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贵己”的,然而道家却也非“利己主义”者。
在道家之初,杨朱便曾说“损一毫利天下不于也”然而贵己的同时,他也说了:“取一毫而损天下,亦不为也。”道家的“贵己”在于向内探索自己,并尊重自己的本性,而非穷其一生追求身外之物,以名利权势束缚自己,这便是“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这便如黑格尔所说的:“人应该尊重自己,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一切。”然而道家对自身的尊重与探索远远领先了黑格尔两千多年。
杨朱虽提出了“贵己”的观点,但将顺应本性发扬光大的则是庄子,他主张“顺应本性,避开矛盾”。
然而,正如杨朱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于也”让人误解了千年,庄子的“顺应本性”如今却也成了某些人“放纵”“躺平”的借口。毕竟庄子的“顺应本性”本意便是让自己更自如的应对人性与这世间的矛盾。但若以“顺应本性”为借口躺平,以“尊重本性”为理由放纵,那不过是让自己与这世间的对立更加矛盾罢了,虽看似“不以物累形”,却让自己混成了这社会的矛盾,家庭的矛盾,这并非解决矛盾,不过是让自己沉溺在舒适圈中逃避困难的懦弱行为罢了。
那么,庄子的“顺应本性”应是如何呢?
若简单直观地回答便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便全世界的人都对他赞赏有加,也不会因此得意忘形;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沮丧懊恼。赞赏与责难皆是外物,顺应本性便是在充分了解自己,不为外物所累。
毕竟这世间芸芸众生,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也各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追求和理想,正因如此才让这世间如此多姿多彩。万物的本性本就不齐,但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在充分顺应其本性,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他们是同等的幸福。
正如《逍遥游》中,大鹏与学鸠天性不同,能力亦千差万别。大鹏展翅扶摇便是几万里,而学鸠决起而飞,不过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但他们都依本性而行,因此对他们来说都是幸福自在的。
这世间万物本性本就不同,因此又何必从外在寻找衡量自己的尺度呢?不如专注自身,才能在这烦扰繁杂的世界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自在与幸福。
毕竟,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与成长历程,每个人都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各有着不同的处境和立场。因此,确实没有必要以他人的生活方式和条件来衡量自身,更没有必要去在意他人的评论而刻意迎合。
人生中有太多的不如意都来自于羡慕觊觎他人所有用的一切,来自于太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候,放下这一切外来的困扰,专注于自己的本性,不跟他人比,不听他人言,反而能好好的做回自己,拥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其实道家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固其世界观的人生所为是自然的为或者是天地该为的而为。非世俗的个人功名利禄,其所为是合天地之为,天地之为就是天道之为,天道之为也就是利益众生而不损害众生万物。固信仰其道之人在世间之为基本要做到为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