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成功B-34轰炸机,该机为全金属结构,采用中单机翼,两侧各装载一台活塞式发动机,机尾设计成双垂直尾翼,特点是飞行速度快、航程较远。
B-34
B-34轰炸机乘员5人,机长15.81米,翼展19.96米,机高3.63米,空重9161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4097公斤;动力为两台普·惠集团R-2800-31“双黄蜂”发动机,最高速度每小时499公里,航程2656公里;自卫武器是4挺12.7毫米M2勃朗宁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载炸弹数量为1400公斤。
英国皇家空军看中了B-34轰炸机,向洛克希德公司订购了187架,1942年开始交付英国皇家空军使用,命名为文图拉巡逻机。后来陆续订购增加到487架,但在接收了130架后取消了文图拉巡逻机订单。
由于文图拉巡逻机不是全天候轰炸机,只能在白天使用,并且该机型机腹装甲较薄,机体结构强度低,因此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被地面防空炮火击落不少,造成机组人员和飞机损失很严重。英国空军将剩余的文图拉转给空军海防总队,而取消订购尚未交付的350多架被美国陆军航空队接手,还是用B-34的编号进入现役,作为海上巡逻机使用。没想到执行轰炸任务不行的B-34,确能胜任海上反潜巡逻。
B-34轰炸机飞行航程远,这意味着如果它以较慢速度飞行的话,在空中的耐久时间就长,可达10小时,因此作为海上反潜巡逻机的话,性能足以满足要求。
美国海军也对这款飞机产生了兴趣,因此海军也从洛克希德订购了一批B-34轰炸机,将其燃料箱进行了升级,定名为PV-1海上反潜巡逻机,装备海军使用。这些飞机虽然属于海军,但机体较大,不能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因此只能部署在陆上基地。而陆军认为陆基反潜巡逻是陆军航空兵的职责,海军已经有航母,无须再插手陆军事务。
陆航与海军这场围绕B-34轰炸机展开的争执,最后以美国空中力量于1947年9月独立成军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