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贱如草,运贵滔天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6-11 09:57:14

(后梁太祖朱温 形象)‍

公元907年,朱温篡位,代唐建梁,成了后梁太祖。

由于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后梁继承的是唐朝的国祚,所以后梁这个政权会被很多人认为是五代正统。

朱温登基之后,各地军阀反应迅速,南汉刘隐支持,马楚马殷支持,很多人都支持。

这有支持的,当然就有反对的,蜀地的王建,他就坚决反对朱温。

王建毕竟在大唐朝廷上过班,他和唐昭宗李晔毕竟也相处过一段时间,君臣感情极好,大唐灭亡了,他从理性上也许可以接受,但从感性上来讲,可能还会有点小难过,加之王建本人对朱温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好感,因此他拒绝承认后梁的正统性,还通电全国,传檄天下,要求各地方藩镇的武装势力联合起来讨伐朱温。

他挨家挨户的通知,可惜反响平平,当时大家的积极性都在争权夺利上,唐的统治虽然深深的影响到了每一个人,可是在有些人来看,大唐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天子有九逃,国都有六破,人们对于大唐王朝的信念感还能有多强呢?

军队败了可以再募兵,宫殿毁了可以再修建,甚至皇帝死了也可以再立新的,问题是,盛唐终究是过去了。

王建鼓动大家伙一起收拾朱温成效不明显,他不死心,又联系上了朱温的死对头李克用,说既然朱温都称帝了,你李克用占据河东,你也可以称帝啊,你们各帝一方完全没有问题。

李克用呢,生平比较鲁莽,你要说他智力值点满了,那也不太现实,可他也敏锐的感觉到了王建包藏祸心,具体什么祸心那不清楚,不过没有关系,自己堂堂河东霸主,肯定不能听王建的摆布。

(前蜀开国)

好好好!你们都不听是吧?你们不敢和朱温对着干,我亲自上!

就这么着,王建自己竟然称帝了。

在当时看来事发突然,其实仔细一样,王建应该是计划了挺长时间了,因为就在他东奔西跑的鼓动大家跟朱温对着干的同时,四川当地就开始不断有祥瑞出现了。

根据《新五代史》的记载,当时青城山出现了巨人,具体是什么样的巨人,咱不知道,反正肯定是一种要比普通人高大威猛的野人,万岁县上空则有凤凰盘旋,蜀地的各州郡也纷纷报告,有通身雪白的麋鹿,一尘不染的白雀,翻江倒海的蛟龙出现,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要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

这一套,在历史上实在是屡见不鲜,只要是有人要登基了,有人要当皇帝了,民间都得搞出点动静来,也就是所谓的祥瑞。

而祥瑞,往往会被视为上天赐予的吉祥和预兆,更会为一个即将做皇帝的人增加合法性,以及神秘色彩。

作者拿西汉末年的王莽来举例,那个时候的王莽权倾朝野,是头号权臣,登基当皇帝,取西汉建新朝只是时间问题了,这个皇帝,王莽自然是想做就能做,可是做之前,他也要为自己来一波舆论造势,舆论的目的就在于,做皇帝不仅仅是要在武力上达到征服,还要人心所向,让官员和百姓都认为你这个皇帝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西汉是刘氏的,他一个姓王的外戚怎么能做皇帝呢?你拿什么服众?

嘿嘿,咱们的王莽老兄有办法。

某天,西汉突发特大新闻,说长安城外有一群工匠在挖井的时候,挖到了一块长相奇特的巨石,石头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告,就是上天巡视,安汉公,是王莽当时的爵位,为皇帝,就是要做皇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上天有预兆,朝廷里的安汉公王莽要做皇帝了。

(王莽改制时钱币)

此事一出,天下震动,汉朝人极为信奉天命,舆论这不就来了么?

其实,搞这种事儿的成本很低,井呢,是提前挖的,石头呢,是提前放的,字迹呢,是提前刻的,工匠呢,那当然也是一百块钱一天从外头雇的。

王莽篡汉需要祥瑞,王建想要做蜀地的皇帝,当然更需要祥瑞。

祥瑞是由头,有了这由头,百官们才会说,看,上天已经给出了启示,这是要让王建称帝啊,接着大臣们一窝蜂似的跑到王建家里,说天命所归,你不能推辞,你赶紧登基称帝吧。

王建当然立刻拒绝,说大唐都亡了,我正难受呢,我称什么帝,你们不是胡说八道么?

大臣们再劝,王建再拒绝,大臣们再再劝,王建再再拒绝,大臣们劝进的态度越来越激烈,仿佛如果王建不当这个皇帝,他们就跪死在王建家门口,王建反应更大,说什么就是不干,仿佛他天生和皇位有仇,让他当皇帝就等于是要了他的命一样。

神奇吧,历史上的劝进大戏几乎如出一辙,都是这一套,君臣之间不用提前商量,不用背台词,不用练习站位,而只需要临时发挥飙演技就够了。

最终,在大臣们喊破嗓子磕破头的强烈意愿下,王建哭哭啼啼,极不情愿的表示好了好了,安啦安啦,这个皇帝我做还不行吗?

一系列的复杂流程过后,王建终于登基了,登基前三天,王建还带领文武百官和蜀地子民嚎啕大哭,三日不绝,目的就是为了追思大唐朝廷的灭亡。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上一次在这里动容落泪的,还是三国时期的刘备。

不过说起来,王建这个人,和蜀汉昭烈帝刘备还真有那么一点相似,刘备知人善用,王建也是一个懂得任用和爱惜人才的君王。

(汉昭烈帝刘备 画像)

他尚未称帝,还在蜀地打拼的时候就有这个特点,注意招揽名士,更懂得礼贤下属,做了皇帝之后他更是把优点发扬光大,前蜀各个阶级在他的调动下可以说是人尽其用,而且王建本来出身就低,他没有那种世家大族喜欢用门第出身来评价人的恶习,反而是从民间底层选拔了一大批的能人为他所用,比如落榜书生王先成,道士杜光庭,僧人贯休等等。

说白了一句话,社会上三教九流,无论出身,只要你有能力,都有被朝廷任用的可能。

王建尤爱文士,对读书人礼遇非凡,做了皇帝之后很多大臣还跟他说过,说皇帝啊,你礼遇臣下这没毛病,可是也没有必要太过头了,老是这么宠着文人士子也不好。

王建的回答,是这样的:

昔年我在大唐神策军中供职,负责宿卫皇宫,那时皇帝是昭宗李晔,我看他对待朝廷里的翰林学士,那热情的劲头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一样,如今我做了皇帝,不过是拿出了昭宗对文人百分之一的热情罢了。

想来能做开国皇帝,都是有点门道,有点长处的,王建在用人上不拘一格,而且能和臣下推心置腹,这一点很不错,可这话又说回来,王建虽然善用人,但是他不是一个有长劲能坚持的君主,皇帝开局表现的有多优秀,后期就会沦落的有多拉跨。

比如,步入执政中晚期之后,王建担心部下篡他的权,冤杀了两员战功彪炳,而且在民间很得百姓称赞的将领王宗涤和刘知俊,王刘二人的死也只是皇帝大开杀戒的前奏,后来王建或者是出于猜忌,或者是出于判断失误,他还杀了不少有识之士,以前信赖人文,后来也不信赖了,转而开始重用宦官。

王建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这种反弹,比如他前期善待蜀地百姓,减免赋税,努力恢复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前蜀GDP那是嗷嗷往上涨,可是后期王建又莫名其妙的增加了很多赋税,比如老百姓织绫一匹,就要向朝廷上缴一百文,造绢一匹,要上缴七十文,就算是在家里养头猪,也要上缴一百文。

(锦缎)

朋友们,这是什么,这不是纳税,这是抢钱啊。

光是这些还不够,因为蜀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蜀锦闻名于天下,因为要织造锦缎,蜀地的老百姓普遍养蚕种桑,这几乎是当地百姓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王建一看百姓大规模的种植桑树,突发奇想,要在种桑上也收取一些赋税,本来这事儿他是偷着和几个大臣聊的,结果不知道被谁泄露了出去,搞得蜀地百姓全都知道了,老百姓们一看王建又要从自己手里薅羊毛,一个一个害怕的不行,一夜之间把自己种植的桑树全都伐尽了。

王建曾经对自己评价道:

故百官吏民,爱朕如父母,敬朕如天地。

这句话倒是不用翻译,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也不能说特别有水份,更谈不上大吹特吹。

也许,当王建昔时手提三尺剑平定蜀地,造福百姓,恭俭畏慎,勤劳慈惠,让官员们能尽其才展志向,让流民们能吃上一口饭的时候,大家真的会尊敬他,爱戴他,把他当成再生父母。

可是,那段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很快就过去了。

他被人叫做“贼王八”的时候,他混迹在社会底层的时候,他当然会对万事万物都抱有同情心,当了皇帝他自然也想要做个好人,可是,人生在世,谁不会变呢?

被欲望诱惑,被利益侵蚀,为追求享乐而迷失,为攥紧权力而浮躁。

(前蜀高祖 王建 形象)

是啊,虽然和当年的昭烈帝占据了同一片土地,可王建毕竟不是刘备,他不能做到从一而终。

王建也曾想过像刘豫州那样去践行自己的人生之道,一辈子就那样,可他终究违背了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以为一次没有关系,可是他不知道,人格的毁灭,只有一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帝王的悲剧,往往是从自我失衡开始的,多少帝王总以为,大业以江山为本,他们要无尽的财富,他们要妖娆的美女,他们要紧握的权力,他们要繁华的宫室,他们要忠心耿耿的家奴,但是总还是会有人相信,大业从来不是江山,而是百姓。

万民归心者,江山就在眼前。

只可惜,王建曾经短暂的是那个人,但他不会永远是那个人。

3 阅读:435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