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有多狡猾?淮海战场逃跑时副官提醒他方向反了,他却狡黠一笑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2-16 09:00:44

胡琏是民国时期的杰出将领,是国民党内部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胡宗南的名声都不及他大。

提及胡琏,不得不提的便是那场震撼人心的1943年石牌要塞保卫战,这不仅是他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

石牌要塞作为长江三峡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1943年,面对日寇的凶猛攻势,胡琏临危受命,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第十一师,经过数日的激战,最终成功守住了石牌要塞。

此役之后,石牌要塞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而胡琏的名字也从此响彻大江南北,成为国民党内万人敬仰的名将。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了1948年冬天,中国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此时,胡琏担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却在皖北双堆集遭遇了中原野战军的重围。

当时,解放军已经把第十二兵团团团围住,胡琏两次冒险从南京飞往战场,想解救被围困的军团。但是,第十二兵团还是没有逃脱被全歼的命运。

不过,胡琏却乘坐战车在混战中突出重围,历经艰难险阻逃回了南京。

在逃亡过程中,胡琏还上演了一出“混入狼群”的戏码,一度让追击的解放军都没认出。

决战前夕

1948年,内战烽火连天,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阵营的较量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时值八月,南京城内,国民党国防部的一场军事会议悄然拉开序幕。

当时会议的氛围十分凝重,说明前线对国民党非常不利,蒋介石内心焦急万分,但是无法扭转前线日益不利的局势,只能被迫调整战略部署,由全面防御转向重点防御。蒋介石当时表示,国民党军要集中优势兵力,固守战略要点,放弃一些不重要的地区。

会议过后,蒋介石的决定出台,桂系将领白崇禧被委以重任,出任华中“剿匪”总司令,将带领大军在华中地区对抗解放军。

为了增强这里的防御力量,蒋介石精心筹划,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就是第十二兵团。

这支兵团以胡琏麾下的精锐第十八军为核心,辅以第十军,第十四军及第八十五军,形成了一支战斗力颇强的集团军,并划归白崇禧统一指挥。

胡琏曾带领军队在鲁中一带和解放军交战,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蒋介石对他是寄予厚望,还授予他国民党一级“宝鼎勋章”。

可惜的是,这次蒋介石虽然想指派第十二兵团,却只想让胡琏做副司令,让黄维担任第十二兵团司令,胡琏得知之后,很不高兴,立马撂挑子不干了。

之后,战场局势愈发紧迫。为了解救在淮海战役中陷入重围的黄百韬兵团,蒋介石向集结于河南确山,驻马店一带的第十二兵团发出了火速增援的命令。

此时,是黄维带领着第十二兵团,但是第十二兵团在他手里,却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增援的路上,第十二兵团遭遇了重重困难,从南汝河到涡河,沿途需跨越多条宽阔且水流湍急的河流,这对于装备了大量重型武器的部队而言,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当时,第十二兵团的战车营,榴弹炮营以及汽车营等重型装备,在渡河时显得格外笨拙,加之道路不畅,大量胶轮大车行进缓慢,整个兵团的行进速度大打折扣。

更为严峻的是,沿途解放军的严密布防,给第十二兵团的行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而且一路上,解放军还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频繁发起拦截、追踪、袭击和阻击行动,第十二兵团还没到增援地点,就已经遭遇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损失还不小。

挨到11月18日,历经艰辛的第十二兵团终于抵达蒙城地区,但等待他们的并非喘息之机,而是中原野战军第二,六纵队的猛烈打击,还有我军布下的的陷阱。

很快,第十二兵团就一脚踏进了我军的包围圈,被团团包围在了双堆集地区。而频繁遭遇打击之后,蒋介石才终于想起了胡琏的好。

此时,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正焦急地等待着前线的消息。黄维兵团的困境,对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因为这支兵团是他手中最后的底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在焦虑与绝望中,他终于下令,让胡琏去拯救第十二兵团。

胡琏接到命令,虽然也发牢骚,但也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夜赶往南京。在和蒋介石会面之后,他立马赶往前线。

可惜,个人的英雄主义终究难以扭转大局。

胡琏的到来,虽然给前线的国民党军带来了一丝希望,但终究不能改变第十二兵团覆灭的命运。当然,这是后话了。

第十二兵团最后的绝响

12月1日,胡琏来到前线,他一落地,就直接奔赴前线,稳定军心,提振士气。

当时,国民党军已经被解放军给打怕了,完全没有了士气,胡琏不断给众人打气,好不容易才聚拢了些士气。

但是胡琏低估了前线的危机,这一次,解放军的包围如同铜墙铁壁,无懈可击。

胡琏虽然倾尽全力指挥部队进行反击,但每一次冲锋都像是撞上了坚硬的磐石,地盘越来越小,形势愈发危急。

胡琏这位昔日的“常胜将军”,此刻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很快他就知道,这一次自己真的遇到了大麻烦。

前线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蒋介石不得不再次调出兵力,拯救第十二兵团,这一次,他派出的是武汉的宋希濂兵团,以及他的儿子蒋纬国,蒋经国当时率领着一支装甲部队抵达了蚌埠,打算增援。

此外,还有李延年、刘汝明等部队。

当时,胡琏认为,这次有了这么多的增援,一定能突围成功,但是他的对手可是粟裕,还有刘伯承。

的确,解放军但是压力也很大,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正分散在三个不同的战场上作战,兵力捉襟见肘。

面对国民党军的增援计划,两大野战军不得不紧急调整战略部署,一方面,他们需要继续围困黄维兵团,防止第十二兵团突围,另一方面,他们还要时刻警惕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

基于对当前战局的洞察,粟裕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估算,围歼杜聿明集团还需要半个月到二十天的时间,而在此期间,解放军应该首先集中兵力,全力以赴歼灭黄维兵团。

这个方案得到了陈毅等人的首肯,很快,粟裕就就从华东野战军抽出了3个纵队和炮兵一部,加入对黄维兵团的围歼战斗。

为了防止国民党强援到来,粟裕决定立马行动,于是,当天晚上,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就亲自率领着增援部队南下,和原有部队会合,共组成5个纵队,对第十二兵团形成了一个包围网。

在华野紧锣密鼓地准备围歼黄维兵团之际,胡琏在双堆集内心急如焚。

因为他也意识到了解放军的实力,而且之前几次反击失败后,他已经对突围不抱任何希望。

不得已,他只能冒险前往南京向蒋介石求救。但是,没想到的事,此时的蒋介石也是焦头烂额,因为他先前的计划全都被打乱了。

他先前计划的是,宋希濂兵团东移,但是,白崇禧认为不妥,只能取消计划。

而部队的空投计划也因为无兵可派而告吹。

面对胡琏的求援,蒋介石束手无策,只能让他返回双堆集,自求多福。

逃出生天

胡琏听了蒋介石的话,内心已经知晓第十二兵团的结局了,他只能带着绝望回到双堆集,但是,胡琏当时已经决定,不和解放军抵死顽抗,于是他下令,让士兵们能逃的就逃。

到了决战的当天,黄维和胡琏在绝望中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分头突围,而随着命令的下达,第十二兵团残部如同受惊的野兽,四处奔逃。

黄维和胡琏当时分别乘坐两辆坦克,向两个相反的方向突围。从这就能看出,胡琏是故意的。

黄维的坦克在半途发生故障,掉进了沟里,他只得跟随乱兵盲目奔逃,最后被解放军俘虏。

而胡琏则乘坐着坦克车,大摇大摆的驶上了公路,即便路上全是解放军,胡琏也丝毫不露惶恐之色,当时由于解放军偶尔会截获国民党的坦克,所以胡琏越是招摇,越是不会让解放军起疑心,当时解放军都以为,是自己的坦克,还给他让道。

不过,很快,解放军就发现不对,追了上来,而此时,胡琏的坦克也油料耗尽了,胡琏只好步行逃走。

但是,当时解放军已经追了上来,并且开枪狙击,胡琏背部中弹,被卫士架着仓皇逃跑。

胡琏虽然最后从死神手中夺回一命,但是,胡琏从此对解放军和粟裕,产生了深深的阴影。

三大战役,蒋介石败局已定,胡琏跟着蒋介石败退台湾,直到1977年去世。

其实,从一场战争中就能看出,国民党高层的不作为,内部的矛盾,战略上的失误,最终注定了国民党失败的命运。

而这一切,其实早在蒋介石决定发动那场政变的时候,就已经悄然埋下了伏笔。

参考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