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前夕,中美英三国发表《波兹坦公告》,公告第七条规定,盟军有权对日本进行占领,即在日本建立起“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及“日本制造战争之力量业已毁灭”前,“日本领土须经盟国之军队予以占领”。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随即补签《波茨坦公告》,因此,有权对日占领的中、美、英、苏四国。
战后,在致同盟国的投降书中,日本承诺履行《波茨坦公告》各条款。
1945年5月,盟国分区对德国、奥地利进行占领,美国军方开始制定新的计划:日本投降后,美军占领本州岛的关东等大部分地区;苏军占领北海道及日本东北地区;英军占领九州及本州西部地区;中国军队则占领四国地区。此外,东京、大阪必须仿效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图:盟国原定对日本的分区占领图
时任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支持分区占领,这样可以为美军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美军太平洋地区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却表示反对,他认为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最好。
图: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
此后,美、苏两国在德国、波兰等问题上的矛盾逐渐加大,美国总统杜鲁门最终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图:麦克阿瑟
8月中旬,美国经中、英、苏同意后,任命麦克阿瑟为“驻日盟军总司令”,并将日本及其所属岛屿全部划为美军受降区。8月18日,杜鲁门批准政策性文件《战后占领日本本土的各国部队的组成》,规定战后各盟国组成的占领军,由美国任命的总司令麦克阿瑟统一指挥。
杜鲁门后来在回忆录中说道:
“这个政策的主要一点是占领下的日本的实际控制权,应当由我们来掌握。我们承认,联合国的其他国家也参加了对日战争,都有权参加政策的制定。但是,正由于我们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提供了占领军的主力,因此我们也希望在占领问题上,为我们自己保留控制权。我们决定,占领应当以集中管理的原则实行,而不应把日本全国分成若干占领区。”
在这之后,约46万美军几乎占领了整个日本。
图:麦克阿瑟和裕仁天皇合影
在美国将日本全境划为受降区后,斯大林即致信杜鲁门,提出两点修正:第一,要求将千岛群岛包括在苏军受降区内;第二,将北海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由苏军受降。斯大林在信中说:
“最后一点对我国的舆论特别重要,人们知道,在1919年—1920年,日本占领了苏联的整个远东地区。如果我们在日本本土的任何部分没有占领区,苏联舆论就会大哗。”
但杜鲁门却只同意了斯大林说的第一点,即按照雅尔塔会议上协商的结果,把千岛群岛交苏联占领,杜鲁门回复道:
“麦克阿瑟将军将使用盟国象征性部队,当然包括苏军在内,来临时占领日本本土,他认为需要占领多少,就占多少,以便实现我们盟国提出的投降条件。”
也就是说,苏联和其他盟国可派“象征性部队”驻军日本,但必须听从麦克阿瑟统一安排。
斯大林
由于二战刚结束且苏美力量不完全对称,苏联无意和美国直接冲突,但也不愿驻日“象征性部队”受美国指挥,于是在得到千岛群岛后,斯大林也就此搁置了对日本的占领。
需要说明的是,苏军在占领千岛群岛时,还将原属北海道的“北方四岛”(指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齿舞群岛)占为己有。如今四岛成了俄、日两国的争议领土。
图: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示意图
作为二战中被日本侵略最严重的国家,中国一直期待能在战后出兵日本。
开罗会议期间,中美双方就曾讨论过战后驻军日本的问题。1945年3月,中国军方制定了同盟军一起占领东京、名古屋、京都等地的计划,据此可知,国民政府早已准备出兵日本。
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在给蒋介石的备忘录中建议道:
“倘日本于最近数月内投降,中国须准备供给占领日本本土之军队。”
鉴于驻军日本,将为世界瞩目,中国必须派出最精锐的部队,而历经八年抗战,国民政府手上的精锐所剩无几,可堪使用的仅新一军、新六军和青年军。
对于侍从室、军令部、军政部提出的多种方案,蒋介石批示:
“三个青年师用国械装备,编成一个军,为派遣军”,“空军不必派驻日本”。
在国民政府内商讨驻军事宜的时候,国内局势已日益恶化。魏德迈也改变初衷,认为:“朝鲜及日本本土内,中国无容派遣驻军”,“如是,则中央可有多量军队以稳定本土……派遣小部驻军至朝鲜、日本,或可于迟日局势好转后为之”。
但是,魏德迈的两位同僚,麦克阿瑟和马歇尔都支持中国驻军日本,其中马歇尔认为,“借此既可取得美国朝野之好评,复可增进中央政府对东北之发言地位。”
麦克阿瑟则欢迎中国派出15000人进驻日本。
于是,蒋介石将当时的荣誉1师和荣誉2师合编为第67师,以作“中国驻日本占领军”。因为这支军队是在海外代表中国的形象,兵员自然严格筛选,要求身高必须在1.7米以上,文化程度必须是小学以上,连级以上军官需训练国际礼仪。
这样的一支部队多少带点传奇色彩,其师长戴坚则更是如此。
戴坚将军
戴坚1913年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黄埔第七期,还曾深造于陆军大学,典型的科班出身。1941年,年仅28岁的戴坚被任命为荣誉2师师长,远征缅甸。
顾名思义,“荣誉2师”由荣誉军人组成,但荣誉军人不代表是实力很强的军人,这些“荣誉军人”在战场上负伤痊愈后不再归队,而是被重新收编,并为其取名荣誉团、荣誉师。
由于负过伤,其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何况兵源来自不同的部队,天南地北,千差万别,要将他们重新糅合成一支部队,难度着实不小。然而,在有着高超指挥水平的戴坚集训下,“荣誉2师”参加全国部队检阅,成绩高居第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荣誉师”。
由于国民政府在战略上的安排,荣誉2师在战场上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只是配合孙立人缅甸战场上解救过英军,战后,荣誉2师作为盟军胜利的代表,在越南接受过日军的投降。
有关驻日占领军的问题,最初美军想让孙立人作为代表,因为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军校,能理解美国人的思维,而且在国际战场上又有威名,在这种外交场合最适合不过。但蒋介石却有着自己的打算,时值内战爆发前的敏感期,孙立人这样的猛将,自然有“大用”,因此,戴坚就被推了上来。
经过考核后,荣誉1师和荣誉2师被合编成第67师,国民政府任命戴坚为师长,负责对第67师集训,然后东渡日本。
1946年6月7日,戴坚与朱世明(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等20余人,作为先遣队在名古屋接受了营房、仓库等建筑,为驻军到来做准备;7月,中美双方就驻军的职责等问题签署协议草案。
在去往日本的飞机上,戴坚俯瞰神州大地,不禁联想到中国数十年饱受日本的欺凌,内心澎湃,故作诗一首:抗战功成收失地,台胞重庆共尧天。金瓯还我无伤缺,壮士长歌气凛然。
虽然中国有权对日本占领,日本人却还是不肯低头,据戴坚将军回忆,当时的日本人既无愧疚感,也不认为他们是被中国人打败的,当他去找日本人处理公务时,他们都是不怎么理睬,而一旦美国人去,他们立刻就会表现得相当热情。
在日本待了一月有余,戴坚和朱世明发电报回国内,称可以开始派遣驻日占领军。然而,几天后他们接到的回电却要求他们全部都回国。一时间,戴坚和朱世明面面相觑,对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后来戴坚才清楚,原来第67师已经被调往前线,并很快被粟裕的华中野战军歼灭。
戴坚回国后,蒋介石就任命他为青年军209师师长,这是国民党唯一一支美国式机械化部队,由此可见蒋介石对他的器重。但戴坚已失建功之心,几年后选择退役去往美国生活。
1987年7月,戴坚应邀回到大陆,参加七七事变50周年纪念抗战的活动。重回当年的战场,戴坚忍不住热泪盈眶,对记者说:“一个民族,尤其不能忘记自己的过去。蜿路蓝缕,哀鸿遍野,都须经常重头说。尤其要记住:‘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他还带领众人高唱国歌。
1999年,戴坚将军在巴西病逝,享年86岁。
话说回来,中国未能出兵日本,除精锐兵力不足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军费不足。美国一再要求中国出兵,目的是减轻自己的负担,而处于内战中的中国,并无力承担驻军海外的庞大开支,因此国民政府表示:
“惟因给养问题不易解决……派兵驻日事亦暂行停顿。”
为分担在日本的占领军费,美国邀请中国的同时,也希望英国能参与驻军。此时英国国力衰弱,在出兵占领德国、奥地利等国后,再要兼顾日本已十分勉强。
相反,澳大利亚在二战中实力上升,期望以独立国家身份,参与对日占领。英国一方面为避免英联邦分裂,另一方面也为减轻自身负担,于是同意建立一支以澳军为核心的英联邦占领军。
从1946年2月起,英联邦共派出约3.5万人,其中澳大利亚11446人、英国9954人、印度9611人、新西兰4425人。他们负责占领广岛、山口等9县。
图:1946年5月,印军一个营在日本广岛
英联邦军的主要职责,包括保卫盟军军事设施、清除日本军事设施、处理各战区被遣返的日本人、监督日本是否依旧使用军国主义教材,以及参与交通系统重建等。
1947年8月,印度独立后,撤回驻在日本的印军。从1947年底开始,英国为补充国内兵力,不仅从日本撤出一半英军,还从希腊、意大利撤军。1948年,驻日的新西兰军也返回国内。1950年7月,原本准备回国的澳大利亚军,被征召为联合国军一部分,前往朝鲜战场。
图: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订,并于次年生效,美国结束对日本的占领。
1952年《旧金山对日和约》生效后,早已所剩无几的英联邦占领军即宣布使命结束。
总体来说,在参与驻日的6年间,英联邦占领军并未收获实质。首先,英联邦军的占领区被安排在日本西南农村,经济利益有限;其次,美国垄断了对日本重建工作的领导,英联邦各国无法在其中发挥实际作用,唯有澳大利亚作为地区大国,开始为人瞩目。
在美国独占日本成为定局后,盟军决定设立远东委员会和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对日本事务实行名义上的共管。
远东委员会设于华盛顿,最初有11个成员国,包括美国、中国、英国、苏联、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后又加入缅甸和巴基斯坦)。其中,美国为主席,其他10国的驻美大使为代表(中国代表先为魏道明,后为顾维钧)。
这个委员会的职责是为占领日本拟定政策,但决策权在美军任命的盟军最高统帅,即麦克阿瑟手中。
盟国对日管制委员会设于东京,成员为美、中、英(由澳大利亚代表英联邦)、苏四方。委员会事实上只是盟军驻日最高司令的一个咨询机构,不具有相关决策权。
朱世明、商震和何世礼先后任该委员会中国代表团团长。代表团下设军事组、政治组等4个组,以及侨务处、后勤处等7个处。此外,中国还派有一支40人的宪兵队,负责保卫代表团。
在这个占领机制下,受益最大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日本不仅免于被分裂,而且在美国稳定的“间接统治”下,实现了民主化和经济复苏。相比之下,失去侵占日本领土机会的苏联,成为这种占领机制下损失最大的国家。
至于中国,虽然没有实现驻军日本的计划,但也没有什么实际损失,从英联邦的驻军经验可知,在美国主导下,其他国家的占领军并不能发挥大的作用。
时光荏苒,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过去75年,我们在唏嘘感叹“要是当年占领日本就好了”之余,更应该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国家和民族强大了才能避免再次上演过去那样任人宰割的悲剧,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