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被推荐上大学的都是一些什么人?他们都是走关系吗?

红尘客栈梦回时往事 2024-12-16 20:43:55

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上大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今天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是通过推荐制度推出来的。通过推荐制度选拔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从1970年到1976年,约有94万工农兵学员进入大学学习。

那些年,被推上大学的都是谁?

在六七十年代啊,咱们国家的教育资源紧缺,大学名额也少得可怜。那时候上大学,可不像现在有高考制度这么公平,基本都是靠推荐。那被推上大学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工农兵兄弟姐妹:这些人啊,可能学历不怎么高,但他们在农田里、工厂里摸爬滚打,实践经验丰富得很。在那个年代,他们被认为是最有革命精神、最贴近群众的人。所以推荐上大学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因为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政治立场被优先考虑。除了招生方式特别外,当时分配的原则是,学习期满后,原则上回原单位、原地区工作,也要有一部分根据国家需要统一分配。

有点“背景”的同学:在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政治上的可靠性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干部子弟和有政治背景的人群因其家庭背景而更容易获得政治信任。这个嘛,说实话,那时候干部子女或者家里有点地位的人,上大学的机会就是多一些。这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知道。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往往能更容易地获得推荐上大学的机会。

这个制度怎么样呢

咱们来聊聊推荐制度的那些事儿吧,它啊,有好有坏,咱们得客观看待。

好的地方嘛,首先就是给了普通人上大学的机会。那时候,上大学可不容易啊,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都上不了。但推荐制度呢,给了他们一个希望,他们有机会进入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还有呢,它培养了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人才。你想啊,那些工农兵代表,他们在农田里、工厂里摸爬滚打,实践经验丰富得很。进了大学,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成为了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了国家建设。

再者,推荐制度还促进了社会流动。在那个年代,社会阶层壁垒很严实,但推荐制度打开了一丝裂缝,让一些人能够跨越阶层,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话说回来,推荐制度也有不好的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那时候很多人因为家庭背景不好或没有关系而上不了大学,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啊!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也让很多人对教育制度产生了质疑和不满。

选拔标准不明确也是个大问题。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关系推荐”的现象,让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甚至不达标的人也能靠关系上大学。而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才呢?却因为家庭背景或政治表现不突出而失去机会,真是可惜啊!

最后一点就是人才流动性问题。那时候很多人上了大学,毕业后还是得回到原单位工作。这就像是被绑在了一棵树上,动弹不得。人才的流动性就大大降低了,很多人根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以下是本文参考文献

《工农兵大学生》:王金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1日出版

《特别年代—致大学》:徐希望(笔名:子勤)著

《从工农兵大学生看特殊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