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报道,近日,针对未来可能与中国达成的协议,美国政府显现出缓和态度,谈及将“大幅降低”对华关税。本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累计达到145%,并因为“中国对美采取反制措施”,暗示个别商品关税最高可达245%。周二,美国总统承认145%的关税水平“过高”,表示希望双方能够通过谈判“大幅降低”关税。同一天,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称,关税战不可持续,预计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有望得到“缓和”。
虽然说,特朗普政府这次对华加征145%关税看起来很高,但这位美国总统显然是高估了美国市场对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其实这点也很好理解。先不谈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地位,单看2024年中国的GDP总量。在中国将近6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中,中美双边贸易只有6882.2亿,才勉强超过11%。作为第一个超级大国,这样的数字显然是有些太少了点。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问题专家吕祥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表示,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基本逻辑,是认为对中国造成的伤害会大于对美国自身的伤害。“但现在他一定意识到了,美国自身受损更重,而且在某些领域一旦造成伤害,可能是难以逆转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则指出,美国国内反对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的声音强烈。由于中国产品质优价廉,对美国消费者和厂商至关重要,高额关税将中国产品阻挡在美国之外,导致一些产品无法找到替代品,降低了美国民众的生活质量。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中国展现了惊人的韧性。通过开拓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中国外贸在压力下依然保持增长。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12%,但对全球出口总额反而增长3.6%。更关键的是,中国制造业正在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以光伏产业为例,在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企业转而出口更高附加值的光伏组件,利润率不降反升。这种产业升级的"反制",恐怕是特朗普始料未及的。
特朗普(资料图)
4月23日,外交部举行例行记者会。会上,发言人郭嘉昆再次就美发动关税战进行回应。郭嘉昆表示,中方早就指出,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脱钩断链”只会孤立自己。对于美国发动的关税战,中方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不愿打,也不怕打。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如果美方真的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停止威胁讹诈,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同中方对话。一边说要同中方达成协议,一边不断搞极限施压,这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也是行不通的。
据《华尔街日报》23日报道,美方高级官员透露,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多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可能降至大约50%-65%。
第二种方案则被称为“分级方案”,美方将把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分为所谓“对美国国家安全不构成威胁”和所谓“对美国国家利益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
美媒称,在“分级方案”里,美方将对前一类商品征收35%的关税,对第二类商品的关税税率至少为100%。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称,特朗普在对华关税问题上的立场“没有软化”。
特朗普关税(资料图)
《金融时报》、凯投宏观、法国外贸银行等机构普遍认为,眼下受伤最重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本身。关税成了美国企业的自我绞索,消费市场的负担,选民的不满来源。而所谓“降税解套”,既是向市场认输,也是对特朗普政策失败的侧面注解。而特朗普政府最怕的,是这场失败被中方“顺理成章”地定义成战略胜利。因此它必须拼命维持“主动调整”“出于善意”的政治姿态,哪怕明明是被打疼了,也要装出一副“我自愿收手”的模样。这种表演,说白了,是为了骗回谈判桌上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