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得民心的皇帝,驾崩时举国哀恸,连外国人都为他设衣棺冢

化而为鹏 2024-09-01 17:46:05

作者:林淼

在我国古代,很多政治家都认为,皇上要想治好天下就必须要得民心,此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然而,话虽如此,历史上的皇帝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几乎没有!因为他们一旦富有天下,便立马贪图享乐,谁还会替老百姓作主啊!不过,在宋朝却出了一位皇帝,他一生最得民心,驾崩时举国哀恸,连外国人都为他设衣棺冢。

这位皇帝便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祯。说到赵祯皇帝,其实,他的出身也挺凄惨的。赵祯13岁登基,由其母亲刘太后垂帘听政。可是,刘太后也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的亲生母亲姓李,原本是一庵堂里的尼姑,后来,由于刘太后无法生育,她便将李氏带进宫来并想让李氏替她“代孕”,结果,李氏便生下了赵祯皇帝。

从那以后,赵祯便再也没见过自己的亲生母亲了!也就是说,赵祯皇帝幼年丧母,少年丧父,其命运可想而知了!1033年,刘太后去世后,赵祯皇帝才彻底亲政,这个时候的赵祯已经是24岁的壮小伙子了!不过,赵祯皇帝的早年遭遇,让他也变得更为成熟了!那么,宋仁宗赵祯为啥最得民心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宋仁宗赵祯皇帝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皇祐二年,宋仁宗由于听了张贵妃的“枕头风”,便想提拔张贵妃的堂叔张尧佐,殊不知当时包拯任监察御使,他便直言上谏,认为张尧佐能力平庸,属于任人唯亲,赵祯皇帝见包拯说得在理,便收回了成命。殊不知后来的张贵妃又连续两次唆使赵祯皇帝提拔其堂兄。

可历史上的包拯,号称铁面无私,他怎么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呢?所以,他理直气壮地连续两次反对赵祯皇帝提拔张尧佐。最后一次,由于包拯言词激动,唾沫横飞,一直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这种情况,换作别人,包拯早就被拿下了!可当时的宋仁宗并没有生气,反而劝包拯不要太激动,并且最终依然采纳了包拯的意见!

这对于一个拥有天下的皇帝来说,实属难能可贵啊!另外,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当年在参加科举考试时,由于北宋当时在宋仁宗的治理下,天下已初具盛世,所以,绝大多数考生都是对朝廷和皇上进行“歌功颂德”的,可苏轼却偏偏不随波逐流,他甚至在考卷里对宋仁宗提出了尖锐的意见和建议。而宋仁宗最终却并不生气,反倒将他提拔录用了。

其次,宋仁宗赵祯心系百姓,经常赈济灾民,减免其赋税。公元1034年,宋仁宗下发江淮漕米赈济京东饥民;下诏开封府界各县制作米粥赈济饥民。后来河北水灾,宋仁宗又下诏免除租税,并调出内藏库钱安置百姓。甚至在灾荒流民经过之地,让官府腾出屋舍让他们住下;对那些因治理黄河而死的百姓,宋仁宗都给其一定的抚恤金。

另外,宋仁宗执政期间还特别重视农事,经常赐给织妇茶帛,甚至常到御庄观割麦,所有这些,对于一个权倾天下的人来说,都是不容易做到的。而朝野的劳苦大众都将这些看在眼里。公元1063年4月30日,宋仁宗驾崩,消息传出朝野之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钱哭于大内之前”。

洛阳人知道后,市民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让整个城市“天日无光”,消息传至辽国,“燕京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拉着宋使的手大哭,并扬言要为宋仁宗在辽国设置“衣棺冢”,就算是穷乡僻壤的野叟村妇,都自愿“以素衣哀之”!这样的场面,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恐怕也是仅此一位吧!所以,历史也给宋仁宗最高的评价:为人君,止于仁。

1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