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框架依据与小标题对应的三种写法

永答英语 2025-04-06 02:33:09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论文框架依据与小标题对应的三种写法

刘小华

论文正文各部分写作时,内部分条并分别拟制小标题,往往要比不分条更条理清晰。但在分条论述的过程中,不少作者容易条目重叠或条目界限不清的情况。分条前,先在过渡段中提供分条的框架依据。这是避免条目重叠或条目界限不清的一个办法,但它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有些框架依据所包含的具体维度,字面上跟正文各部分内部条目主题的名称并不一致。如果不能很好地将框架维度与条目主题对应起来展开论述,很容易引发外界对“这些框架维度与你写的这些条目主题有何关系,为什么要使用这个框架进行分条”的质疑。

为此,我们围绕两篇已发表的C刊论文,归纳总结出论文正文“框架维度”与“条目主题相对应的3种写法。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这两篇论文都将“广度、深度、效度”作为“××现象及其传统归因”的分条依据,但对应的论文部分内部分条论述时,其条目标题并未直接使用“广度、深度、效度”几个字。接下来,我们实际看看它们是如何实现“框架维度”与“条目主题”相对应的。

一、 以“论文主题”为中介连接“框架维度”与“条目主题”

这一写法说的是,利用“论文主题”分别与“框架维度”和“条目主题”建立联系,进而让“框架维度”和“条目主题”产生联系,为二者对应起来论述创造条件。这里的“论文主题”可以理解为论文选题的研究主题,它是统领整个论文写作的总主题。“论文主题”既然跟“框架维度”建立了联系,而“条目主题”又是“论文主题”的进一步细化,那么,“框架维度”自然也就跟“条目主题”对应起来了。

以《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现象的积极理解与应对——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为例。论文第二部分写的是“在线课程讨论环节“低参与率”现象及其传统归因”,其中,第(一)条对应的框架维度是“广度”,但条目标题写的是“参与率低下的被动交流:课程设计局限于线下传统思维”,字面上并未出现“广度”二字。在这种情况下,条目内容论述时就必须强化与“广度”这个框架维度的逻辑关系。否则,读者就会质疑这一条跟“广度”到底有什么关系。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作者在这一条一上来就说“当前,期待通过在线课程讨论环节的良性互动,拓展知识广度以及提升在线课程高质量发展的愿景未能如愿以偿”。这里的“在线课程讨论环节”是论文主题,“(知识)广度”是框架维度。通过把“广度”与“知识”相结合,完成了从“论文主题”向“框架维度”的论述转移。也就是,“知识”是“在线课程讨论环节”的“知识”,“广度”是论文主题“在线课程讨论环节”的“知识”的广度。再往后,第二句“学生课程参与度不高,课程完成率较低,很多沉默学生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最终流失”。这是在介绍条目主题“参与率低下的被动交流”。

这个条目主题是怎么来的?显然是从第一句里的“愿景未能如愿以偿”推导而来。什么“愿景”?自然是“在线课程讨论”的愿景。具体是在线课程讨论的“什么”的愿景?自然是“在线课程讨论的良性互动,拓展知识广度”等愿景。至此,论文主题引出了条目主题,条目主题跟框架维度“广度”建立了联系。再往后,作者便直接围绕条目主题“参与率低下的被动交流”交代其传统成因。围绕它交代成因,就是在围绕“广度”介绍成因。

二、 围绕框架维度的负面含义设置条目主题

这一写法说的是,为了让“框架维度”与“条目主题”相对应,而先从“框架维度”的另一面含义(特别是负面含义)出发。同时,围绕让“反面含义”在文中出现得不那么突兀,这一写法往往会先做“正面”铺垫,特别是建立“论文主题”与“框架维度”的正面联系。也就是,正面说完再反面说。

比如,《智慧教学“知识过载”的积极理解——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8期)一文第二部分第(二)条。第二部分大标题是“智慧教学“知识过载”现象及其传统归因”,第(二)条小标题是“知识的浅层加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不当”。第(二)条对应的框架维度是“深度”。当然,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很容易就发现:第(二)条小标题里的条目主题是“知识的浅层加工”,而“浅层”跟“深度”是反义词,“深度”又是作为这一条的框架维度而存在的。也就是,这一条的条目主题是从框架维度的负面含义得出的。严格来说,“深度”有两层含义。一是“有深度”,二是“没深度”即“浅层”。因此,“浅层”是框架维度“深度”的应有之义。

当然,作者在这一条实际引出“深层的知识加工”这层意思之前,先说的是“通过智慧教学的海量知识信息让学习者深层次掌握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达成转识成智的目标”。其中,“智慧教学”是“论文主题”,“深层次掌握知识”是框架维度“深度”的正面含义,只不过上面那句话被置于“距离……还有一段差距”这一语境下(“还有差距”说的正是一种负面意思),它服务于引出“深度”的负面含义、确保框架维度“深度”与条目主题“知识的浅层加工”相对应。

三、 通过条目主题的相关的后果/影响等事实引出框架维度

这一写法说的是,为了让“条目主题”与“框架维度”相对应,而选择首先围绕“条目主题”阐释相关事实,特别是跟“条目主题”相关的各种后果或各种实际影响。同时,所介绍的这些“后果/影响”等事实,本身还需包含着一定的框架维度。由此,“条目主题”与“框架维度”得以对应。

仍以《智慧教学“知识过载”的积极理解——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8期)第二部分为例。只不过,这里要介绍的是该部分的第(三)条。第(三)条的小标题是“知识的碎片化习得:学习者缺乏知识整合能力”。那么,这里的条目主题,是如何跟框架维度“效度”对应起来的?

作者在这一条说的第一句话是“数字化转型中各类数字制品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知识呈现出零散无序状态”,介绍的是“知识碎片化”现象。第二句是“学习者通过结构松散、凌乱的知识内容获得的通常是碎片化知识,碎片化知识的大量涌现增加了学生认知处理负担,他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筛选、整合,以形成有意义的知识”,介绍的是“碎片化知识的加工”。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构成了条目主题“知识的碎片化习得”的全部含义。也即,这两句呈现的是“知识的碎片化习得”的相关事实。

第三句说“有研究表明,智慧教学中的数字资源未能以完整的知识逻辑方式进行呈现,数字资源碎片化割裂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削弱了知识效度”,这句话既提到了论文主题“智慧教学”,又提到了“(未能以完整的知识逻辑方式呈现的)数字资源碎片化……削弱了知识效度”。这里的“数字资源碎片化”是条目主题“知识的碎片化习得”的另一种表达,“(知识)效度”是框架维度,“削弱了知识效度”指的是“后果/影响”。也就是,条目主题与框架维度在“后果/影响”中实现对应。

四、 小结

以上就是论文正文“框架维度”与“条目主题”相对应的3种写法。有人可能会问:何必费这个劲去让二者相对应?为什么不直接找个可以直接沿用其维度名称的框架依据?找到一个框架依据,并直接照搬其维度名称,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更多时候,我们所找到的框架依据,其所包含的理论维度,本身并不是针对我们的论文问题而专门提出的。当选择它们作为自己论文的框架依据时,便需要围绕自己论文的问题情景对框架维度的表述作一番转换。转换后的表达,实际就是论文正文某一部分里各条的条目主题。从这个角度说,“框架维度”和“条目主题”相对应,很多时候是论文实际写作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本文首次发表在科研写作研究所网站,2025.3.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