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活跃在明朝政坛上的太监,真的是一只手都数不过来,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王振、刘瑾、汪直、冯保、魏忠贤五人,而谁的结局最惨呢?刘瑾。因为其他的四人要么是发配,要么是自尽,只有他刘瑾被凌迟处死。而要将他凌迟处死的可不是皇帝,是文官集团,这样一来就引导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对文官集团做了什么?
阴差阳错地栽了跟头刘瑾进宫的年龄是六岁,单单只论这一点他就超越了明朝的大部分权监,因为年幼进宫即代表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可以到内书堂读书。
要知道,内书堂可是相当于外廷的翰林院,各大太监部门的领导大部分都是从内书堂里出来的,其中就包括太监中的第一大部门司礼监。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太监也是需要有文化的,倘若没有文化的话,连公文都看不懂,当什么领导。
既然如此,为什么年长的太监不能到内书堂深造呢?因为内书堂的名额是有限的,而小太监性格方面基本上都没有成型,大太监性格方面基本上都已经成型,相比之下,小太监更加具有改造性。
刘瑾在内书堂的学习明显有问题,因为别人都是分配到司礼监,又或者御马监这种重要部门,而他分配到的部门是教纺司。
教纺司主要负责的是什么呢?负责的是娱乐活动,就比如唱戏之类的。
按道理来说,刘瑾在这种部门工作,不会有什么大的机遇,也不会有降职的风险才对,毕竟这个部门是游走在权力之外的。
但在成化二十三年,他却被一撸到底,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年他出现了致命的错误。
这一年朱见深驾崩,朱祐樘继位,负责编排娱乐活动的就是刘瑾,而其中有一位艺妓不知道是脑子出现问题,还是故意与刘瑾作对,竟然公然讲荤段子。
要知道,当时台下可不止朱祐樘一个人,还有文武百官。试想一下,影响有多恶劣,言官当即就要朱祐樘处死刘瑾。
但朱祐樘能够被后世称为明孝宗不是没有原因的,并没有对刘瑾下死手,而是叫刘瑾去给他的父亲朱见深守陵,这个陵一守就是整整十一年。
而刘瑾后来能有所成就,与这十一年的守陵生涯有着脱离不了的关系。
我胡汉三不但又回来,而且还叠加了buff刘瑾在守陵的这十一年,可没有闲着。由于他当年出自于内书堂,人脉关系不是一般太监能比得了的,因此,他费尽家财只为重新回到皇宫。
由于时间久远,没有哪位官员会专门记得一位在演出上出现错误的太监,因此他得以如愿以偿,而且还是相当幸运的如愿以偿,不但重返皇宫,而且前途一片光明,因为他是太子朱厚照的伴读太监。
弘治十八年,朱祐樘驾崩,刘瑾终于迎来了他的春天。
不过他高兴不到一年,就又一次经历生死危机。
因为文官集团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皇帝的朱厚照为什么那么喜欢玩,不是在骑马,就是在射箭,要么是在划水。作为皇帝,怎么能够这么不务正业?
结果这一查,发现原来是太监在作祟,不过这个太监并不只刘瑾一个,还有另外七个,分别是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共称为“八虎”。
他们为什么要带着朱厚照一起玩呢?因为朱厚照原本就喜欢玩,他们要是不利用这一点讨好朱厚照的话,哪里来的地位。
要知道,太监的地位可不是以官职论高低,而是以跟皇帝的亲近程度论高低,毕竟太监的权力都是皇帝给的,就算你再身居高位,跟皇帝的关系不好,其他的太监一样敢踩在你的头上。
虽然八虎的所作所为事出有因,甚至还可以理解,但文官集团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皇帝不务正业,因此,内阁联合六部九卿集体上书,要求朱厚照处死八虎。
要知道,这个阵容已经属于大到离谱,内阁是朝廷的最高政治机构,而六部是仅次于内阁的政治机构,九卿则是六部的最高领导以及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的最高领导,相当于朝廷里能排得上号的,都支持这一次上书的内容。
朱厚照收到这一封奏折是什么反应呢?痛苦到连饭都吃不下,没有想到初继位就被别人闹逼宫。
而八虎呢?文官集团要的不是朱厚照的命,朱厚照都已经那么痛苦,更何况他们。
他们全部抱在一起痛哭,又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只希望文官集团能放他们一马。
甚至对文官集团承诺,从此以后再也不干预朝政,只求能保住一条命,倘若再不放心的话,也可以到南京守陵。
但是文官集团却一致要求将他们处死,这样一来就给了刘瑾发挥的机会。
要知道,当时的刘瑾虽然位列八虎,但在里面的排行却是最后一位,为什么呢?因为那十一年的守陵生涯。
皇宫可不是看年龄的地方,是看能力的地方,八虎中的其他太监年龄比你小,混的比你好,自然比你高一等。
类似于文官集团一拥而上的这种场面,刘瑾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经历过。
这也是为什么别的太监除了求饶就是求饶,而他不到一天的时间就从求饶中反应过来,意识到他们死不死可不是文官集团说了算,是朱厚照说了算,只要搞定朱厚照,他们即可继续保持昌盛。
那如何搞定朱厚照呢?向朱厚照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
倘若朱厚照这一次对文官集团服软的话,那么将来一定是无休止的服软,到时候他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工作。
倘若反抗文官集团的话,就不怕他们一起辞职吗?他们是不可能一起辞职的,就算他们一起辞职,也有无数的替代品能利用。
最终结果证明,刘瑾是正确的,能决定他们命运的只有朱厚照,坚决要将他们赶出朝廷的内阁首辅刘健、次辅谢迁,反被他们赶出了朝廷。
而作为刘健、谢迁内应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则被发配到南京守陵,刘瑾则一跃成为八虎之首,太监的最高领导。
这下,文官集团可就要遭殃,因为他对于当年的仇一直铭记在心。
引火烧身的报复行动刘瑾一上台,就颁布了两条政策,而这两条政策的主要针对对象就是文官集团,这两条政策是什么呢?第一、寡妇必须再嫁;第二、遗体不能长时间保存。
乍一看,这两条政策并没有针对文官集团,但实际上条条都在踩文官集团的底线。
道学家公认的信条是“存天理,灭人欲”,而寡妇再嫁明显就是不存天理,不灭人欲,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可饶恕的。
更何况当时是封建社会,主要宣传的就是贞洁二字,一个女人不能为丈夫守节,那还算什么女人。
而遗体之所以不能长时间保存,是因为古人重风水,对于去世的父母都想挑一个风水宝地,这样一来有利于父母,也有利于自己。
当然,主要执行这一潜在规则的是当时的权贵阶层,毕竟百姓哪里有那么多的地供自己挑选。
刘瑾如此挑衅文官集团,难道就不怕遭到文官集团的反扑吗?不怕,因为当时的朱厚照不理朝政,他已经掌握监察权、行政权、人事权,倘若有人敢跟他唱反调的话,只有死路一条。
但他不知道的是,以他一个太监,怎么可能斗得过文官集团,而文官集团之所以不跟他拼命,是因为他还没有碰到底线,但这个底线与以刘瑾的嚣张又岂会不碰。
紧接着,他就试图挑动文官集团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巡抚制度。
原本明朝是没有巡抚的,而到后来之所以有巡抚,是因为地方上的事务太多,倘若一件一件的上报朝廷,朝廷根本处理不了,因此必须要选择一个人负责专门到地方上处理这些事务,而负责处理这些事务的人就叫作巡抚。
刘瑾想做的就是利用镇守太监去取代巡抚,这是文官集团绝对不能容忍的。
要知道,京城以内是皇帝说了算,京城以外是他们说了算,倘若让太监过来横插一脚,这不就是相当于两个社团,一个社团到另一个社团的地盘上插旗吗?倘若这个旗一旦插下去,那这个地盘还归自己管吗?
因此,文官集团一拥而上,给刘瑾安排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将他凌迟处死,给后来的太监一个教训。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先是利用外地的藩王以诛杀刘瑾为名发动叛乱,这样一来可以警告朱厚照不要放任刘瑾乱来,倘若放任刘瑾乱来的话,后果谁都不敢想象。
毕竟从开国以来,文官集团就是最重要的一股政治势力,到正德一朝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利用政策逼迫藩王造反的原因。
就连边境也是如此,当年张居正只是命令御史不允许监察戚继光的军队,当即遭到文官集团的集体反扑,以至于这个计划不了了之。
你一个武将怎么能够不受我文官的监察呢?
这只是第一,还有第二。
负责抄家的是文官集团的人,至于从里面抄出什么,自然也是文官集团说了算。
因此,从里面抄出了盔甲兵器,而抄出盔甲兵器则代表着刘瑾要造反,这也是为什么处死刘瑾的是凌迟。
其实只要仔细一想就知道刘瑾不可能造反,毕竟连明朝第一太监魏忠贤都不敢造反,更何况他刘瑾。
有的人常常认为宦官集团能与文官集团相抗衡,但其实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地方上可都是文官集团的人,太监拿什么与文官集团对抗?他们能与文官集团对抗的地点,仅仅只限于朝廷,而在朝廷之外,文官集团分分钟能虐死他。
明朝皇帝,胆敢走出皇宫的基本都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