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知名影星王晓棠少将竟然会落得一个连家都没有的凄惨地步。
坚持北上的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剧作家黄宗江刚从朝鲜前线回到“三野”,奉命被调派到总政,还没来得及适应新岗位,黄宗江就被通知有新任务需要他去执行——到上海“招兵买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批戏曲剧团。
他们的工作任务说简单也不容易,需要说服当地“名角”自愿踏上前往北京的列车。
艰难的工作基本就要收工了,心情稍微放松下来的黄宗江带着妹妹黄宗英到城市里闲逛,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一位身姿优雅,五官大气,明净而温柔的王晓棠。
王晓棠出生在河南开封,后来因战争动乱,她跟着父母一路辗转到了重庆。王晓棠出生在文艺世家,她的爸爸擅长国画,妈妈擅长油画,自小在父母的熏陶下,王晓棠喜欢上了艺术和文学。
王晓棠在阅读方面很有天赋,不但可以顺利背下大段名著,还在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是好成绩。
1948年,王晓棠一家回到南京,王晓棠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南京中华中学读书。
随后,王晓棠一家南迁来到杭州,王晓棠又进入浙江省立女中读书。
1952年,王晓棠在黄宗英的介绍下来到上海参军。
在这里,她遇到了来选拔“名角儿”的黄宗江,这一次的会面,彻底改变了王晓棠的人生。
前文提到,黄宗江来上海是为了将“名角儿”带回北京,眼前还未出师的王晓棠自然不在他的选择里。
但是同行的赵丹却秉着相反意见。
赵丹看着眼前的小姑娘,非常满意,她和蔼地对她说:“你这个小姑娘不简单啊,小小年纪竟然这么喜欢京剧,我就喜欢京剧,还演过《红鸾喜》里面的金松呢!京剧非常好,是我们的国粹,你一定要去总政京剧团!”
得到这个消息后,王晓棠的父母既感到欣慰又感到焦虑。
欣慰的是,自己家孩子终于长大了,而且还能被军队最高文艺团体选中,焦虑的是,这次北上是王晓棠第一次出远门,再加上父母希望她能留在华东发展,所以感到焦虑。
“孩子啊,你从小就生活在南方,北京的风沙你不习惯的……”
“我是在河南出生的,北方的气候我不怕的!”
“可是你父亲希望你将来成为律师或文学家”
见王晓棠家人不同意,招兵的人出面帮腔:“我们带她去是参军,去总政京剧团,这个机会很难得的。”
一听是参军,王晓棠的父亲更不同意了 ,他着急说道:“军队更不行,朝鲜还正在打仗呢!我家这孩子一点经验也没有!从小也没见过世面,美国人的飞机来了,把她吓着怎么办!”
最后在王晓棠的坚持下,她还是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车厢里,这么一个“不合群”的小姑娘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问:“你是谁呀?来北京干什么呀?你是不是他们谁的家属呀?”
得知她是以“名角儿”身份去北京后,很多人都不太相信,有这么年轻的“名角儿”吗?
“他们都质疑偏偏你最争气”这句话放在王晓棠身上真是最适合不过了。
来到总政京剧团后,王晓棠将自己投身到每天的刻苦练习当中去,从早到晚,从春天到冬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每当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总是会在心里默默念叨着:“当初是谁要坚持来北京的”、“不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口气才远离家门的吗?”、“这点苦都吃不了,将来怎么办!”
就这样,她熬过了那些汗水淋漓的“练习日”。
1953年,王晓棠得到去西北部队慰问演出的机会。
总政京剧团团长李舒田认为王晓棠性格好,又有文化底蕴和口才,便推荐她去担任报幕员。
那时候比她出名的“角儿”很多,她拿到主演的几率自然也是非常小的,报幕也是让大家认识自己的一种机会,这对于王晓棠来说何尝不是一条新赛道呢?
当一身戎装而靓丽的王晓棠往舞台上一站,她那淳朴的气质,大气的台风,甜美的声音,充沛的感情,瞬间得到官兵们的喜欢。
官兵们的反应让其他演员大呼意外,没想到王晓棠在报幕这块做得这般出彩。
后来,总政京剧团在西安一所医院里作了一周演出,首先慰问了从朝鲜前线归来的伤员,王晓棠的精彩报幕也让伤员们议论纷纷,大家都在夸赞她。
一位获得“战斗英雄”的伤员,每天都要让护士推着他去看演出,护士很奇怪地问:“你昨天不是看了吗?为什么今天还要去呢?你要多休息休息……”
“就看一会儿,我看完报幕就走……”
由此可见,王晓棠的报幕确实精彩。
黎英与玛诺1955年,是王晓棠被大家熟知的一年,也是她收获满满的一年。
1955年元旦,王晓棠顶着寒风在操场上练舞,练习期间,她借着一点点光亮看到远处有两位穿着蓝毛衣的陌生人在看她。
是谁呢?王晓棠没有注意。
几天后,话剧团的领导告诉她被选为影片《神秘旅伴》的主角,直到这时候,王晓棠才意识到她前几天在操场上见到的两个陌生人很可能就是这部片子的导演。
她没猜错,那两位陌生人分别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林农和朱文佩。
王晓棠饰演的是一位淳朴、爽朗的彝族少女黎英。
在拍戏的过程中,除了学习表演和骑马之外,热爱艺术且非常好学的王晓棠还全方面了解到电影的特点,各个部门、导演、摄影、美工、录音是如何搭配工作的,这对她后来的事业发展也确实非常有帮助。
1956年春节全国公映《神秘的旅伴》,观众非常喜欢这部片子,王晓棠也借此一炮而红,成为家喻户晓的影星。
看着那给予热烈反应的观众,王晓棠突然觉得自己在云南深山老林里吃的苦,受的难,全部都是值得的。
(为了演好角色,她需要在森林里学会怎么点松明,学会怎么打猎物,学会如何点燃火种……)
然而,这般知名的她却落得一个需要老红军接济的下场,为什么呢?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命运的转变,退休老红军出面接济顺利出演完《神秘的旅伴》后,王晓棠又拿下了新本子《边寨烽火》,她在里面饰演一位有着善良、正义、贤惠形象的年轻人玛诺。
这部片依旧以成功告终,王晓棠还拿下了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第11届“卡思维国际电影节”颁发的“青年演员奖”。
面对这些荣誉,谦虚的王晓棠说:“那些奖状和证书,并不能说明我演得有多好,我要做一个真正的演员,我要更加努力……”
为了拓宽戏路,为了接触不同的角色,为了揣摩不同角色的心理,一向饰演正面人物的王晓棠却拿下《英雄虎胆》里的女特务一角。
得知此事后,她的一位演员朋友出面劝阻:“你之前所饰演的角色都是偏可爱的、善良的、充满正义的,要是真的演了这个角色,你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可能会被破坏。”
听了朋友的话,王晓棠有些打退堂鼓,她确实想挑战自己,但是也怕观众不喜欢自己,后来在导演的鼓励下,王晓棠还是下定决心准备出演。
通过这部戏,大家也确实见证了王晓棠的高超演技,但也因为这部戏,让王晓棠的生活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个世纪60年代,有人认为她出演的《英雄虎胆》不是影视剧,而是一部写实片,说她不是电影明星,就是特务本人。
就因为这一句话,王晓棠暂时消失在荧幕中,直到1975年,她才再一回到八一厂,重新穿上那身军装。
然而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让王晓棠难过不已却足以铭记一生的事。
1973年至1975年的两年里,王晓棠和爱人的工资、粮票被莫名其妙地给停发了,全家居住的小屋也被收回了。
没有钱吃饭,没有地方住,他们的生活一下从稳定陷入动荡中。
对于两口子来说,自己困难点、辛苦点,只要坚持坚持,这日子总能过下去,但是孤身一人远在杭州的老母亲、身边病危的孩子可怎么办呢?
为了热爱的电影事业,王晓棠和爱人只生了一个孩子。1974年,他们的儿子小群已经成长为17岁的大小伙子。
这个孩子完美遗传了父母的优点,不但有着英俊的长相而且学习还非常好,从来没有让她操过心,但是因为后来的一次剧变,导致孩子吃不饱饭而患上严重的肝炎。
看着儿子消瘦太多的脸庞,又想到他们一家的工资被停发,此时的王晓棠就是热锅上的蚂蚁,她该怎么呢?他们这个家该怎么办呢?
为了能让家人活下去,家里能够换钱的东西都被他们拿去换了钱,但仍然不能维持全家人最起码的生计。
到了最后,他们只能吃一块咸菜,一个烧饼……
当人们知道王晓棠一家的现状后,纷纷表示同情。
一位退休老红军干部得知王晓棠一家没有栖身之地后,心里不由一阵酸楚,他不知道这样好的一家人为什么要经历这样的苦难,王晓棠不是一般的演员,她是为人民做过贡献的演员啊……
善良的老人家决定出面接济王晓棠,他饱含深情地对王晓棠说:“你们一家辛苦了,很不容易,我很同情你们,我的房子给你,你们就在这里住吧,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我们一起住在这里还是可以的……”
除了老红军向他们伸出援手外,协理员薛骏也悄悄来到他们家,他把500元现金塞到王晓棠被褥里,然后又悄悄离开了。
还有一对与王晓棠素不相识的年轻夫妇,他们给王晓棠写了一封信:“王大姐,你是我们全家人都喜欢的演员,当我们得知你的事情后,很难过,我们夫妻俩商量了,决定每个月匀出一个人的工资和粮票给你……”
看着这段真挚的字眼,王晓棠热泪盈眶,多好的百姓啊,多单纯的情感啊。
后来王晓棠提起这段往事,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难以忘怀的话:“我宁愿在经济上做一辈子的穷人,也不愿意去做有负人民感情的事。”
新的征程岁月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
1992年,58岁的王晓棠终于开启人生的新旅途。
她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长。
1993年3月,王晓棠担任全国政协第八届政协委员。
同年,王晓棠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成为中国唯一晋升为将军的电影演员,也是将军里唯一的电影明星。
而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在王晓棠的精心经营下迎来再一次的辉煌。
王晓棠虽然坐拥将军头衔,但是她始终没有忘记要热爱人民,没有忘记那些年人民对她的帮助。
据王晓棠同事的回忆,她说:“她跟下边的人从来不摆架子,当时我要去采访谈话,她就主动为我烧水、倒水,甚至还亲自为我煮饺子吃,这可是七十岁的女将军啊!”
这样的将军,值得人民的爱戴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