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毗邻,文化传统亦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复杂多变的关系、现实层面的利益纠葛以及来自外部的诸多因素的干扰,致使中韩两个国家之间的嫌隙颇为深厚。
韩国人对中国所抱有的负面情绪甚至仇恨心理,绝非仅仅源于某一个单一的缘由,而是由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所催生的结果。

韩国是亚洲少数发达国家之一
一、中韩两国在历史与政治领域的分歧历史认知差异:在漫长的韩国历史进程中,曾有相当长的时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这种特殊的关系,在一部分韩国民众的内心深处引发了一种对于所谓“宿命不甘”的强烈情绪。韩国方面认为自身是儒家文化当之无愧的继承者,甚至狂妄地自视为东亚文化的核心所在。他们认为,中国在宋、明两朝灭亡之后,被视为“异族文化”的代表,不再具备正统地位。
朝核问题与萨德争议:韩国方面认为,在朝核问题上,中国未能全心全意地给予韩国实质性的帮助。甚至存在一些极端的观点,认为中国在背后操纵着朝核问题的发展走向。此外,当中国对韩国部署萨德系统表示出强烈反对时,被部分韩国民众片面地解读为对其内政的干涉,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不满情绪。
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韩国方面固执地认为,中国的介入阻碍了朝鲜半岛实现统一的进程,严重损害了韩国的民族感情。这种源自历史的记忆,在韩国社会中可谓根深蒂固。

韩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但近年来却遭遇严重挑战
二、中韩两国的经济竞争中的博弈,让韩国人心理破防,既忌妒,又无奈。韩国在产业竞争中逐渐落后于中国,韩国的发达国家的梦还没坚持几年,就面临着中国的全面碾压,饭碗被砸了,破防之心尽显。数据不会撒谎。
1.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差距研发投入不足:韩国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明显落后于中国。2023年,韩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为510.4亿美元,而中国则高达2050.8亿美元,是韩国的四倍。自2013年以来,中国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8.2%,而韩国仅为5.7%。
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在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跨越,而韩国在技术创新上的步伐相对较慢。

半岛局势一直牵动着东亚经济的走向
2.市场规模与产业链差距市场规模: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消费需求旺盛,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相比之下,韩国市场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产业链完整性差距: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涵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这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使得中国制造业更具弹性和竞争力。
3.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差距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通过“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大力支持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升级。韩国虽然也有政策支持,但在规模和力度上不及中国。
战略自主性差距:中国制造业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能够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韩国制造业长期依赖西方主导的“分工体系”,缺乏足够的战略决策自主性。

韩国是儒家文化圈
4.中韩两国在产业上存在高度重合与竞争半导体产业:韩国在半导体领域曾占据领先地位,但近年来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2024年,韩国半导体技术在多个关键领域已落后于中国。这让韩国十分不爽。不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媒体,都是如此。
OLED市场:韩国在智能手机OLED市场的份额逐渐被中国超越。预计到2025年,中国在智能手机OLED出货量上将超过韩国。
造船与汽车产业:中国在造船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已超越韩国。例如,中国已能开发27.1万立方米的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而韩国的技术水平为17.2万立方米。
5.韩国在经济结构与外部依赖的天生不足出口导向型经济:韩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外贸依存度超过70%。这种结构使得韩国对全球经济波动极为敏感,抗风险能力较弱。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韩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这进一步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
在当今全球经济的舞台上,中国在汽车、电子、造船、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崛起之势。这一崛起态势,无疑对韩国长期以来引以为傲的支柱产业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上的迅速提升,使得韩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着巨大压力,逐渐失去了曾经的优势地位。

韩国能否持续得到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多大
经济依赖与失衡:中国作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韩国对华出口在其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接近 20%,如此之高的占比,使得韩国在经济上对中国形成了较大的依赖。这种依赖让韩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时感到极度不安。特别是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韩国常常被迫在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例如,在贸易政策的制定上,韩国需要权衡对华贸易的重要性与美国施加的压力;在技术合作方面,韩国也面临着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的困境。这种经济依赖与失衡的状况,使得韩国在处理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时,始终处于一种焦虑和矛盾的状态。
三、文化冲突与民族情绪文化争议:韩国将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申遗成功,引发了中国民众的不满,而韩国部分民众则认为这是对自身文化的正当保护。这种文化争议加剧了两国民众的对立情绪。
媒体与舆论影响:韩国媒体和政客经常渲染反华情绪,甚至编造“中国干涉韩国选举”等谣言,进一步煽动了民众的负面情绪。
四、外交政策与亲美倾向亲美外交:韩国近年来在外交政策上全面倒向美国,加强与美军事同盟,并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附和美国的立场。这种政策转向不仅引发了中国的不满,也加深了韩国民众对中国的敌意。
民间情绪被利用:部分韩国政客将国内问题归咎于中国,通过煽动反华情绪转移民众对高失业率、经济停滞等问题的注意力。这种做法进一步恶化了中韩民间关系。
五、总结韩国对中国的负面情绪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此外,韩国政府的亲美政策和部分政客的煽动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绪。未来,中韩关系的改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在经济合作与民间交流方面,以缓解当前的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