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泽东想让陈赓去军委,陈赓大笑:请主席先给哈军工留笔墨

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 2025-02-13 11:37:2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知了

编辑|林画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举行了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张宗逊在全体师生面前宣读了《训词》。

话毕,哈军工校长陈赓立正敬礼,怀着虔诚之心双手接过《训词》、军旗,脸上洋溢着激动和自豪。

其实,这个《训词》大有来头,他可是陈赓亲自向毛主席讨教的。

当时毛主席正有意让他进军委工作,陈赓却放弃这一大好机会,反而和主席“讨价还价”,要主席先给哈军工留笔墨,才有了《训词》。

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毛主席为何会同意写下《训词》?

陈赓

这一切还要从陈赓创建哈军工说起!

毛主席想调陈赓去军委任职

1951年6月,刚刚从越南指导工作回国的陈赓被委以重任,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兼3兵团司令、政委。

因长期奔波在不同战场,陈赓身体饱受疾病折磨,可他来到朝鲜战场后精神大振,率3兵团打赢了多场战争。

次年,陈赓虽然久病未愈,可他艰难扛起了彭老总的工作,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

不过,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虽然志愿军在战场上一路高歌猛进,可每次我军的胜利都非常艰难。

反观美军,使用威力更大的炮弹、轰炸机、坦克,给我军带来很大损伤。

陈赓意识到,中国军队接下来需要及时作出改革,才能应对未来的现代化军事战争。

就在他指挥作战的关键时刻,却接到了一个通知,毛主席请他回国述职,并让邓华代替他的职位。

陈赓以为只是正常的汇报工作,第一时间来到北京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三人。

寒暄一番后,毛主席提出要建设一所现代化军事工程学院,培养出色的军事人才。

其实,毛主席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建设多学科、多兵种、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校。他前往莫斯科访问时,斯大林也建议我军应及时办一所军事学院。

抗美援朝之时,苏联方面支援了我军很多武器、炮弹,可苏制大炮的一颗螺丝坏了竟然找不到一位专业技术人员维修。

这让毛主席意识到军事技术人才的可贵之处,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必须靠大批军事技术人员,而培养人才又务必需要建设一所军事学院才行。

抗美援朝的启示让毛主席痛下决心建立一所军事学校,因而这才召集陈赓将军回国。

陈赓听得津津有味,他也早就想向中央提出对军队进行改革。待主席话音刚落后,他问道:“由谁来办?”

毛主席笑了笑,指着他说:“自然是由你来办了。这次调你回来,就是为了这事。”

陈赓听了后很是诧异,他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毕竟从战争年间开始,他就始终奔走在第一线,说他是武将他认,说他是文将他就有些谦虚了。

他连忙摆摆手,说自己“隔行如隔山”,恐怕难以办得妥当,难以让中央满意。

一旁的周总理拍了拍他的肩膀,两人拉起了家常,聊起两人在黄埔军校的经历,又聊起陈赓创办的红军步兵学校,以及培养红军干部团。

毛主席听了后若有所思的点头,说:“这些经历,全军还能找出第二人吗?你办不好,谁还能办好呢?”

说罢,毛主席又鼓励他放手去干,遇到什么困难随时可找总理解决,苏联顾问也会提供帮助。

陈赓见首长们如此重视自己,答应了这一重任,允诺一定及时完成现代化军事学院的建设。

陈赓

说罢,他就转头看向一旁的周总理,说:“我办学,你可得当我的后台老板啊!”

不久后,中央军委正式宣布由陈赓担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

时间来到了1953年7月,哈军工筹委会给出了下一年度经费预算,总计需要4000亿元。

当时国家百废俱兴,各行业生产建设都需要钱。而国家财政有一半都支持抗美援朝,这一计划恐怕很难批准,陈赓考虑国家经费紧张,想放慢建设速度,可苏联顾问不同意,要求陈赓解决这一问题。

没办法,陈赓只能请示毛主席,看看主席是什么态度。

当他来到中南海时,毛主席、朱总司令正在商讨事情,陈赓将一年来哈军工的建设情况简单汇报,又指出经费太少,建设速度较慢等问题。

毛主席认真思考了后,认为学校建设是当务之急,不能只靠苏联几个顾问指导,必须尽快培养我国的军事技术干部,陈赓提出的问题都应尽快解决。

旁边的朱老总也认可这一提议,他认为必须加快建设军工学院,培养我国的现代化军事机关干部,才能更好的为国防现代化工作。

随后,主席提出让陈赓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不过考虑该计划提出后就遭人说闲话,陈赓摆手拒绝,他认为自己开这个会名不正言不顺。

主席想了想,说就由黄克诚负责召开这个会议,邀请各军政首长解决问题吧。

陈赓见自己的主要目的达成,顿时松了一口气,主席笑了笑,说:“我让你把哈军工建成第二个黄埔军校,看来你的野心不小啊,想要超过校长蒋中正呢。”

陈赓听了后,不好意思的挠头,正当他欲言又止时,主席又说:“陈赓,你这个学校办得差不多了,我想调你去军委工作,你看可以吗?”

能够进军委工作,自然是毛主席和中央对陈赓将军能力的认可,很多人巴不得想进而进不去。不过,陈赓已经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办学中,他委婉拒绝了主席这一提议,希望继续办学。

还没等毛主席说话,陈赓哈哈一笑,说:“主席,我们学院还有2个月开学,要不你帮忙留个笔墨?”

毛主席听了后也笑了起来,他没想陈赓还给自己提了个要求,果真是不吃亏的主。

不过,毛主席已经很久没有提过字了,他思考了一会说:“我给你们题校刊,训词你请人写,我可以给你修改。”

其实,毛主席对哈军工的校刊早就有了主意。他想到南京军事学院校刊名为《军学》,那哈军工校刊就叫《工学》吧。

想到这里,他拿出毛笔,在宣纸上题写了“工学”两个大字,陈赓看了后很是开心,将这张宣纸当成宝贝双手捧在手里。

回到哈军工后,雷厉风行的陈赓又立马请萧向荣起草了《训词》,并传到主席面前修改。

1953年8月26日,经毛主席修订的《训词》正式颁布,其中阐述了主席和中央对哈军工的无限期待和盼望,希望哈军工全体师生都能够发扬解放军光辉传统,学习上谦虚谨慎,掌握新技术,为全军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

陈赓看到这份《训词》后,内心暖洋洋的,他知道这份《训词》包含了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和期待,他要用更多的精力办好这所军事学校,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

很多人好奇,陈赓到底有什么过人表现,让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如此信任呢?

传奇名将陈赓大将

在如云的解放军战将中,陈赓大将身上的传奇故事太多。

他出身将门,曾是“黄埔三杰”,救过蒋介石的名,也曾深入虎穴领导中央特科和敌人作斗争,经历了中国各个革命时期的战争,新中国后也积极援越抗法、抗美援朝,让我们看看陈赓大将的光辉一生。

陈赓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大户人家,祖父是湘军名将,父亲为人直爽乐善好施。受开明的家风影响,他从小就向往着从军作战,一心想当英雄豪杰。

12岁时,陈赓被父亲送到了新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开阔了眼界,思想上更倾向于从军报国,打倒军阀。

两年后,陈赓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选择离家出走,来到湘军中参军,经历了4年的旧军阀混战时代,见证了军阀部队的腐败、黑暗,厌恶了战场。

1921年,陈赓离开军队,来到长沙担任铁路职员,就是在这里他接触了毛主席,认识了何叔衡、郭亮等有志之士,深受马列思想鼓舞和感染,决心投入到革命之中,1922年加入共产党,就此开始了传奇的革命之路。

1924年,陈赓成为黄埔一期生,因他参军经验丰富,热爱学习,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毕业后留校任学生连连长。

次年10月,国民革命军在攻打陈炯明主力时遭遇失败,蒋介石见革命军损失惨重,遂有了“杀身成仁”的念头,关键时刻陈赓背着老蒋突出重围。

经此一事后,蒋介石对陈赓大为好感,任命其为侍从参谋。不过,敏锐的陈赓很快就发现老蒋谋图叛变革命的野心,找了个借口离开了蒋介石。

“中山舰事件”后,陈赓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布自己的共产党身份,一心跟着党中央走。

不久后,陈赓奉命组建中央特科,和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在波谲诡异的上海白色恐怖中,营救了很多被抓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也获取了很多重要情报。

更是在敌人内部布下了眼线,还策反了国民党高官杨登瀛。

1931年春,陈赓遵从党的指示进入鄂豫皖苏区,开始在军事领域大显身手,他指导的黄安大捷、豆腐店之战、潢光战役、七里坪之战等都重创了敌人,打出了威望。

长征时,陈赓担任军委干部团团长,负责保护中央领导人的安危, 期间也率部打了不少硬仗,如巧渡乌江、赤水土城激战、抢渡金沙江等,甩开了数十万敌兵的追捕,保障了中央首长的安危。

抗日期间,陈赓率领的129师386旅更是所向披靡,打得日军咬牙切齿。

在神头岭围歼战中,为了切断日军运输线,对入侵山西的日军给予重要一击,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要求386旅消灭潞城的1500余名日军。

陈赓接到任务后,决定将日军引入易守难攻的神头岭中歼灭。而后,一小部八路军佯装攻打黎城,引得潞城日军前去救援。

当日军经过神头岭时,在陈赓一声令下,炮火、子弹纷纷向日本鬼子倾泻而去,日本鬼子被打得头晕眼花、丧魂落魄。

经过两小时的作战,386旅以死伤240余人的代价,歼灭1500余名日军。日军统帅部得知后,将此战称之为“典型的游击战”。

而在韩略村伏击战中,陈赓提前设下埋伏,将日军“战地观战团”180余人全部歼灭,其中包括1名少将旅长和6名联队长以及几十名士官。

气得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扬言道:“再牺牲两个联队也要灭掉386旅。”

长乐村急袭战中,386旅将日军旅团长苫米地打得威风扫地、损失惨重,歼灭日军2200余人,也让日军“九路围攻”的阴谋破产。

因386旅屡屡痛打日军,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仇恨和愤怒,以至于在香城固伏击战后,日军派出2000余名日军、70余辆汽车,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朝着386旅驻地袭来。

不过此时的陈赓早已率部撤离,日军沿路询问是否为“386旅旅部”,一听不是继续找寻,结果一连找了7天都没发现386旅身影,只能无功而返。

386旅在抗日时期的表现,让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称赞道:“386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作家陈荒煤在战地采访时,专程访问陈赓,他在书中写道:“陈赓将军是一个战争的优秀的艺术家,因此,386旅在华北创造了无数光荣胜利的战绩。”

胡宗南

抗日刚结束后,国民党就要来抢抗日的胜利果实,1946年9月,胡宗南部第一旅进驻山西临汾,企图以临汾为中心逐步向北逼近,吃掉陈赓部队。

当时的第一旅号称是“天下第一旅”,全部为美械装备,其实力极强。但陈赓专啃硬骨头,他下决心要歼灭敌一旅。

随后,陈赓调动三个旅,在官雀村展开决战,硬生生将第一旅全歼,旅长黄正诚也被活捉。被捉时,黄正诚还不服气,当得知这一战是陈赓指挥后,他说:“输给他我无话可说。”

解放战争时,尽管陈赓所部编制隶属于二野,可这个兵团却在很长时间里独立作战,中央军委更是多次直接指挥,可见陈赓将军已可以独当一面。

如1947年11月,陈赓兵团挺进豫西,蒋介石立即派李铁军集团南下尾追,企图将陈赓兵团一网打尽。

但谁知,陈赓小试牛刀,用了一计“牵牛战术”,将敌军7个旅全歼于伏牛山地区,李铁军哀怨道:“我半世英名,被陈大哥毁于一旦。”

淮海战役中,陈赓兵团先是和三野部队合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又和兄弟部队合围黄维兵团,并正面打垮了黄维14万兵力,为全歼黄维兵团做出巨大贡献。

渡江战役后,陈赓第四兵团南下作战,暂归于四野指挥,期间陈赓两次同林彪有分歧,陈赓两次“以下犯上”,独自向中央上报作战方案。

对于陈赓的正确作战意见,毛主席每次都给予支持和认同。正是在陈赓的指导下,解放军很快就歼灭了白崇禧、胡宗南残部。

也正是陈赓卓越的战斗指挥艺术和战略战术,赢得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信任,更是赢得了胡志明的认可。

新中国后,越共主席胡志明请求解放军给予帮助,并点名让陈赓将军协助指挥越军赶走侵略者。

胡志明

陈赓刚到越南后,就打赢了越北边界战役,歼灭法军8000余人,取得了越军解放史上的空前胜利,也打通了中越国际交通线。

可以说,从参加革命以来,陈赓无愧于“常胜将军”的美名,其威名更是远扬国外。

也正是他长期的战斗经验和军事阅历,成为创建现代化军事学院的不二人选。

虽然哈军工从筹备到开学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但期间凝结了陈赓将军太多的心血,钱学森在参观哈军工时由衷赞叹:

“陈赓真是人才……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建起完整结构且综合性丰富的军事技术学院,放在全球也是不朽的奇迹。”

那么,陈赓在创建哈军工时遇到了哪些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哈军工创立的艰难历程

哈军工创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校址选择,毕竟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到底该将学校建在哪里呢?

陈赓和苏联顾问前往全国多地考察,并初步预定了上海、南京、大连、哈尔滨。

不过考虑上海、南京、大连经济虽然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但战争打起来后,敌人很容易在第一时间摧毁军事学院。

苏联顾问认为,哈尔滨备靠苏联,拥有强大的后方基地,再加上哈尔滨的工业基础完善,大批国防项目都在此处,因而认定哈尔滨是最佳选择,具体来讲是原哈医大所在地。

陈赓认同这一提议,向东北军区打了报告,希望哈医大及时搬走。可没想过了2个月没有动静,他一气之下打了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的电话,问到底怎么回事。

贺晋年表示全军上下都同意,但领导不同意,我们也没办法。

陈赓这才知道,原来一直是东北军区政委高岗不愿意此事,他第一时间收拾东西到北京,找周总理说明此事。

周总理听了后,又立马向主席汇报。主席得知后,专门写了一封电文给东北军区,要求军区方面配合交接。

校址问题解决了后,陈赓心中的大石头落了下来。

经过半年的准备工作,1953年4月25日,随着陈赓将军拿着铁锹铲下第一锹土,哈军工学校建设工程正式开启。

看着校区规划地里的3000多个坟墓,陈赓表示一个也不能留,需要及时移迁,不能影响学校建设工作。

他看着一旁的马家沟河,对设计师说:“就以这条河为界,南岸建职工宿舍,北岸建教学区。”

当有人问文庙拆不拆,陈赓摇摇头,提议可以将它改为图书馆、阅览室,让孔夫子陪着学生们读书学习。

陈赓绕着校区转了一大圈,基本圈定了学院布局。根据他的主张,建筑学者将海、陆、空、工程兵、装甲兵五个院系分建5栋教学楼。

而这五栋大楼也别出心裁,每栋大楼屋檐上都有对应的装饰雕塑,如空军系教学楼,屋檐上设计了一排飞机雕塑;海军系教学楼屋檐上设计了军舰雕塑。

陈赓将军还亲自监工,每一栋大楼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和汗水。

早在哈军工筹建之时,陈赓就已考虑如何拉拢人才了?毕竟想要创建现代化的军事学院,那必须有杰出的军事人才,否则只能是空有壳子没有里子。

陈赓先去找了老首长刘伯承元帅,见面后他就提出要将南京军事学院的两个专业教授挖走。刘伯承听了后笑骂道:“和我还客气啥,至于向周总理打报告吗?领走吧。”

不过一两个人还不够,陈赓听闻华东军区有个军事研究所,里面有各领域的人才,共计15位技术骨干。

陈赓和陈毅早在战争年间就已非常熟识,他听了后,第一时间驱车来到华东军区,找到了陈老总。

陈毅自然知道陈赓所为何事,他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二话不说就将这15位技术专家都交给了陈赓。

当时的技术人才主要集中于各大高校和科研所。军区里的都是革命战友,好沟通,但高校的专家、教授可就不是容易拉拢的了。

陈赓吃了几次闭门羹,只好又拉出来周总理。经过周恩来的多方调节,这才将清北、复旦等多所大学的老教授拉到哈军工,组成了80余人的教授专家教研组。

不过在招募人才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死刑犯”沈毅,此人是留过洋的弹道专家,为解放军武器研究、炮兵培养都有过贡献,却因贪污被判死刑。

沈毅是哈军工急需的人才,陈赓亲自找到监狱,带着周总理指示,要求监狱方面放人。可对方就是不愿意,说除非有董必武院长的亲笔信才行。

陈赓见状,又只好来到董必武家里说明情况。不过沈毅是死刑犯,他也不好擅自做主。

陈赓无奈之下,拉着董必武找到主席,希望主席能够批示。

毛主席听了后也比较为难,提议让周总理决定。

周总理来了后,向董必武说出了沈毅这一特殊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改判缓刑,让他将功赎过。

就这样,沈毅最终如愿出狱,他得知陈赓救了他后,当场下跪感谢。后来,沈毅在教学上十分认真卖力,为我军弹道领域的研究做出不小的贡献。

而陈赓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行为举止,也感染了海外一批有志之士,他们纷纷回国投入哈军工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培养更多的先进人才。

随着学校建设紧张有序的进行,陈赓又急忙解决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种新式武器装备,以便于学员学习、研究使用。

但当时新式装备是各军区的宝贝,首长们自然是舍不得拿出来,陈赓自知麻烦多多,直接请求周总理解决此事。

周总理也十分重视,专程召集了数十位军政领导召开会议。会上,陈赓阐述了哈军工的建设进度以及新式武器对学院的重要性。

各军政首长听了后,纷纷支持陈赓建设哈军工,并献出了多套新式武器,并希望哈军工技术骨干能对这些武器进行优化,研制更出色的武器装备。

新中国之初,很多学校规定,外文书籍只允许阅读俄文书籍,其他外文书籍通通上交。陈赓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亲自去往全国各地搜罗各国家军事书籍,并从国外购买一批优质图书,以供学生阅读参考。

正是在陈赓将军的辛苦操劳下,哈军工如期开课。毛主席也知道哈军工的意义非凡,再加上陈赓的努力他看在眼里,因而这才同意为哈军工写《训词》,以勉励陈赓多日来的不辞辛苦。

不过在哈军工发展壮大之时,陈赓却积劳成疾,累倒住院,1961年3月16日因病逝世,终年58岁。

临终前,他除了抗击病魔外,呕心沥血撰写作战经验,只可惜没能完成这本著作就溘然长逝。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