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刊发长文,称欧盟计划强迫来欧洲投资办厂的中企“转让技术”,换取欧盟补贴政策。“用市场换技术”这事儿,对我们来说还过去没多久,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企业居然变成了有技术优势的一方,需要欧盟不择手段,来迫使中企转让技术了呢?
(欧盟官员看到这些车,头皮都麻了)用市场换技术所谓“用市场换技术”,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通过开放国内市场,换取外企的技术转移。早期主要是汽车企业在尝试,后来逐步扩大到各行各业。对外企来说,他们进入中国市场,能赚到比在本国做生意多得多的利润。中国得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产业都出现过“造不如买”的杂音,比如上世纪8、90年代的芯片产业。但总体看来,这依然是一次双赢的合作,中外企业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当时,外企的想法很简单,认为中国太落后,他们靠出让一些过时的技术,就能赚到天量的利润,而中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研发出能和“进口货”竞争的商品,但很快,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中国学习的速度实在太快。(当年我们连这种电视都生产不出来)如果你是80后,应该记得90年代,日本的家电产品曾经畅销全国,本世纪初,国内人均收入水平提升,日系、德系汽车又统治了汽车市场,我们用着美国人生产的电脑进入互联网时代。自己能生产的,不过是箱包、牛仔裤、玩具这类毫无技术含量,利润也很单薄的日用品,这种情况,就很符合西方国家的“幻想”,中国人只配做低端产业,再让西方老爷们通过卖汽车、电脑、大飞机,把钱赚回去。西方低估中国但过去10年,随着我们在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不断突破,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彭博社长期追踪的13项关键技术中,中国已经在5项上获得了全球领先地位,剩余的也在快速赶超中。中欧的电动汽车关税之争,就是由此而来。欧盟很清楚他们在这个领域竞争不过中国,才故意制造出所谓的“政府补贴”议题,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也就是“保护费”。他们认为这样操作,就能降低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逼迫中企到欧洲投资办厂,结果有中企真打算去,欧盟又拿出“强制技术转让”,要中企交出核心技术。这种威胁,真是把人气笑了。咱们先不说,欧美一直以“自由市场、鼓励竞争”自居,单说以前,西方抨击中国“用市场换技术”时说的那些话,现在自己却拿出了更强硬,更恶劣的版本,自己不觉得丢人吗?(马斯克:我不是,我没有,你别瞎说)中文互联网上有个笑话,说中国电动车企的快速发展,要感谢马斯克技术开源。意思是中国电动汽车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技术,还是要靠西方国家,现在怎么说,中国企业有没有技术,欧盟官员们总比网友清楚吧?事实上,涉及到经济利益的事情,欧美国家从来都是喊打喊杀的,什么自由市场、鼓励竞争,那都是建立在他们得利的基础上。解决方案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几个办法,首先,肯定是继续在技术上创新,保持对欧美国家的领先优势。这里说的不仅是电动汽车技术,还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我们还没有赶上欧美的领域。说起来,我们还要感谢美国,要不是特朗普上一个任期,发起了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我们搞自主研发的心,还不至于如此坚决。其次,要用欧美国家看得懂的方式,跟他们做斗争,在斗争中寻找共识。欧盟不是对我们的电动车征收高关税吗?欧洲的农产品、酒类产品、奢侈品,也没少拿国家补贴。我们拿出多项对等制裁之后,法国国内的酿酒业就差揭竿而起了,没办法,谁让马克龙是欧盟加征关税政策的主要推动者呢?(马克龙现在,一个头两个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中国的商品,不止能卖到欧美。欧美国家再有钱,也就“黄金十亿人”,这个地球上的总人口已经突破80亿。我们这些年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多极化世界秩序,是为了让发展中国家尽快发展,拥有消费能力,这叫“培养市场”,过去几年,也有中国品牌在非洲、东南亚的小国发展得不错。终有一天,这个世界将不再是欧美国家说了算,他们这些“强迫”手段,也用不了几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