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个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代价,一代科学家也因此含恨而终

文史达观 2025-04-05 20:47:43

1980年9月26日,国产首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在上海迎来了首飞。

经过近半小时的飞行,运-10最后成功降落。

在后来的几个月里,运-10在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地进行了飞行,展示了其优越的性能。

当时运-10的性能和各项指标,绝不落后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说是我国航空史上最伟大的一页。

正因如此,英国通讯社“路透社”曾对此评价道:

“在掌握了这种先进技术后,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国家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运-10项目最终被搁置,而后,又因为一个误判,导致中国至少付出了上万亿的代价。

同时,运-10的“总设计师”马凤山,也因此含恨而终。

航空天才“马凤山”

马凤山,江苏无锡人,新中国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大飞机之父”。

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杰出代表。

1929年5月8日,马凤山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家境贫困。

抗日战争期间,他目睹了日本飞机对中国人民的轰炸,深感没有强大航空工业,国家就无法立足。

194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立志学习航空技术,报效祖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十分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可是那时航空人才十分紧缺,为此国家不得不从当时的高校开始提前选拔人才。

马凤山,就是其中之一。

1952年,马凤山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检验科副科长、设计室副主任等职。

他先后参与了“松花江1号”小旅客机、“和平401号”短程喷气客机及“和平402号”涡桨客机的方案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为马凤山工作成绩突出,表现优异,所以,在1959年5月,他获得了留洋苏联学习的机会。

当时马凤山去到了苏联的“航空重镇”喀山,实习地点在图-16飞机的生产工厂。

可以说,那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马凤山为此也付出了不少努力。

但是遗憾的是,马凤山的“留洋”经历仅仅持续了4个月的时间,就被迫回国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苏关系不好了。

当时因为种种原因,苏联停止了对我国的援助,撤回了大量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甚至在军事、外交上呈现出了对立的态势。

那样的背景下,留学苏联的技术人员肯定也不能再继续学习了,只能被迫回国。

其实早在马凤山去苏联之前,中苏关系就有些不和睦,为此马凤山等人在苏联上课期间,老师都不允许学生们记笔记。

苏联专家给出的理由是,课后会把课堂上面讲的内容和资料全部发给中国。

不过,后来苏联方面食言了。

后来我国通过外交渠道交涉时,苏联给出的理由是:“那些资料不属于图-16飞机合同中该提供的,苏方不便拿出。”

当时很多学生出于对苏联的信任,在听课时就专心听讲,并没有记笔记。

都说“好记性比如烂笔头”,想让学生们把在苏联学习到的知识全都记在脑子里,也不现实。

幸好马凤山与众不同。

马凤山与运-10

在去苏联之前,马凤山就抽时间学习了俄语,于是在听课时,他偷偷地使用笔记本将课堂内容和部分资料记录了下来。

笔记本上记录有很多图-16飞机的关键信息,比如总体构造、强度指数和试飞数据等,对我国航天科研有很大价值,也为后来运-10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正因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马凤山当时记录的笔记本都成了“绝密”文件,被严格的封锁和保存了起来。

1961年,我国正在研发“轰-6”项目,当时借鉴的正是苏联的图-16,由此马凤山的笔记派上了大用场。

同时,他也被从一级技术员破格升任到了副工程师,参与到了轰-6的项目之中。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轰-6,才得以让原子弹有了搭载的载体,也使得我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核大国。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急需加强国防力量。

1970年,我国启动了“708工程”,目标是研制一款大型喷气式客机,代号“运-10”。

当时任务交给了上海飞机制造厂,马凤山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摸索。

运-10的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

要知道当时中国在大型客机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机体设计、气动布局、系统配置等都要自行研发。

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部件也面临技术难题,部分部件不得不依赖进口。

尽管如此,马凤山团队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创新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71年冬,一架巴基斯坦的波音707在新疆坠毁,中国拿到残骸后,研究了个底朝天。

运-10的团队一边借鉴波音707的设计,一边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搞创新。

他们用了近百种新材料,制定了上百项新标准和新工艺,硬是把机体国产化率干到了100%。

除了发动机得进口,航电和机械系统的国产化率也超过了96%。

1975年,运-10的设计图纸全部完成,共发图14.3万标准页。

几个月后,仿制自美国普惠JT3D-7涡扇发动机的国产涡扇-8发动机在上海完成。

1976年9月,运-10静力试验机制造完成。至1978年11月30日完成了全机静力破坏试验。

1980年6月,运-10飞行试验机(装JT3D发动机)制造完成。1980年8月,运-10飞机的操纵、液压、燃油、电网络四大系统的模拟试验全部完成。

1980年9月26日,运-10在上海大场机场进行首次试飞。

飞行时间28分钟,起飞重量80吨,飞行高度1350米,速度310~330公里/小时,绕场两周后成功降落。

马凤山的遗憾

试飞成功后,运-10先后飞抵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等国内主要城市,并七次飞抵拉萨。

试飞证明运-10飞机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然而,1985年,由于国家财政紧张,以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思想的影响,运-10项目被叫停。

那一决策让马凤山心如刀割,他多次申请挽救项目,但最终未能改变结局。

就这样,十年心血累积出来的运-10没能投入生产。

当时为了能跟上世界航空工业的脚步,我国民航局选择了与国外的航空公司合作。

那时合作方是美国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但是,我国“赌”错了,麦道公司的技术有严重缺陷,最终被波音公司收购。

另外,运-10项目的终止,对我国航空工业也造成了深远影响:

1、中国失去了自主研制大型客机的宝贵机会,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飞机。

2、大量设备被废弃,科研人员流失,项目成果被搁置。据估算,这一误判导致中国至少付出了上万亿人民币的代价。

1990年4月24日,马凤山在上海因病离世,享年61岁。如果问他此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那必然跟运-10有关。

不过,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正是因为有了马凤山团队的经验积累和成果贡献,为我国后来的ARJ21喷气支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等项目奠定了技术基础。

2019年,马凤山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以表彰他对国家航空事业的杰出贡献。

读者们,关于“马凤山与我国的大飞机研发”,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5 阅读:1298
评论列表
  • 2025-04-06 11:05

    悲剧

  • 2025-04-06 18:44

    瞎比整,亏着毛主席在世的时候,搞出了核弹,亏了毛主席的工业布局,为国活的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否则还不得都向西方买或者去租了。那还能有今天吗?!

  • 2025-04-06 16:01

    了解真实的历史再评论……。

  • 运10的下马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试飞型的运十是不是靠完全标准化、商业化、工业化制造的,如果完全投入批量生产,还需要解决很多很多东西,不是我们这些看客能了解到的。投入民运市场商业运行,可靠性与经济性经受不住考验是没有市场的。运十可以先在军方投入使用,军方对经济性承受力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