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批奏折到深夜,宫女送来一碗粥,朱元璋:粥留,人斩

桐桐聊历史 2023-05-02 20:26:12

朱元璋批奏折到深夜,宫女送来一碗粥,朱元璋:粥留,人斩

在正史记载中,朱元璋乃是大明开国之君,勤政之君,有远见,有远见,也有远见。大明能有这么一个立国之君,打下这么一个坚实的基业,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朱元璋以后,许多子孙都继承了他的政体,大明王朝也进入了一个稳定、昌盛的时代。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朱元璋却是个异数,建立起了自己的朝代,让许多人都始料未及。

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会与许多帝王不同,帝王多疑,而朱元璋的疑心更重,这也是他自身的经历所致。所以,关于朱元璋的事情,就有不少人说他多疑。

有一次,他正在批阅奏章,一名侍女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粥走了进来。朱元璋看着那名宫女,非但没有因为她的体贴和体贴,而给予她任何奖励,反而是一刀砍死了她。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来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了。

朱元璋自从上位以来,就表现的很勤奋,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所以才格外的珍惜,做事也格外的努力。有的时候,他为了工作,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了,说的就是他。

周围的人都想要趁机讨好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却是无暇顾及这些,一心扑在了国事之上。也就是说,后宫里的那些人,就算想讨好她,也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

而朱元璋的贴身侍奉的宫女太监则不同,她们一直跟随在朱元璋的左右,总是能够找到机会表现出她们对主人的关怀。朱元璋在批阅公文的时候,一直到了半夜,才被身边的人发现。

朱元璋身边总有个侍女,他觉得自己长得不错,就想嫁给她做一只凤凰。她一直以为,如果能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她的人生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将再也不用像现在这样卑微的服侍人了。

所以,当她看见朱元璋在这么晚的时间里还在案前工作时,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她走进厨房,给自己煮了一碗稀饭,确定稀饭很好吃,这才端着稀饭去了朱元璋的书房。

说来也怪,平日里她想要进入朱元璋的府邸,都要被护卫死死挡住,今天却是直接进入了府邸。侍女欣喜若狂,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如果不好好把握,那就太浪费了。所以,那名侍女端庄地走到朱元璋面前,将那一碗白粥端了上来。

却不想朱元璋根本就没把她放在眼里。朱元璋看了一眼那碗稀饭,抬起头来,对自己的手下说道:“稀饭可以不要,但杀了他。”

那名宫女一听,顿时脸色苍白,再也没有了呼救的力量。她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只不过是玩了个小把戏,竟然会引来如此大的麻烦!

说到底,那丫鬟并不知道朱元璋的真实想法,也不知道自己服侍的是谁。为何朱元璋在朝政之时,周围总有不少侍卫守护?为何每次她进入这里,都会被这里的守卫给拦住?这一切,都与朱元璋的多疑有关。

他好不容易才坐上了这个位置,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他很清楚,只要杀了他,就会有人上位。所以朱元璋对周围的人都非常的警惕,不让他们有任何的机会。

朱元璋还下令,凡是想要进入皇宫的人,都要向他禀报。但那日这名宫女送来的白粥,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那名宫女更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来了。所以,朱元璋就有理由怀疑,这名侍女来历不明,居心叵测。

朱元璋看了一眼那碗稀饭,就知道这粥里肯定下了毒。于是,他就把这丫头当成了刺客。如今此人找上门来,又被揭穿了身份,他自然不会再让此人活着。

朱元璋二话不说,直接下令处死了那名侍女。直到朱元璋心血来潮,才想起要检查一下,看看这粥里有没有问题。结果,还真就是一碗普通的稀饭,一点毒都没有。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因为误杀了那些侍女而感到遗憾,因为那些侍女的性命,对他而言,根本就是一文不值。“宁死不能饶”,这就是朱元璋的处世原则。

只可惜,在封建社会,她一个下人,根本没有什么人权。没有人会为她辩解。

朱元璋对这些曾经和他并肩作战过的人,都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才会在明里和暗里做一些手脚,将自己几个哥哥的权利,都给卸掉了。

所以,朱元璋才会立下朱标,而不立朱棣。朱棣和他真的很像,不仅仅是行事风格,就连性情都和他一模一样。他也清楚,朱棣跟自己一样,都是多疑之人,因此在治国方面,朱棣并不适合当皇帝。

而朱标却是恰恰相反,他对自己的手下有信心,对自己的手下也有信心。

朱元璋这种多心、多疑的个性,对他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又不利。好的一点是,这样的人物,可以让朱元璋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但缺点就是,很难让人信服。

事实上,朱元璋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可是身为一国之君,却无法改变这一点。朝堂上的局势,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