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为什么只活到24岁?看看他的成长经历,能活24岁实属不易

井普椿的独白 2024-09-15 14:11:53

崇德八年,年仅六岁的福临意外登基,成为清朝第二位皇帝顺治帝。

少年天子的政治生涯充满艰辛,既要应对满族权贵的干涉,又要推行满汉一家的治国理念。

而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最后却以顺治帝出家收尾,

那么,顺治帝真的在五台山出家为僧了吗?他的死亡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少年天子侥幸登基

崇德八年(公元 1643 年)八月初九日夜晚,在忙碌了一天之后,皇太极在沈阳清宁宫的御榻上突然“暴毙”。

皇太极死后,由他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选择他的原因在清代官书《清实录》中有:“(福临)嗜观史书,不由师授,解悟旁通,博于经籍,以是太宗皇帝(指皇太极)甚钟爱而属意焉。”

本人并不认同此说法,当时太宗皇帝突然驾崩,在没有传位诏书的前提下,福临只是一个六岁幼童,根本没有跟叔兄竞争的能力。

另外,《清朝野史大观》一书中提到福临继位是另有原因的。

该书《萧墙祸》一节中说:“太宗崩,子世祖福临幼冲,于是武英郡王阿济格、豫王多铎建议国基未固,须立长君,以多尔衮嗣位。太宗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侦知,胁多尔衮入宫,立其子,以居摄饵之,遂定。”

上述所述,部分是实情,但多为附会之谈,也不足为信。

现在我们就靠史料来看看当时的实情吧。

当时有资格继位的只有三人:

一是代善。

他是努尔哈齐的嫡子,皇太极的长兄。

二是多尔衮。

他是努尔哈齐得宠的幼子,也有传说当时努尔哈齐当时要传位给他。

三是豪格。

他是皇太极长子,很有战功,天聪六年(公元 1632 年)时就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公元 1636 年)晋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地位不亚于他的伯叔。

代善无心于皇位,所以只有多尔衮和豪格叔侄俩相争,可以说两人条件不相上下。

两黄旗是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旗,他们希望立皇太极的儿子,所以豪格的胜算比较大,但是多尔衮以其母身份低下为由驳回。

当时盛京气氛紧张极了,豪格见形势发展不顺利便首先退出。

既然豪格登基无望,多尔衮又不被认可,所以二人各退一步,多尔衮认为只要继位的不是豪格,那么是哪位皇子并不重要。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少年天子福临就被推出来了。

福临年幼,由多尔衮和郑亲王共同辅政,待其年长之后即归政于帝。

可以说,福临侥幸被拥立是当时的形势使然。

首先,多尔衮是在争位双方各不相让。

眼看就要酿成流血惨剧的情况下,考虑到自己的支持力量难敌反对力量,不得不寻求调和之策才提出立福临的。

也就是说,斗争形势给福临提供了机会。

其次是福临出身优于其他兄弟,并且长于幼弟博木博果尔。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福临侥幸登基就是这个道理。

顺治帝在多尔衮掌权的岁月中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病逝,皇位之争经过激烈的权衡达成妥协,由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其两位叔父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

顺治帝福临早年艰苦而又无奈的政治生涯由此开始。

顺治帝年幼登基,朝政多由辅政大臣即两位叔父接管。

多尔衮排斥济尔哈朗,居功自傲把持朝政,不把福临放在眼中。

多尔衮辅政之初,名字在济尔哈朗之后,不久就排在了首位。

他还决定罢黜诸王、贝勒、贝子公管各部事物,改由摄政二王统理,实际成了他一人总理大政。

多尔衮在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冬至这天由“皇叔父摄政王”进为“皇父摄政王”。

也就是说,顺治生母孝庄太后为了生活和政治需要已经嫁给了原本是小叔的多尔衮。

由此可以看出顺治帝早年政治旅途的屈辱和无奈。

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翌年顺治亲政。

不久,顺治即以擅权作威、谋逆篡位等罪名将多尔衮削爵夺封。

顺治崇尚汉学,提出满汉一家的理念治国。

在母亲圣母皇太后的辅佐下励精图治,试图摆脱满族权贵的干涉,重用汉官,整治吏治,奖励垦荒,攻略西南云贵地区,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但是,事实上这些革新并没有像顺治想的一样轻松,满族权贵关系错综复杂,改革的道路上充满艰辛。

多情天子与董鄂妃

说起顺治帝,人们总会想到一个女人,一个在顺治一生中画了浓浓一笔的女人,那就是董鄂妃。

董鄂妃的父亲内大臣鄂硕是清开国将领之一。

董鄂妃丽质天生、聪慧伶俐。

顺治八年(1652)八月,亲政不久的福临举行大婚礼,蒙古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得立为皇后。

顺治并不喜欢这位由政治原因决定的皇后,婚后三年,福临提出废后,理由是“因亲订婚,未经选择”,“侍上御下,淑善难期”。

这表明,顺治帝已至青春年华,在众多后妃中找不到一位情投意合的人。

不久,他无意中找到了一个女人,就是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

董鄂氏聪明伶俐,她看得出顺治帝在朝中并不得志,在一些方面给了顺治帝一些启发,使得顺治帝对其更加爱护。

还有一点很重要,早先说过顺治崇尚汉学,提倡满汉一家,而董鄂氏的母亲就是汉人,因此顺治帝有以身作则的政治目的,也是董鄂氏受宠的重要原因。

然而,顺治帝的爱情之路也如同他的政治生涯一样坎坷。

天有不测风云,顺治十三年(1657),董鄂妃为顺治帝生的皇四子夭折,仅仅活了三个月,连名字都没有起。

顺治帝和董鄂妃都悲痛万分,追封其为亲王。

也许是过度思念爱子,三年后,董鄂妃香消玉殒,年仅 22 岁。

顺治帝先失爱子后失爱妃,可谓是遭受连番打击。

清史名家周远廉研究员在所著《清史列传·顺治帝》中评价福临对董鄂妃是“一见倾心,至死不移”,特别指出“爱妃仙逝,顺治帝悲痛欲绝”:“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对于少年天子福临来说,是他最伤心,最不幸,也是促使他加速死亡和诅咒的凶险日子。在这一天里,他惟一的心上人,惟一的红颜知己皇贵妃董鄂氏与世长辞了。噩讯传来,福临犹如突遭晴天霹雳,悲不欲生。时人记道:‘皇帝徒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他,使他不得自杀。’”

周先生以极有感情的文笔描述了顺治帝当时的真实情况,还以宏富长篇史文记述了顺治帝作为英明君主的一生及当时壮阔场面。

顺治帝不仅是风流天子,其治国之道,其施政的得失功过利弊亦自有公平评价,但顺治帝的爱情悲剧,对其个人影响堪称巨大。

万念俱灰,一心出家

董鄂妃之死使福临万念俱灰无复生趣,认为人间一世不过如此。

此念并非偶然,顺治帝早年的时候,曾经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影响信奉了基督教。

顺治十四年福临认识了憨璞性聪和尚,时常召玉林琇、木陈忞、茚溪森等高僧讲述佛法。

长年参禅,早已倾心佛法,已生出家之念。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皇贵妃去世,顺治帝悲痛欲绝,遂决定出家为僧。

此消息一出,朝野震惊。

孝庄太后再三相劝无果,帝召茚溪森为其剃度,太后无法,急召玉林琇进京,“即命聚薪烧森”。

令“大清国里度天子”的茚溪森坐化。

顺治因此才决定暂不出家,但其已经毫无所恋。

顺治对出家的想法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其长久地受各方面压迫所致。

年幼时,在宫中生活曾受宫廷凶险、母子屈辱的重压;亲政后军国重务、时局不稳的应付;除爱妃内心愿许外,又面临多妃不愿应酬的需索,年轻血气方刚的身体竟骨瘦如柴,体日弱而病日重,爱子爱妃突然辞世使其备受打击,出家之念就是寻求解脱了。

多情天子——顺治之死

西北有高山,陨石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

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王母协双成,绿盖云中来。

伤怀惊凉风,深宫呜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

——《清凉山赞佛诗》

这是清初大才子吴梅村作《清凉山赞佛诗》的片段,诗中“双成”是指董鄂妃,“千里草”是董姓之指,题曰“赞佛”实际上是赞扬顺治帝与董鄂妃至死不渝的爱情。

董鄂妃死后,顺治帝悲痛万分,产生了出家遁世的念头,于是将皇位传给了儿子玄烨,自己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这是野史中的说法。

顺治不当皇帝而改行当了和尚,颇具传奇色彩。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三条所谓的证据:

一是诗人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中隐指顺治帝没有去世,而是出家当了和尚;

二是康熙帝玄烨曾奉太皇太后之命多次到五台山去,一定是想去看看他的父亲顺治皇帝。

三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慈禧等人出北京向西逃窜,路过山西北部的时候,地方上弄不来供太后使用的御用器具,就从五台山佛寺借了一部分,这部分一看就是宫廷之物,所以这寺中一定住过皇帝,那就是在此出家的顺治皇帝了。

有了这几点佐证,好像确实是真的了。

不过,恰恰相反,这几点根本经不过推敲,只能当做一种传闻轶事,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先说第一条,吴梅村诗中隐指顺治帝出家的诗句无非就是以下几句:“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这条所谓的证据,无非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词句,含义模糊。

持有顺治帝出家想法的人,自然要向利于自己的立场方向解读,不过这样解读很牵强。

再看第二条,据史料记载,康熙帝一生 6次南巡,6 次西巡,去避暑山庄 20 次,去木兰围场 48 次。

在 6次西巡中有 5 次“幸五台山”,从次数上说还算“多”,但是,他第一次去五台山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据所谓的“顺治出家”已经有 22 年了,为什么不早去看自己的父亲?另外,五次中有一次没有登顶,其祖母也就是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皇太后也只去过一次,也没有登顶。

可见他们并不是去看顺治帝。

第三条更简单了,那些御用器具也有可能是康熙帝去五台山时留下的,不一定非要往顺治身上扯。

正史记载顺治帝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去世的,现在保存下来的史料对顺治从患病到去世的记录还算详细。

比如,正月初一这天,群臣应该有的朝贺礼仪活动被顺治帝取消,

应该在这一天举行的祭祀活动也是由别人代替去的。

初二,顺治帝感觉身体不适;

初六,顺治帝发布诏令,因身体问题应该自己去的大享殿礼仪仍然由别人代替。

命令让礼部开出代祀官员名单,同时因为病情迅速恶化,又颁布了大赦令,想通过这种手段来为自己祈福。

初七凌晨,顺治帝就“龙驭上宾”了。

这段来自《清世祖实录》的记载十分详细,同时其他资料如顺治皇帝的玉牒也都和这段记载保持一致,而顺治帝遁入空门的说法则没有记载。

虽然顺治帝没有出家,但没有影响到人们对其多情的赞美。

顺治帝的死有很大一部分与其爱妃董鄂氏之死有关,是史上少有的多情皇帝。

民间对顺治皇帝之死虽抱有一定的浪漫幻想,但幻想并不是史实。

我们可以对其随意幻想,让印象中残酷的皇家争斗也有一丝温情,但是却不能抹灭历史中残酷的现实。

0 阅读:31

井普椿的独白

简介:智愚各有营,君子独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