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22日,毛主席召集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在北京开会。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宣布了一个重大的消息,那就是要将八大军区的司令员进行对调。
这次会议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负责点名的王洪文和许世友将军之间,居然还爆发了冲突。
许世友
重大决策王洪文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被捕的时候,王洪文还感慨说:“当年点名点不动许世友,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军区司令员对调,这件事原本和王洪文关系不大。
毛主席思考这件事情已经很久了,当年,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枪杆子里头出政权。
新中国的江山是真枪实弹打下来的,毛主席深知,军队稳定,国家才能稳定。
也正因如此,党指挥枪,一直是我们不曾放弃的原则。
但毛主席更清楚,军队是不可能一直稳定的。
和汪东兴谈话的时候,毛主席曾经说:“我们军队里也不那么纯,军队里也有派嘛……不知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我信。我们军队几十年经常有人闹乱子。”
八大军区的几个司令员,如许世友、韩先楚等人,自然个个都是新中国的功臣,对于国家的感情十分纯粹。
毛主席也相信,这些司令员,本质上不可能利用军队去为自己谋私利。
但很多事情,不是个人的思想所能决定的。
一个人在军区待久了,他的身边必然形成小圈子,小圈子渐渐扩大就成了私人的势力。
到最后拉帮结派,欺上瞒下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
总之,一个军区的全是“老熟人”,长久下去,必生祸端。
1973年,邓公复出之后,毛主席又和他谈起这个问题,问他有什么想法。
当时,邓公思考一下,便笑着将自己面前的水杯与毛主席面前的调换了位置。
毛主席一看,哈哈大笑,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所以,1973年12月初的时候,先召开了一次会议。
毛主席当时就对几位军区司令员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
众人一听这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随后,毛主席又请出了邓公,说道:“我们现在请了一个参谋长。他呢,有些人怕他,但他办事比较果断。”
他又对邓公讲:“你呢,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过去的缺点,慢慢改一改吧。”
这就算是初步决定了军区对调的事情。
推心置腹不过,毛主席也预料到,突然接到这样的命令,各大司令员心里有不满和疑惑是正常的。
这其中,许世友和韩先楚两位将军的态度就比较抗拒。
而他们抗拒的原因,也都很一致,因为他们分别在福州军区和南京军区工作了十几年了,早就把军区当做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这些年来,他们在军区一边防范敌人,一边大搞生产建设。
可以说,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份工作。
现在,骤然让他们离开,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去,他们心里肯定是不舍得。
许世友
毛主席的办法,就是依次劝说。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调动结果。
而劝说的核心,就是让诸位司令意识到,这次调动,不是针对他们个人,更不是针对某个军区。
这是为了新中国的发展,不得不做的一次大计划。
身为军人的他们,也必须要扛起肩上的责任。
毛主席劝说之前,许世友曾经说:“毛主席曾经答应过我,让我永远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因此我可以不和丁盛对调!毛主席和我说这话的时候,周总理就在旁边,他可以证明!”
许世友
这话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主席也并没有生气,毕竟,当年他的确跟许世友这么讲过。
只是,情况总在变化,一句话又不能当作圣旨。
所以,他很快让工作人员把许世友请到自己这里。
果不其然,一见到毛主席,许世友也没有藏着掖着,直说自己并不愿意调动,他毕竟在南京已经待了18年了。
毛主席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提出,自己想和许世友下一盘棋。
这倒让许世友有些迷惑,但他还是听毛主席的话,坐下来下棋。
没想到,毛主席第一步就动了自己的老将。
心直口快的许世友赶紧出言阻止说:“主席!象棋上将帅不能见面,哪有第一步就挪动自己将的!您这下法我看不懂哦!”
毛主席抬眼看着许世友,过了一会儿,才对他说:“哎!人老了!人老了!指挥不动人家了,那我这个老将只好先自己动动了!”
许世友一愣,立刻就明白了,毛主席这是在提醒自己,一切行动要听指挥。
现在,自己因为个人感情不愿意离开南京,这岂不是辜负了主席对自己的期望吗?
想到这里,许世友二话不说,站起来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对主席保证:“毛主席!我永远是您的兵,您指到哪里,我许世友就打到哪里,绝对不会有二话!”
许世友这个人,别看脾气急,但向来说话算话,他既然接受了毛主席的命令,那接下来正式宣布的时候,他自然也就没有二话,让去哪里,便去哪里。
干戈再起不过,面对王洪文,却还是发生了不愉快。
12月22日,会议再次召开,毛主席向大家宣布了各大军区的对调结果:
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同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同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同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同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
这次会议上,许世友这样的军区领导,自然是主角。
不过,王洪文却也非常引人注目。
因为,他当时已经官至副主席,毛主席很看好他,有意培养他。
所以,在这样重大的会议上,毛主席还专门让王洪文来点名。
但是,正是这次点名的表现,让毛主席对王洪文大失所望。
王洪文当时仕途坦荡,自以为前途一片光明,所以早就飘飘然了,甚至,连许世友都不放在眼里。
王洪文
毛主席让他点名,他便觉得这是自己地位的象征,所以,当时他表现的十分张狂自大,惹得台下的一众军区领导非常不满。
他当时第一个点的,就是许世友的名字。
只是,一看他那副轻浮毛躁的样子,许世友完全不想理他,而且脸色很难看。
王洪文却完全没有注意到氛围的变化,他看许世友坐着,动也不动,也没想到什么圆场的措施,反而是大着嗓门,又喊了许世友的名字一次。
王洪文这个态度,终于把许世友彻底惹火了。
许世友一下子站起来,冲着王洪文说道:“许世友的名字是你喊的吗?你坐政治火箭行,领导军队不行!”
随后,许世友把手里的茶杯往桌子上重重一摔。
这下,气氛是彻底冷下来了。
本来志得意满的王洪文,见到许世友这般表现,居然一下子大脑空白,没了主意。
原来,在此之前,王洪文居然还错误的觉得,自己跟许世友的关系不错。
因为,他在上海的时候,曾经见过许世友。
当时,为了拉关系,王洪文还和许世友吃过几顿饭。
当时,许世友和王洪文还没有直接的矛盾,所以对这个后辈表现的比较客气。
王洪文便觉得,自己已经得到许世友支持了。
但事实上,对于王洪文这样一个善于钻营的人,许世友是一向看不上的。
过去一些小事,忍就忍了,但现在军委调动大事,王洪文还如此洋洋自得,许世友算是忍无可忍。
台下一众老同志,看着王洪文在台上紧张无措,心里都犯嘀咕。
今天这件事,王洪文表现的不好,许世友当众不给他面子,当然也有不对。
不过,越是这样的场合,就越是考验王洪文这个副主席的能力。
要是这样一件事,他都想不出办法解决的话,将来怎么给他挑国家的大梁?
王洪文
然而,最后王洪文的解决办法,却是让众人哭笑不得。
眼见自己镇不住台下的老领导,王洪文居然畏畏缩缩的转过头,把目光对准了毛主席。
也就明摆着对大家表示,他是没能力解决这件事情的。
毛主席看到会场变成这样,心情自然也是颇为复杂,看着王洪文求助的目光,毛主席并没有说话。
这时候,还是周总理站起来,不动声色的拿走了王洪文手中的点名册,继续把名字点了下去。
许世友等人对周总理自然没有什么意见,所以,这件不愉快就这么掀了过去,军区调动的事情也没有人再提出反对。
毫无疑问,这件事情对新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邓公后来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还为毛主席的政治智慧赞不绝口。
他说:“这是因为毛主席很懂得领导军队的艺术,就是不允许任何军队领导干部有个团团,有个势力范围。”
而王洪文和许世友之间的争端,是这次大事件之中的一个小插曲。不过,也很值得探究。
登高跌重许世友看不上王洪文,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王洪文这个人私心太重,只想着为自己捞好处。
但是,论起办实事的水平,却只能说一句不堪大用。
许世友一辈子征战沙场,打了无数硬仗,面对王洪文这样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必然是不会给面子。
王洪文能够平步青云,一方面靠的是心狠自私,一方面,也要说一句运气好。
论起高深的政治智慧,他身上是不具备的。
王洪文最初在上海发迹,1968年国庆节的时候,作为地方代表的他在北京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对王洪文的第一印象很不错,毕竟这个年轻人乍一看文质彬彬,谈吐又好。
更重要的是,王洪文的经历够丰富。
他这个人既种过地,也做过工人,还当过兵,当然也做过干部。
毛主席当时感到,政府中老一辈革命者们年事已高,急需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
所以,对于王洪文这样的新生代干部,毛主席愿意给他们机会。
1972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王洪文终于得到了正式在北京工作的机会,这让王洪文喜不自胜。
他这个人对于权力有着极度的渴望。
这一次,好运降临在他头上,他高兴得差点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
毛主席费了这么大心思去提拔他,培养他,当然也是对他寄予厚望。
但没多久,这个年轻人的表现就让毛主席失望了。
军委会议上糟糕的表现,只是其中一件。
还有其他的许多事,也让毛主席觉得,王洪文这个人扛不起责任。
比如说,王洪文到北京之后,毛主席曾经让人给他送去许多马列书籍,希望他能够好好研读。
结果,王洪文对这些书几乎是动也不动,因为他只顾着吃喝玩乐了。
甚至,来到北京之后,他还曾经同友人抱怨,说在北京的生活不如上海潇洒。
在上海,根本就没有人管束他。
他的表现太过张扬了,大家都看在眼里,就连许世友这样的老领导都知道,王洪文整天不思进取,只知道喝酒聚会。
1973年,王洪文被提拔为副主席的时候,许世友就曾经说过:中央副主席有周总理就够了,没必要把王洪文放上去。
当然,最后王洪文还是成为了副主席。
然而,爬的越高,摔得越惨,王洪文终究为自己的权力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而这也印证了,许世友当年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一个小人,配不上这样高的位置。
如果当初王洪文听到许世友的话,能够反思一下自己,或许,他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不过,一生醉心于权力的他,不走到绝路,恐怕不知道反悔。
参考资料:
永宣《揭秘: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祖国杂志《1973年,中央军委下令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引发国际国内震动》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