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父亲带回一个弃婴,后来她考上军校,接父母到城里养老

子车子淳晨绢聊电影 2024-12-20 10:20:34

1967年,那个战乱与动荡的年代,生活的艰辛像一片阴霾笼罩着每个人的生活。而在那个寒冬的午后,我的父亲,却带回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

那天,天冷得刺骨,西北风卷着雪花刮进村子里,屋顶上、田野上都盖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雪。我正躲在家里生火取暖,父亲却推开门,冒着一身风雪,怀里裹着一个破旧的布包。

“你娘呢?”他一进门就急匆匆地喊道。

我娘从里屋跑出来,一看到父亲怀里的布包,惊讶地问:“这是什么?”

父亲轻轻地把布包放在炕上,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竟然是个哇哇大哭的婴儿。那孩子裹着一块破旧的布,脸蛋冻得通红,嗓子哭哑了,身体小得让人心疼。

“你这从哪儿捡来的?”娘的脸上满是惊讶和忧虑。

父亲叹了口气,轻轻地说:“在村口的荒草堆里找到的,冻成这样了,再没人管,可就活不下去了。”

父亲那时是村里的民兵队长,平日里忠厚老实,办事稳重,可这一回,却做了个“出格”的决定。他不顾娘的埋怨,把那孩子带了回来,还说:“活着的孩子,总得有个家。”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过得拮据,我们家也不例外。家里已经有了我和弟弟两个孩子,如今又添了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生活的担子更重了。娘虽然嘴上埋怨,但手里却没停下,她给孩子喂米汤、洗澡,慢慢地,那孩子的哭声渐渐平稳下来。

“这孩子可怜,就叫小雪吧。”父亲看着怀里的孩子,语气温柔地说。

小雪就这样成了我们家的一员,父亲娘把她当成亲生女儿一样养大。我们兄弟俩也从最初的不情愿,到后来渐渐把她当作亲妹妹。她虽是个被遗弃的孩子,但性格却格外乖巧懂事。

家里日子紧巴巴的,娘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小雪。父亲常说:“咱家能活过来,凭的是老天爷的仁慈,不能辜负了这孩子的一条命。”

小雪从小就懂得感恩,长大后,她比我们兄弟还要勤快。家里的活儿她抢着干,逢年过节,还会编个草篮子,亲手送给父亲娘,笑着说:“爹、娘,您们辛苦了!”

小雪聪明伶俐,学习特别用功,村里的老师常夸她:“这丫头,天生是读书的料!”可那时候,农村的孩子大多初中没读完,就要回家帮工。而小雪,却拼了命要继续念书。

父亲拗不过她,东挪西借为她凑齐了学费,她也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78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小雪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发誓要考出个样子给父母看看。

“爹,娘,我要去考军校!”小雪那天站在父母面前,眼神坚定。

父亲和娘听了都愣住了,娘问:“闺女,当兵太苦了,你受得了吗?”

小雪咬了咬嘴唇,认真地说:“是您们救了我,我要靠自己出人头地,报答您们!”

那一年,小雪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军校,成为村里第一个穿上军装的姑娘。她走的那天,父亲站在村口,目光湿润地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嘴里念叨:“咱这孩子,总算有出息了。”

小雪在军校的日子十分刻苦,从学员到军官,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得稳稳当当。几年后,她被分配到了部队工作,成了军中难得的女干部。

1985年,小雪第一次回家探亲,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村里的乡亲们都羡慕不已,纷纷夸赞:“老李家的姑娘真争气,养个闺女养出福来了!”

那天晚上,小雪坐在父亲和娘的床边,轻轻地说:“爹、娘,我已经在城里安了家,您们跟我去城里吧。我再也不想让您们过苦日子了。”

父亲愣了一下,摇摇头:“咱一辈子都习惯在村里,去了城里,怕是住不惯。”

小雪却红了眼眶:“爹,娘,您们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该享享福了。您们不去,我心里怎么踏实?”

最终,父亲和娘被她说服,搬去了城里。她在单位附近给父母买了个小房子,房间干净明亮,屋里还放着父亲最喜欢的收音机。娘每次提起小雪,都忍不住抹眼泪:“谁能想到,当年那捡回来的丫头,成了我们老两口的福星。”

如今,小雪已经是一名退役的军官,她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干练和果敢。而父亲和娘早已在城里安享晚年,每天晨练、遛弯,过得舒心自在。

每每回想起196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父亲都会说:“命运是奇怪的,有时候一念之间,就改变了一生。”

而小雪则总是笑着说:“爹、娘,您们救了我一条命,而我这辈子,最想做的就是报答您们。”

是啊,那个被遗弃的婴儿,用她的努力和感恩,撑起了父母的晚年幸福。她不仅是父母的骄傲,更是那个年代里无数艰难家庭的希望与奇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