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美国政坛正式迎来新一任总统,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老人,熟悉是因为他是第45任总统,陌生是因为第47任的特朗普改变了许多,许多原先的认知变得不可靠。
说起来,美国建国至今不过250年时间不多,总统已经换了47任,除了美国第22任、24任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能够在任期内被对手赶下台后迅速东山再起,成功再次当选美国总统的唯有特朗普了,这个曾经被无数人嘲讽的政治素人,真正开创了历史。
1月20号,根据已有消息来看,特朗普的总统就职大典相比较前几任发生了诸多变化,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同样是庞大帝国的最高领导人就职仪式,我们来看看满清王朝末代君主的即位与米利坚帝国大统领君临美利坚的“登基大典”,两者有何区别?一个是资本主义共和制国家,一个封建王朝君王帝制国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仔细研究,其背后却隐隐有着一些相似之处,暴露出庞大帝国背后的问题。
清王朝皇帝即位仪式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那可真是一部 “大戏”,经历了好几种模式。最开始有汗位推选制,就像皇太极继承汗位,是议政会议诸王推举的,当时后金是 “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汗位继承人得在八王里挑,虽说皇太极能力强上位了,可一开始还得跟其他三大贝勒一起临朝,后来费了好大劲儿才集权。
入关之后,康熙想学汉家王朝,搞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立了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结果呢,太子两度被废,引发 “九子夺嫡”大戏,嫡长子继承制度宣告失败。雍正皇帝吸取教训,搞出秘密建储制,皇帝悄悄写好立储谕旨,一份放乾清宫 “正大光明” 匾额后,一份自己留着,死后对证宣布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这么继位的。
到了晚清,慈禧太后掌权,变成懿旨立君制,同治、光绪两帝无子嗣,都是慈禧太后说了算,挑的还都是幼帝,为的就是她能继续掌权,传位不传权。
皇帝即位仪式,那也是相当有讲究。要是成年皇帝即位,像雍正、乾隆等,先皇一驾崩,灵柩放乾清宫,嗣皇帝守灵。登基大典当天,步军守城门,内阁、礼部等设好宝案、表案、诏案等,太和殿前摆好法驾卤簿,那阵仗,威风凛凛。中和韶乐、丹陛大乐乐队就位,就等主角登场。皇帝先穿孝服到先皇灵前叩拜,再换礼服,去给太后行礼,太后回宫换礼服升座。之后一系列流程,乘舆、升座、行礼,官员们三跪九叩,阶下三鸣鞭,宣告新皇登基,诏书颁布天下。
顺治,一生经历了两次登基,第一次在沈阳,第二次入关后在太和门,当时多尔衮权势大,带着诸王、贝勒、百官行礼,仪式简略些。末代皇帝溥仪,年仅3岁,哭着被抱上皇位,先祭拜光绪和慈禧太后灵柩,然后一个人坐上那冰冷又高大的皇位。他眼神懵懂,被这陌生且繁冗的仪式吓得不知所措,随即大哭大闹,口中喊着:“我要回家!” 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在旁,单膝跪地,双手扶着溥仪,焦急又无奈,只能轻声哄道:“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 这句无心之言,日后竟如诅咒般,笼罩着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整个清王朝,继承人制度混乱不堪,屡次更替,皇子们为了争夺帝位背后产生激烈斗争,继承人制度的不完善也就造成了清王朝皇帝权威数次旁落的情况,多尔衮之于福临,乾隆退而不让嘉庆有名无权,慈禧之于同治光绪,这种中央权力的分散似乎也标志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的分散,造成清王朝从建国到灭亡,地方起义不断,起义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达到了历代大一统王朝之最。
美国总统就职1789年4月30日,美国纽约,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联邦大厅的台阶上。乔治・华盛顿身着深褐色套装,头发扑粉,神情庄重,手按《圣经》,缓缓举起右手,宣誓:“我谨庄严宣誓,我必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那一刻,世界见证了一个新兴民主国家元首的诞生,希望与憧憬弥漫在空气中,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朝气。
时光流转,如今的美国总统大选,已经变成了一场烧钱又烧脑的马拉松游戏。两党候选人从各州拉票开始,就斗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选出来的总统,就职前还有一系列 “规定动作”。
就职典礼前一天,当选总统和副总统得去阿灵顿国家公墓,向无名英雄墓献花圈,那场面庄严肃穆,这是在向为国捐躯的先烈致敬,也是接过守护美国的重担。紧接着,在林肯纪念堂倒影池西南处,就职典礼音乐会热热闹闹开场,军乐队奏响激昂乐曲,总统、副总统上台讲讲未来规划,提前给民众打打气,为第二天的正式就职预热。
到了正式就职日,那阵仗更是小不了。当选总统一大早就得去教堂晨祷,不管是不是虔诚教徒,这时候都得静下来,祈求上帝保佑美国未来四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嘿,瞧出点什么吗?这不是咱老祖宗那套君权神授所玩剩下来的嘛,一个是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向祖宗祈祷国运昌隆,美国呢,向着圣经,向着基督上帝罢了,其本质是在将权利加一层神权的印迹。
从教堂出来,就要直奔国会山。要是运气好,离任总统还能给点面子,陪着一起去,来个 “权力交接二人转”,象征新旧平稳过渡。要是赶上两党斗得红眼的时候,离任总统一甩袖子不来,那新总统也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场面就有点小尴尬了。
副总统先登场宣誓,这可不是走过场。副总统虽说平时存在感不太强,可关键时刻那也是要顶半边天的,什么参议院平局投票时当关键一票啦,总统有个三长两短顺位接班啦,所以这宣誓也得字正腔圆,手按《圣经》,发誓守护宪法,为美国人民鞠躬尽瘁。
接着就是万众瞩目的总统宣誓。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那可是法律界的 “扛把子”,站在一旁,目光如炬,盯着总统把誓言一字不落地念完。总统呢,手按祖传《圣经》(也有例外,个别总统用别的宗教经典或者家族有特殊意义的书籍),举起右手,声音洪亮地重复那段经典誓词:“我谨庄严宣誓,我必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这一刻,镜头聚焦,全世界都看着,权力的接力棒算是正式交接,新总统正式上岗,肩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
仪式背后:权力、文化与时代烙印华盛顿的就职,开启了美国走向民主共和、蓬勃发展的征程;溥仪的登基,却仿佛是大清帝国在暮霭中奏响的一曲悲歌,挣扎于旧制与时代洪流间。这两场跨越时空的仪式,恰如历史的两面镜子,折射出两国截然不同的政治轨迹与命运走向。
美国总统就职仪式与清朝晚期皇帝即位仪式,看似是不同时空的政治开场秀,实则蕴含着天差地别的权力逻辑。美国总统一职,源自民众选票,是民主选举的结晶,权力由下而上汇聚,总统需时刻回应选民诉求,为任期内的施政表现负责,否则下一届大选,选民便会用选票将其 “赶下台”,从设计之初,是由下而上的权力赋予,体现了民主意志,当然现在这民主被玩坏了,这个我们后面讲。
清朝皇帝则是 “天定”,秉持 “君权神授”,坐在封建等级金字塔尖,口含天宪,理论上权力至高无上、不容置疑,官员百姓皆为 “天子臣民”,只能叩首服从,自上而下集权中央。
文化上,美国就职仪式浸透着西方基督教文化,《圣经》宣誓、教堂晨祷,展现宗教与世俗权力的紧密相连,背后是契约精神,总统发誓守护宪法,如同与民众订下庄重契约。清朝仪式遵循儒家礼教,从服饰、礼仪到宫殿布局,一砖一瓦、一举一动都严守等级尊卑,强调皇帝的道德楷模与正统地位,以 “礼” 维系统治秩序,“礼崩乐坏” 往往是王朝衰败的前奏。
从时代适应性来讲,美国仪式与时俱进,融入多元元素,借助现代媒体,就职典礼成全球 “政治秀”,吸引世界目光,彰显美国 “软实力”。清朝仪式到晚期,虽形式依旧繁冗,本质却僵化腐朽,在列强环伺、时代剧变下,无法为国家革新、民族自强提供动力,反而沦为守旧派维护私利的 “遮羞布”,加速王朝覆灭。
历史的轮回说完不同的地方,接下来我们说说,相似的地方。
末代皇帝登基,看似是溥仪登顶权力巅峰,实际隐藏幕后的隆裕太后和醇亲王才是真正的掌握权力的人,如今的美国,大选热热闹闹,开销越来越大,谁来投资?谁愿意投资,当然是有利可图的人才会愿意投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个道理古今适用。
站在台前的人享受万人瞩目的风光,幕后的品尝手握权利的法杖品尝着胜利的红酒,悠然自得,危险他人担,权力我来享。这种现象在美国总统大选已然越发明显,甚至公开化,连任总统被逼着退选,谁能办到,谁有这权力,总统背后还有权力巅峰之人已然是透明化的,就像那垂帘听政的太后一般。
当然,垂帘听政对于国家来说,是好是坏,那就要这垂帘听政之人是为了自己谋利,还是为了国家谋福祉了,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