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日军大举进军中原,目标迅速转向战略重镇长沙。经过三次失败后,日军已经彻底研究并准备反击国民党守城司令薛岳的战术。长沙的形势严峻,薛岳面临着看似难以逾越的挑战。
由于湘北失去防御,日军的势头迅速向长沙推进,局势更加恶化。国民党军队后备力量不足,在保卫长沙抗击日军方面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对于薛岳来说,这种情况几乎是绝望的,他明白,任何被派去保卫长沙的指挥官都会被孤立,得不到支持。
尽管形势严峻,作为一名国民党军官,薛岳决心保卫长沙,维护自己的荣誉。他手下有两支主力:方先觉指挥的第十军和张德能指挥的第四军。雪月很清楚这两股力量的优劣。最终,他选择了中央陆军第10军来保卫这座城市。但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对此安排并不满意,坚持由方先觉守住衡阳。
于是,薛岳不得不抽调自己喜欢的第4军防守长沙。第4军军长张德能是一位精干的军官,后来晋升,受到张发奎和薛岳的器重。
1944年6月,薛岳召集第4军领导召开重要会议,筹划长沙保卫战。该计划涉及使用三个半师来保卫这座城市,并得到该地区炮兵部队的额外支持。地区参谋长赵自立被任命督战,而薛岳本人在做好这些安排后,很快就离开了前线。
但指挥架构不明确,导致领导之间存在矛盾。赵自力、张德能和该地区炮兵将领之间缺乏指挥权。由于缺乏明确的指挥,导致了部队部署方面的争议。
赵自立认为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是保卫长沙的关键。他建议利用这个高地阻止日军的前进。但张德能不同意,没有听取这个建议。当赵子力向薛岳报告此事时,薛岳却给出了不屑一顾的回应,实际上让他沦为联络员,真正的军权掌握在张德能手中。
6月16日,随着日军逼近长沙,防御很快开始动摇。到了第二天,张德能就知道这座城已经守不住了。无奈之下,他考虑了赵自力之前提出的撤退岳麓山的建议,但为时已晚。计划的改变导致部队混乱。原本“退守岳麓山”的计划被忘记了,士兵们不顾张德能的命令,开始渡河逃亡。
大规模的逃亡迫使张德能也逃亡,长沙轻易落入日军之手。张德能和赵子力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无济于事,便退去迎接雪月。蒋介石得知长沙失守的消息后,立即召见张、赵。
薛岳知道蒋介石会寻求报复。尽管他试图为他们求情,但形势严峻,特别是对于不属于蒋介石核心圈子的张德能来说。雪月的努力白费了;张德能因逃兵被捕,赵自立被指责协助指挥不力。然而,赵子立直接向蒋介石报告了长沙的情况,蒋介石免除了他的直接指挥责任,从而挽救了自己。
赵自力被降职调职,张德能则面临更严重的后果。本来蒋介石是想利用张的情况向薛岳等人传递信息。此外,长沙的迅速失守,加上美国新补给的火炮无法守住,衡阳的防守压力加大。
当时,蒋介石最关心的是衡阳的局势。考虑到战斗还在继续,他并不打算立即处决张德能。然而,衡阳的失守却加剧了蒋介石的愤怒。尤其让蒋介石感到沮丧的是,黄埔毕业生方先觉没有为维护军队荣誉而自杀,蒋不得不将衡阳改名为“先觉城”以示纪念。这件事让蒋介石很尴尬。
蒋介石愤怒不已,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张德能。尽管国民党高级官员一再恳求,衡阳失守后的局势还是决定了张的命运。衡阳沦陷12天后,45岁的张德能被处决。这一事件给国民党军官队伍带来了冲击,进一步挫伤了他们的士气,削弱了他们在蒋介石指挥下继续战斗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