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春节返乡之时,网络上总会涌现出许多关于老家留守老父母的照片。从春节前满心期盼的神情,到春节后家中骤然冷清的画面,仿佛春节的热闹就如同一场让人沉醉其中、不愿醒来的美梦,转瞬即逝。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父母们不必过于焦虑,那些学习成绩欠佳的孩子,或许是上天派来报恩的,未来他们会陪伴在父母身旁,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细细想来,这番话还真有几分道理。就拿楼下的邢阿姨一家来说,老两口和儿子住在同一个小区。儿子的薪资不高,每月仅有三千多元,儿媳也没有工作。邢阿姨夫妻二人在小区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商品物美价廉,平日里客流量一直都还不错。
有一回我去超市买菜,和邢阿姨聊起如今年轻人的生活压力,邢阿姨感慨道:“我儿子没什么压力,他们一家三口都靠我们帮衬着。家里没吃的用的了,就来我们这儿拿,每次拿的东西价值好几百块呢。
我孙子报的所有课外辅导班,费用也都是我们出。要是不啃老,就我儿子那点工资,根本不够花,他就得去外地打工。可去外地打工,对孩子的教育肯定有影响。反正我俩有退休金,还经营着这个小超市,能帮衬就帮衬着吧!”
没想到,邢阿姨这番话得到了在场好几位大爷大妈的认同,他们纷纷表示自己也一直在补贴、帮衬着儿女。
在以往,“啃老” 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啃老指的是那些游手好闲、不愿工作的成年人,需要依靠父母的资助才能维持生活。
然而如今,我却发现,许多父母宁愿让儿女留在身边啃老,也不愿他们远走他乡。乍一看,这好像是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可实际上,背后的原因既现实又透着心酸。
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我们正处于国家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代浪潮下,一部分人抓住机遇,收获了财富,可更多的人依旧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物价也在持续攀升,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房价的居高不下。
就拿我老家的小县城来说,房价都已经飙升到每平米 6000 多元,更不用说那些一线城市了。在网上,经常能看到房产中介推荐房源,比如在北京,一套仅仅三四平米的房子,售价就能高达一百多万,这样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此高昂的房价,让众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他们往往在外面辛苦打拼多年,却依旧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在这种情况下,子女们不得不寻求父母的资助,啃老现象也就由此产生。
就业压力大与低工资困境说实话,谁不渴望找到一份薪资丰厚、工作轻松还离家近的好工作呢?但现实往往很残酷,哪有那么多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优质的工作岗位本就有限,每个家长都盼着自家孩子出类拔萃、人中龙凤,可我们也不得不接受孩子可能只是个普通人的事实。
老家有个亲戚,他家儿子小时候就比较调皮捣蛋,可亲戚一直对他寄予厚望,盼着他将来能有所成就。这孩子初中刚毕业就辍学了,眼见着上学这条路走不通,亲戚便送他去当兵。
在部队里待了几年,还当上了班长,可后来他觉得前途迷茫,就从部队转业回到了家乡。如今,这位亲戚家的孩子已经四十多岁了,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只有一辆车,亲戚还得时不时地拿出钱来接济他。
这就是真实的现状,在一些行业,新入职员工的工资仅仅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甚至还不够。就像在我们这个四线城市,会计专业刚毕业的学生,每月工资只有 1500 元,而且单位不管吃住,这点钱,想要维持日常生活开销,简直是捉襟见肘。
然而,房租、饮食等生活成本却在不断上涨,在这样的环境下,子女们很难实现经济独立,父母也就不得不补贴他们的生活费用。
父母对孩子的不舍之情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家庭一直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父母们总觉得自己有责任照顾子女,哪怕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如今就业困难,房价又高,如果父母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帮助子女,孩子们往往就只能背井离乡,外出闯荡。
但在传统文化里,一直有 “父母在,不远游” 的观念,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更是舍不得孩子远行,都希望子女能留在身边。要是父母有能力,自然就会帮衬着子女。
而且,现代社会对于啃老现象的态度也变得相对宽容。过去,啃老的人可能会遭到周围人的严厉指责,可现在社会更加多元化和包容。
虽然啃老现象依然会受到一些批评,但并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年轻人必须完全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啃老现象愈发普遍。
子女过高的消费观念部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缺乏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一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父母几乎包办了一切,等到他们步入社会,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独立生活的压力,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依赖父母的支持来维持生计。
更为关键的是,在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年轻人盲目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消费欲望极其强烈。他们热衷于购买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商品,像名牌服饰、高端电子产品等。一旦自己的收入无法满足这些消费需求,就只能向父母伸手要钱,啃老行为也就随之而来。
其实,啃老本身并不可怕,也并非可耻之事,关键在于子女的心态。
正如余华所说:不要踩着父母的肩膀,看过世间的繁华后,又嫌弃父母从未读过书。
父母们为了子女,曾经做出了无数的牺牲,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却从未将生活的苦难和痛苦传递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