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兮解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延迟满足”呢?

王真兮情感 2024-11-01 19:22:42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延迟满足”意思是说,当你特别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先别着急得到,先把它安置一边,然后在等待的过程里观察它的价值,也展示自己的控制能力,等过一段时间再看你是否还像当初那么渴望它。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使人有认知的误区,以为“延迟满足就是一味地忍耐,克制自己的欲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之前有看过一本《在小山和小山之间》的书,主人公彩英自幼便在母亲的严格教导下,被灌输“唯有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的观念。如果没完成作业就跑出去玩耍,她会遭到妈妈哭着指责;他们家晚上不开电视,只为让她专心学习;甚至她穿连衣裙都会被妈妈骂哭。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虽使彩英成为了当地第一个被保送到顶尖大学的人,但她的内心世界却长期承受着压抑。

进入大学后,面对他人的示好,彩英因缺乏情感经验就陷入了“爱情的圈套”:男友的疏远,她当作是君子之风;男友的怠慢,她认为自己索取的太多。这段初恋自然是没能修成正果。即便后来远嫁日本,成为一位成功律师的太太,彩英依然很难向丈夫提出任何要求。她渴望尊重、爱与关怀,哪怕是陪产这种丈夫应尽的责任,她也难以启齿。彩英已习惯于压抑自我,满足别人的期待,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再难的事儿都可以得到解决”。然而,换来的只有无尽的忍耐。她心里缺的爱从没被好好填补过,导致她不懂得辨识什么是真正的爱。

正如作家李娟所说:“当我需要爱的时候,我从来不曾被深深爱过,后来无论我得到多少爱,我都不以为然。这是我无法克服的心理残疾。”彩英的童年经历,让我感同身受。自幼便被教育要“先苦后甜”的教育理念,然而,当我吃了苦后,却发现没了享受生活的兴致了。

记得有一次逛街,我特别想吃冰淇淋,但母亲坚持要等我取得好成绩后,再作为奖励买给我。当我终于达到母亲说的奖励标准时,我吃到了当初想吃的冰淇淋,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开心。这种感受,在我成长中屡见不鲜,逐渐让我习以为常, 此后,我也很少再向母亲提要求。

等到我工作了,实现了经济的自主,我便时常毫不犹豫地满足自己需求,这似乎让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反向呈现,也是一种补偿心理。以往自己的需求被压抑,便会在长大后寻找一个释放的出口,有时就用疯狂的买买买,过度的吃吃吃来满足自己,寻找一种刺激上的满足。无论是彩英的经历,还是我的个人遭遇,都是因为错误的“延迟满足”教育理念对人格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导致我们没法体验真正的快乐,丧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自然很难收获真正的幸福。

还有更为极端的例子,心理学家华生特别崇尚延迟满足的教育方式,在抚养子女时刻意灌输“拒绝即时满足”的观念,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也选择了漠视。这导致了他的长子因长期的压抑而罹患重度抑郁症,最终不幸自杀身亡。以剥夺孩子的情感需求为代价的延迟满足,只会让孩子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积累的负面情绪终将如火山般爆发。错误去用“延迟满足”,使得孩子终身缺爱,一生都在想办法来治愈自己。

那么,真正的“延迟满足”是什么呢?有大量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的幸福感主要源于“期望的满足”,只有在稳定且富裕的环境中成长,才会真正培养出延迟满足的能力。

伊能静对儿子恩利的教育备受好评。有一回,伊能静在录制节目期间,得知恩利在家扭伤脚踝,她第一时间飞回去探望恩利。她提到,“男孩子受点伤也没什么大碍,但我希望在他需要我时,我能陪在他身边。”正是伊能静对恩利这种及时回应和满足,也让他成长为身心健康、内核稳定的人。在爱的滋养下长大的恩利,面对挫折时更有韧性,不易被外界舆论所动摇,能清晰地辨别什么是真正的爱,并懂得如何以爱回馈周围的人。

我们要认识到,延迟满足是建立在被允许、被接纳、被满足后的自然结果,这种满足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你能够充分看见并尊重自己的感受, 无论好坏都允许和接纳它的存在。唯有如此,你的生活才会更加松弛有度。

0 阅读:4

王真兮情感

简介:情感挽回 情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