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屡被曝光的射频美容仪品牌再度受到关注,起因与国家药监局宣布从今年4月份开始实施新规,这会导致许多射频美容仪被禁止售卖。作为国产射频美容仪品牌前三之一的觅光,也受到不少关注和质疑。
营销狂欢:2023年营收达3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觅光创立于2015年,母公司是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为智能化妆镜研发商。2017年,觅光推出了售价899元的“AMIRO(觅光)”智能化妆镜,成功吸引了顺为资本与小米集团的Pre-A轮融资,并顺利加入小米生态链。随后,得益于李佳琦、罗永浩等知名主播的推广,觅光迅速走红,至2020年,该品牌成功占据了天猫美妆镜品类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创下了美容行业的“商业神话”。
启信宝显示,觅光母公司深圳宗匠科技目前已经完成五轮融资,披露融资总额达数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小米科技、顺为资本、真格基金等。
从公开的资料与成长轨迹中不难发现,觅光无疑是新消费时代的典型代表。这种典型性主要体现在其营销策略,对抖音、小红书等热门平台的深度倚重,以及随之而来可能面临的财务压力。觅光自诞生之初,便选择了以流量为核心的成长路径,这既为其带来了无尽的机遇,也埋下了潜在的风险。
2015年,AMIRO觅光创始人王念欧成立深圳市宗匠科技有限公司,试图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倒推”出一款可能爆品。经过用户调研,王念欧捕捉到了女性在化妆补光方面的强烈需求以及市场上相关产品的缺失。于是,经过两年的研发,他推出了化妆镜产品。
伴随着2017年至2018年间小红书素人博主和美妆产品的迅速崛起,王念欧看到了与消费者建立直接沟通的可能性。在这一关键时刻,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作为觅光和小红书的共同天使投资人,建议王念欧专注于在小红书平台上进行产品推广。而正是这一“种草”策略,让觅光踏上了腾飞与争议并存的发展道路。
觅光深知流量的重要性,因此在产品上市前,便与100位小红书博主合作,大规模发布化妆镜的实测笔记,巧妙地植入“化好妆需要化妆镜”的消费理念,迅速打开了市场。2017年,觅光刚刚在天猫开设旗舰店不久,便在双十一大促中实现了580万的惊人销量。
2018年的天猫双十一晚会更是让觅光名声大噪。当晚,李佳琦与马云进行口红销售比赛,而觅光的化妆镜则成为两人桌上的必备之物。这一事件让觅光彻底走红,成为了消费者心中的美妆神器。
随后,觅光继续深化其流量战略,频繁出现在小红书博主的推荐列表中,甚至在薇娅、罗永浩等知名主播的直播间中亮相。此外,觅光还积极寻求与热门综艺节目的合作,在“浪姐”等节目的化妆现场频频露脸,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2020年,觅光更是登上纽约时装周的舞台,与众多国际模特紧密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时尚美妆品牌的地位。
随着觅光在市场上的快速崛起,其背后的财务压力也逐渐显现。高昂的营销费用、对热门平台的依赖以及不断攀升的运营成本,都让觅光面临着沉重的财务负担。但尽管如此,觅光依然坚持其流量战略,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正是凭借着国内成熟的供应链以及化妆镜等产品生产门槛较低的优势,觅光仅需通过精心策划的营销手段来占领消费者的心智,便有机会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市场的新宠。
不过,这种成功模式也伴随着两大隐患。其一,过于依赖贴牌和营销,这种模式相对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进而陷入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其二,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细化、行业规范的逐步加强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对于过度营销的轰炸会逐渐感到厌倦。
自2020年起,觅光开始精准地切入另一条备受女性消费者青睐的赛道——美容仪。相继推出的红光波脱毛仪、射频美容仪、胶原炮等产品,在美容仪市场上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其市占率和业绩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据创始人王念欧在公开采访中表示,觅光的营收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惊人的飞跃,从2021年的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0亿元,而到了2023年,其营收更是实现了超过50%的增长,也就是30亿元。
如今,专注于美容仪领域的觅光依旧在流量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小红书上的种草文案与短视频直播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推广手段。针对旗下的三大商品类别,觅光在抖音平台上设立了多个直播账号,每天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讲解。而在快手平台,觅光更是采取了更为大胆的推广策略,比如携手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快手红人赵梦澈,在大街上直接与宝妈、环卫工人等百位用户互动,既吸引了大量流量,又巧妙地展示了觅光美容仪的实际效果和使用方法。
然而,回顾觅光的这段流量发家史,不难发现,其在技术创新方面似乎略显不足。缺乏足够的技术含量,想要超越万元级别的产品,其难度可想而知。觅光,似乎始终未能完全摆脱流量品牌的标签。
售后拉胯:投诉不断,服务态度敷衍尽管觅光在红人营销和达人合作方面显得颇为得心应手,能够轻松吸引大量流量,然而,这并不能掩盖消费者对产品真实体验的反馈。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明确表示觅光美容仪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皮肤烫伤和过敏反应。在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也有用户反映,虽然初期使用觅光产品时有一定效果,但随后却出现了脸部黄斑加重的情况。
以觅光销量领先的深层射频美容仪为例,其宣传声称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胶原蛋白含量,并显著改善多种皮肤问题,这样的宣传确实诱人。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数据下方只有一个检测说明,声称来自于SGS检测报告,并且是由成年受试者使用14天后得到的数据。然而,却没有提供样本量、受试者是否具备代表性等相关信息。
而商家对于售后问题的解决态度令一众消费者心寒。根据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截至3月17日,关于觅光的投诉已累计达到317条,其中主要涉及产品质量、宣传不实以及售后服务不佳等问题。多位消费者表示,觅光的售后服务态度冷淡,对问题处理敷衍,甚至拒绝解决消费者的合理诉求。
例如,有消费者在使用觅光射频美容仪后因商品质量问题导致皮肤烫伤,但商家却拒绝承担医疗费用。在社交平台上,也有消费者对觅光美容仪的功效性提出质疑,反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电流感不明显,甚至随着使用次数增加和室温下降,电流和热量会逐渐减弱。对此,客服的解释往往归咎于用户操作不当或环境因素影响,但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令消费者满意。
与此同时,在黑猫投诉上,还有不少消费者投诉AMIRO觅光以旧换新价格与产品迭代价格不合理,割消费者韭菜,被差异化对待。
精准护肤?换汤不换药
去年开始,觅光品牌似乎掀起了一股“精准护肤”的风潮,甚至邀请高圆圆做代言人,推出《认真的解释》着重阐述“精准护肤”的理念。然而,仔细审视之下,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伎俩。
面对外界对消费者智商税的质疑,觅光似乎急于通过技术升级来摆脱这些负面标签。其母公司更是将自己包装成一家以技术为驱动力的高科技公司,四处宣扬其科技护肤的理念。为此,他们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试图通过产学研医研的合作,为品牌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
去年5月,觅光在其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家用医疗器械分会,举办科技护肤国货发展大会上宣称,自己已与多家三甲医院展开合作,似乎在向外界展示其强大的医疗背景和科研实力。不过,这些合作与成果并非短期内能够显现的,更何况,联合研发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黑箱子”,未来能否真正产生实质性的成果,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觅光声称拥有200余项专利,也并非都是含金量十足的发明专利。据启信宝数据显示,虽然觅光的225项专利信息属实,但其中仅有四分之一属于发明专利,剩余的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大多只需要通过形式审查,其科技含量和实用价值可想而知。
尽管觅光看似在深耕科技护肤领域,但实际上却是在“换汤不换药”。这次,他们选择了将“科技”作为包装的主体,以此来彰显自身的“科”量。然而,真正的科技护肤并非简单的包装和营销所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深入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相比之下,行业内的其他品牌似乎更愿意相信流量的力量。他们纷纷学习觅光的营销策略,在各大流量渠道广撒网,试图通过广告轰炸来吸引消费者。这种短视的行为只会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却无法真正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随着家用美容仪被列入医疗器械监管范围,“械字号”的广告动作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这意味着觅光所依赖的小红书种草、抖音直播等营销策略将受到严重冲击。如何在产品提质、费用管理、合规管理以及维持市场曝光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觅光面临的首次系统性挑战。
回顾整个行业,我们不难发现,科技护肤与生意的本质并非完全重合。行业前期缺乏深耕,技术同质化严重,这使得很多品牌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要想真正实现科技护肤的突破,就必须回归产品本身,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觅光这样的新消费品牌来说,从短投入周期转向长投入周期并非易事。他们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
接下来,如何在产品提质、费用管理、合规管理、维持市场曝光中取得平衡,将是觅光遇到的首次系统性挑战。而科研实力增长、医疗器械合规、重新赢回用户口碑,将成为摆在觅光面前的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