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周总理宴请末代格格,知其境遇后感慨:以后还得托你多多照顾

优雅小羊史书 2024-11-17 20:28:50

引言:

1960年的一个冬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一场特殊的宴会正在举行。周恩来总理端坐主位,他的对面是一位身着素雅旗袍的中年女子。这位女子眉眼间依稀可见昔日的皇家气质,但岁月的沧桑已在她脸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她就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妹妹爱新觉罗·韫颖。当年的皇家格格,如今已是一名普通的政协委员。席间,周总理频频为她夹菜,关切地询问她的近况。看着这位曾经的格格如今安稳度日的模样,周总理露出欣慰的笑容。但是,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位末代格格能与共和国总理把盏言欢?她又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皇室出身的格格人生

1913年农历十月初八,醇亲王府内张灯结彩,爱新觉罗·韫颖在这个深秋的日子降生。作为醇亲王载沣的女儿,溥仪的亲妹妹,她一出生就被赐予了"三格格"的尊称。

在当时的醇亲王府,一个格格的诞生意味着一整套严格的宫廷礼仪随之而来。韫颖刚出生,王府就为她配备了一个总管太监和四名宫女。其中一名专门负责喂养,一名教授礼仪,两名负责生活起居。每天清晨,总管太监会带着宫女们为小格格梳洗、更衣,一丝不苟地完成晨间的各项礼仪。

醇亲王府作为清室宗亲的重要府邸,规模宏大,府中有专门的花园供格格们游玩。韫颖童年时最爱在花园里的芍药亭驻足。每到春日,各色芍药竞相开放,她常在此处练习描花绘画。王府中还特意为她开辟了一处小菜园,这是王府特别的待遇,因为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让格格接触泥土是不被允许的。

1916年,年仅三岁的韫颖开始跟随嬷嬷学习满语。在当时的王府中,满语是最基本的交际语言。每天清晨,她都要准时到书房,在嬷嬷的指导下朗读满文经典。除了满语,她还要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王府特意从南方请来了一位精通古琴的老师,每周定期为她授课。

然而,这看似尊贵的生活背后,却是重重的约束。韫颖从五岁起就要学习"端庄",走路时双手必须放在腹前,步伐要轻盈均匀;说话时声音不能超过三尺,笑不能露齿。即便是用餐,也有严格的规矩,必须等长辈动筷才能开始,食不言寝不语是最基本的要求。

1919年秋天,一场变故打破了韫颖平静的生活。因为溥仪与端康太妃的矛盾,她的母亲被卷入其中。在一个深夜,母亲服毒自尽。这一变故让六岁的韫颖失去了最亲近的人。之后的日子里,她被安排搬到王府偏院居住,由祖母亲自照料。

祖母是位严厉的长者,对韫颖的要求更加苛刻。每天除了正常的功课,还增加了《女诫》《列女传》的学习。在祖母的严格管教下,韫颖渐渐成长为一个举止得体的格格。但这样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1924年冯玉祥驱逐清室的命令,彻底改变了这个年轻格格的人生轨迹。

二、动荡岁月中的沉浮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队进驻北京城,发出了著名的"逐帝令"。皇室成员不得不在三日之内离开紫禁城。韫颖随家人匆忙收拾细软,带着几件贵重物品和衣物离开了生活了十一年的王府。

离开北京后,韫颖随家人辗转来到天津日租界。为了避人耳目,醇亲王将全家的姓氏改为"金"。韫颖也从此改名为金韫颖,暂居于维多利亚道的一处公馆。这座两层楼的西式建筑虽不及王府富丽堂皇,但在当时的天津也算是高档住宅。

在天津的日子里,溥仪对这个妹妹格外关照。每月固定给予一笔生活费,还为她配备了两名女佣。溥仪深知妹妹自幼受到的教育过于陈旧,特意为她聘请了英文教师和音乐老师。每周三次的英语课和钢琴课,让韫颖逐渐接触到了新式教育。

1925年春天,溥仪为韫颖请来了一位日本女教师,教授她日语和现代礼仪。这位教师不仅教授语言,还带领韫颖参加租界内的各种社交活动。在一次网球俱乐部的活动中,韫颖认识了不少租界里的年轻人,其中就包括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润麟。

1927年夏季,天津发生了一场大水灾。租界内的不少房屋被淹,韫颖所住的公馆也未能幸免。在这场灾难中,溥仪将妹妹接到了自己居住的花园洋房暂住。这段时间里,兄妹俩朝夕相处,感情更加深厚。溥仪经常带着妹妹去租界的电影院看场电影,或是到维多利亚公园散步。

然而,这种相对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1931年,随着日本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加剧,天津的局势也日益紧张。溥仪开始频繁与日本人接触,不时有日本军官到访。在一次家宴上,溥仪向韫颖提出了与润麟联姻的建议。

润麟是婉容皇后的亲弟弟,自幼就与溥仪交好。在天津这几年,他常来公馆拜访,与韫颖也渐渐熟络。这门婚事表面上是青梅竹马的结合,实则暗含政治意味。溥仪希望通过这桩婚事,进一步巩固与日本方面的关系。

1932年初,一场简单的婚礼在天津举行。婚后的韫颖搬入了位于英租界的新居。这座带有花园的洋房虽然精致,却难掩世事的纷扰。随着溥仪即将前往东北的消息传开,韫颖的生活再次站在了转折点上。这一年的深秋,润麟突然提出要随溥仪一同赴东北,韫颖不得不面临是否随行的抉择。

三、特殊时期的求生路

1933年初,韫颖随丈夫润麟抵达长春。在这座被改名为"新京"的城市里,她被安排住进一栋日式建筑内。表面上,韫颖享受着"伪满洲国"高级官员家属的待遇,实则每日都在日本特务机关的监视之下。

在长春的头几个月,韫颖被要求参加各种公开活动。从访问日本学校到出席军官夫人茶会,她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按照日方的安排进行。甚至连日常穿着,也被要求改成日式和服。每周还必须参加"新民会"组织的各类学习会,接受所谓的"新国民教育"。

1934年夏天,一位名叫田中幸子的日本女子被派到韫颖身边担任"生活指导"。这位"指导员"不仅负责监视韫颖的日常活动,还要教授她日本礼仪。在这种严密监控下,韫颖开始暗中接触到了一些反日人士。其中包括在日本商社工作的中国职员张明,他实际上是地下党的情报员。

通过张明的介绍,韫颖认识了几位在医院工作的护士。这些护士以照顾她身体为由经常往来于她的住所,实则是地下党的联络员。韫颖利用参加茶会的机会,将从军官夫人们口中听到的情报通过这些护士传递出去。

1935年深秋,一次意外的机会让韫颖得以帮助一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这位化名"小李"的同志在执行任务时受伤,被护士安排藏在韫颖住所的地下室里。利用润麟出差期间,韫颖将自己的换洗衣物和食物偷偷送给"小李",并在他伤愈后协助他安全离开。

1936年初,韫颖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盘查。日本特务机关怀疑她与反日分子有联系,对她的住所进行了彻底搜查。所幸提前得到消息,相关证据都已销毁。但从那以后,她的活动范围被进一步限制,甚至连参加茶会都必须有特务陪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形势更加严峻。润麟被调往沈阳工作,韫颖则被软禁在长春的住所内。这期间,她仍然设法通过医院的渠道,继续为地下工作者提供帮助。她将自己的首饰暗中变卖,资助了多位地下党员和革命志士。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韫颖终于摆脱了长达十二年的囚笼生活。然而,战后的东北局势动荡,韫颖与润麟在混乱中失散。她不得不独自在长春、哈尔滨等地辗转躲藏。直到1948年初,她才在一位地下党员的帮助下,通过秘密渠道辗转回到北京。这期间,她更换了多个住所,有时甚至要躲在教堂的地下室里度过漫漫长夜。

四、新中国的重生之路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此时的韫颖正在北京西城区的一间平房里收听广播。作为前清皇室成员,她主动向新政府登记,如实报告了自己的身份背景和在东北的经历。

1950年春,组织安排韫颖到北京第一纺织厂工作。这位曾经的格格第一次走进工厂车间,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从最基础的挡车工做起,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骑自行车往返于住所和工厂之间。工厂领导考虑到她的特殊身份,原本想给她安排较轻松的工作,但被她婉拒了。

1951年,韫颖被调到工厂的文化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她开始教工人识字。在她的教室里,既有年过半百的老工人,也有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她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工友们,从基本的识字到简单的算术,再到书法练习,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1953年冬天,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位来自东北的工人认出了韫颖,说起了当年在长春的往事。原来这位工人正是曾经被韫颖救助过的地下党员的家属。这段往事被报告给了上级组织,韫颖在东北期间暗中协助地下党的事迹得到证实。

1954年,组织决定将韫颖调入北京市政协工作。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她开始接触更多的社会工作。从参与妇女识字班到筹办社区文化活动,她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特别是在接待旧式知识分子方面,她的皇室背景反而成为了沟通的桥梁。

1956年,韫颖参与了一项特殊的工作——协助整理清代宫廷文物。她利用自己对宫廷制度和满语的了解,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编目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一些记载清朝后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满文档案。

1958年,韫颖被任命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在这一年里,她多次参与接待海外归来的华侨。她的举止得体和谈吐优雅,让许多海外游子感受到了祖国的变化。同年,她还参与了北京市第一个华侨接待站的筹建工作。

1959年,为了支持国家建设,韫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部分古籍和字画捐赠给了国家图书馆。这些珍贵的文物中,有些是她从醇亲王府带出来的,有些则是她在天津期间收集的。其中最珍贵的是一套清代内府抄本的《四库全书》残卷。

到了1960年,韫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文物保护领域。她参与制定了北京市古建筑保护条例,并多次深入胡同调查记录老北京的历史建筑。在一次调查中,她在东城区发现了一处清代王府的匾额,及时制止了这处历史建筑被改造的计划。

五、晚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1961年春,韫颖搬入北京西城区的一处四合院。这座院子虽然简朴,却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里种满了她亲手栽培的月季,每到花期便香气四溢。她将自己的书房布置在东厢房,经常在那里整理文史资料,接待来访的故宫研究人员。

1963年,韫颖开始参与编撰《清代宫廷生活实录》。她将自己年幼时在宫中的见闻,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故事,都一一记录下来。特别是关于清朝末期宫廷礼仪、节庆活动的细节,她都能准确描述。这些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清代宫廷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1965年,一位日本学者专程来访,请教有关满文典籍的问题。韫颖不仅帮助他辨认了一些难解的满文字句,还为他讲解了很多满族风俗。这位学者后来在东京出版的论文中,专门提到了韫颖对满学研究的贡献。

1966年至1976年间,韫颖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但她始终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默默地继续整理历史资料。她将自己收藏的一些珍贵照片和文件妥善保管,这些资料后来成为研究清史的重要档案。

1977年,韫颖重返工作岗位,担任故宫博物院的顾问。她协助整理了大量清代文物,尤其在辨识后宫服饰、器物方面提供了专业意见。她还参与编写了一本关于清代后妃服饰的图录,对清代宫廷服饰制度作了详尽考证。

1980年,已经年过古稀的韫颖开始为青年学者授课。每周二下午,她都会在家中会客厅为几位研究清史的学生讲解满语和宫廷礼仪。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有时还会为学生示范满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

1982年,韫颖开始口述自己的回忆录。从醇亲王府的童年时光,到天津租界的避难生活,再到东北的艰难岁月,她都做了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关于那些在战争年代帮助过她的普通百姓,她都一一提及,记录下他们的善行。

1984年,韫颖最后一次回到故宫。她漫步在熟悉的庭院之间,为故宫的维修工作提出了许多专业建议。特别是关于宫殿彩绘的修复问题,她提出了要严格按照清代的工艺标准进行。

1985年冬,韫颖将自己收藏的最后一批文物捐赠给国家。这些文物包括几件清代宫廷织绣、一套珐琅彩瓷器和几册满文手稿。其中有一件是她祖母留给她的点翠头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1986年初,韫颖在整理文稿时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在医院期间,她仍然惦记着未完成的满文典籍整理工作。她将病床搬到靠窗的位置,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就会继续工作。同年深秋,韫颖在北京协和医院安详离世。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