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和三个老兵合伙开面馆,最后只有炊事班长女儿留下帮我

铁血青春 2024-12-14 13:45:36

我叫顾梓洋,1962年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0年12月应征入伍,分配到南京军区某部炊事班。

那时我18岁,懵懵懂懂地就开启了军旅生涯。

在部队,我跟着老炊事班长徐国富学艺。徐班长是个地道的淮扬菜大师,参军前在扬州有名的冶春园当过帮厨。

他总说:"做饭和打仗一样,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1985年,我提干成了军需处的副连职军官。转业前的最后三年,我一直负责团里的后勤保障工作。

期间认识了三个志同道合的战友:武器连的沈光耀、通信连的程远帆和卫生队的贺明远。

1988年初,赶上国家支持转业军人自主创业的好政策。我们四个商量着回到淮安老家开面馆。

当时淮安正在大搞开发区建设,市区人口激增,餐饮业前景看好。

创业资金是个难题。我们每人掏出两千元积蓄,又找亲戚借了一万块。经过多方打听,在清河区租下了一间六十平米的店面。

装修时,沈光耀还把自己的军功章和照片挂在墙上,说要让这面馆有军营特色。

开业前,徐班长专程从扬州赶来指导。他女儿小雨那时在淮安师范读大二,周末也来帮忙。

记得她穿着藏青色的连衣裙,扎着马尾辫,特别清秀。

我们的"军营面馆"很快打出名气。除了传统的阳春面,我还研发了"野战牛肉面"和"部队炒面"。

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熬制高汤,用老母鸡和猪大骨,再加上十几种香料,炖足六个小时。

生意最好时,每天要卖出三百多碗面。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沈光耀的右手在部队时负过伤,长期干活后腕管疼痛难忍;程远帆患有肝病,经常偷偷吃药;贺明远的母亲突发中风,需要专人照顾。

1989年春节后,三个战友先后离开。沈光耀回老家开了个小卖部,程远帆去了兄弟的运输公司,贺明远则专心照顾母亲。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一度陷入困境,每天要工作十六个小时,经常累得腰酸背痛。

徐班长的女儿小雨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休学来帮忙。我本想拒绝,但她很坚持。她说:"你知道吗?我从小就梦想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

小雨很快就撑起了面馆的半边天。她不仅帮我分担了工作,还把学校里学的管理知识用上了。她制定了详细的卫生制度,统计每天的销售数据,甚至给常客建立了会员制。

1990年夏天,小雨毕业了。徐班长来店里,说要带她去扬州工作。那天晚上收摊后,小雨坐在店门口的台阶上,轻声说:"梓洋哥,这两年我想明白了,比起当老师,我更喜欢和你一起经营这家面馆。"

我们的婚礼很简单,在面馆办的。三个老战友专程赶来,沈光耀还带来了他珍藏的茅台。徐班长笑着说:"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1991年,我们开了第二家店。小雨怀孕后,我们请了两个徒弟。她在家里养胎,还抽空研究新品种,开发出了"文昌鸡丝面"和"虾籽云吞",很受欢迎。

1992年,儿子出生了,取名顾以安。小雨说,要让孩子安安稳稳地长大,就像这碗面,平淡中有真味。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我们的面馆已经有了十几家连锁店。最早那家店,我们一直保留着,成了淮安的"老字号"。老战友们偶尔相聚,都说我是最有福气的,不仅守住了事业,还找到了真爱。

深夜收摊时,看着街边霓虹闪烁,想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一碗面,熬了三十载,

汤色依旧,只是两鬓斑白。

灶台旁,你依然微笑如初,

平凡岁月里,煮出此生最美味。

有人说,面馆是市井人家的生活底色。

但对我来说,它是我最珍贵的青春回忆,是我和小雨共同的人生追求。

那些在案板上擀出的面条,就像我们纠缠在一起的命运,温暖而绵长。

0 阅读:0

铁血青春

简介:回忆往事,抒写当前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