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坐拥亚得里亚海漫长海岸线的国家或地区,曾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加盟国之一。
1991年,随着南斯拉夫解体,克罗地亚也宣布独立,并同时开启了从战火废墟到“亚得里亚海明珠”的蜕变之路。

如今,他不仅是前南斯拉夫加盟国中,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国家,还以美女总统科琳达·格拉巴尔-基塔罗维奇的传奇经历闻名于世。
想要说清克罗地亚的独特之处,还要从南斯拉夫的解体说起。

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曾以“工人自治”和“不结盟运动”塑造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模式。
铁托的克罗地亚血统,曾让克罗地亚人在联邦中享有较多话语权。
但是,在南斯拉夫联邦内部,却长期存在着“经济剪刀差”。

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较富裕的北部加盟国,贡献了整个国家60%的工业产值。
但却因联邦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被迫补贴欠发达的塞尔维亚、马其顿等地区。
例如,1971年克罗地亚的出口外汇收入占联邦总额的38%,但仅能保留20%自用。

这种情况,必然会引发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
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议会以94%的支持率,宣布国家独立。
然而,其境内的60万塞族人,却成立了一个所谓的“克拉伊纳塞族共和国”,并控制了1/3国土。

结果,一场大战便爆发了。
支持塞族的塞尔维亚军队,动用了“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地轰炸了杜布罗夫尼克古城。
结果摧毁了70%的屋顶和城墙,造成了巨大的文化灾难。

1995年8月,克罗地亚军队也开始动手,他们仅用了84小时就收复了克拉伊纳地区,终结了塞族的控制。
这场行动被西方称为“二战后欧洲最成功的闪电战”。
但同时,这一战也造成了20万塞族难民的逃亡,并且让两国的关系至今仍十分冷淡。

1998年,克罗地亚收回了自己的最后一块飞地——东斯拉沃尼亚,真正完成领土统一。
也是从那时开始,这个古老的国家进入了经济快车道。
克罗地亚的复兴,始于产业转型,其策略可概括为“三驾马车”:

首先是旅游业。克罗地亚凭借自己1778公里海岸线、1244座岛屿和8个国家公园,大力发展观光产业。
这方面的收入,从1995年的5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125亿欧元,占据了其GDP的20%。

而且,杜布罗夫尼克作为热门剧集《权力的游戏》的取景地。
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全球性的网红城市,单日游客量超2万,相当于本地居民的一倍。
更关键的是,克罗地亚通过高端游艇码头和文化遗产旅游,实现了高附加值的积累,来这里的游客,日均消费达87欧元,远超希腊和土耳其。

接着是造船业。南斯拉夫解体时,克罗地亚继承了里耶卡、斯普利特等五大造船厂,但战争却导致这些工厂的产能暴跌了90%。
但是在2000年之后,克罗地亚引入了德国迈尔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公司的技术,转型成为了欧洲豪华邮轮制造中心。

例如,乌利亚尼克船厂为皇家加勒比建造的“海洋奇迹号”,就是全球第五大邮轮,单船能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
2022年,克罗地亚造船业出口额达21亿欧元,占全球商船市场份额的3.1%,在地中海国家中数第一。

最后,是市场经济的活跃。在2013年加入欧盟后,克罗地亚累计获得了116亿欧元的发展基金。
其中的45亿元,都被他们用在了交通基建上。
耗资5.26亿欧元的佩列沙茨跨海大桥,将克罗地亚南北国土的通行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30分钟,直接激活了杜布罗夫尼克的旅游潜力。

同时,欧盟的单一市场,也让克罗地亚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了3倍。
仅一个“伊斯特拉松露”,便以每公斤2000欧元的价格占领了法国的高端市场。
仅在2022年一年,这种菌子就创汇1.8亿欧元。

到了2023年,克罗地亚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9万美元,达到了欧盟平均水平的一半。
虽仍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均的情况,但克罗地亚确实已经实现了从“战后废墟”到“高收入经济体”的跨越,成为前南地区唯一达到此水平的国家。

克罗地亚的强盛,和历届领导者的能力分不开。
在这里我们要重点说一下科琳达·格拉巴尔-基塔罗维奇,她是克罗地亚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统,同时也是“学而优则仕”的最好例证。
科琳达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农场,所以她从小就过着凌晨4点起床挤牛奶的生活。

由于学校比较远,科琳达每天都要步行5公里去上学。不过,她从小就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成绩一直很好。
有一年,她在知识大赛中得了奖,因此获得了萨格勒布大学奖学金。
不过即使有了这笔钱,她的生活仍然很贫穷。

为支付日常开销,科琳达曾在维也纳酒店当过清洁工,每天要工作10小时。
1993年,科琳达写了一篇应景的论文:《南斯拉夫解体中的民族主义》,并因此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
这之后不久,她就决定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公共政策。

2003年,科琳达以33岁的年龄,出任了克罗地亚外交部长。
从这时候开始,她就如同开挂一样,创造了一个个外交奇迹。
2008年, 科琳达促成了美国取消对克罗地亚公民的签证的3年期限制,并推动克罗地亚加入北约。

在与邻国斯洛文尼亚、波兰等国进行积极沟通之后,科琳达还解决了存在多年的海上边界争议问题,展现出了很强的执政能力。
当上总统后,科琳达推出了《战略投资法》,简化了外资企业的审批流程。

中国路桥集团投资3亿欧元承建佩列沙茨大桥,韩国现代集团在里耶卡建设新能源汽车电池厂,都曾因这个规定而受益。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科琳达也很有建树。
在2016年,她启动了“e-Croatia”计划, 通过电脑的辅助办公,使政府公共服务线上化解达到了87%,电子政务水平跃居全球第28位。

2018年,科琳达穿着克罗地亚传统礼服,出席了达沃斯论坛。
当她使用全息投影展示国家旅游资源时,展现出了自己的非凡魅力,结果当场就与Booking.com达成了1.2亿欧元的数字旅游合作协议。
此外,科琳达还推动里耶卡港的改建,使其成为中国商品进入中东欧的枢纽。

2022年,克罗地亚的港口吞吐量较2015年增长240%,中克贸易额突破了23亿美元。
此外,科琳达还很注意与老百姓共情。
在她的号召下,克罗地亚教师的最低工资,从每月680欧元提升至1100欧元,STEM理工科奖学金覆盖率达40%,大学生比例也从31%升至48%。

同时,科琳达还建立了“家庭医生首诊制”,结果将克罗地亚的人均预期寿命,一下子提高了2.3岁。
人无完人,科琳达在做出成绩的同时,也必然会有一些争议。
2021年,塞族难民问题开始接受国际法庭的调查。

后来,她为此公开道歉,并拿出钱来设立了“和解基金”,但情况却没有看得见的改观。
也正因为这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才让科琳达与总统连任失之交臂。
克罗地亚的崛起,说明了“小国亦可强盛”的道理。

从南斯拉夫解体的阵痛,到女总统引领下的复兴,克罗地亚以旅游业为帆、制造业为舵,在亚得里亚海上破浪前行。
正如其国歌中所唱:“当阳光亲吻土地,这里便是希望之地。”

克罗地亚的故事,既是民族韧性的写照,也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
参考资料:
1、科琳达:不平凡的总统之路——《廉政瞭望》 2018年第13期44-45,共2页

2、前南斯拉夫解体探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17-20,共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