,尤其是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地方官员的抵制,湘淮军将帅不和,粮草的供给等。

羊肉贩子自负神力举起门前石狮子,僧格林沁技高一筹

清朝的伊犁将军与伊犁九城

同是中国人,但你未必是炎黄子孙哦,为什么呢?

从洪秀全的日常琐事,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

淮军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快速崛起的?

抗法名将冯子材一生战功卓著,却始终有一块心病​

4 阅读: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