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是个拆迁大市。
房地产发展好的那几年,拆迁户是郑州风头最劲的群体。
毕竟房价涨的太快了,本来还是郊区不值钱的玉米地,一下子房价涨到了一两万。
《繁花》里的十里洋场,是百年开埠和改革春风,慢慢攒下来的。
而那几年郑州的繁华,就像是气球吹起来的。
郑州周边的农民,在土里刨食,刨出来了金子。
面朝黄土的生活,一下子纸醉金迷了。
以前是开着卡车拉货捎上你,现在是开着凯迪拉克去洗浴。
拖拉机变成了法拉利,城中村变成了CBD。
就俩字儿,膨胀。
而房子,也成了硬通货,各种意义上的,尤其是相亲的时候。
以前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我(的房子)让你高攀不起。
毕业第二年,我们班最漂亮的女生结婚,新郎是郑州本地拆迁户,家里三四套房子。
酒店,最好的,婚礼,最豪华的,婚房,现成的。
而她,也是我们班结婚最快的一个。
不是潜力股等不起,而是拆迁户更有性价比。
没有人说什么拆迁不拆迁的事儿,但是她结婚的时候,大家都去了,没去的也都随了个利。
结个善缘。
我有个堂姐,在我们家族,属于“嫁得好”的典范。
因为她嫁给了一个拆迁户。
嫁过去的第一年,婆家催着生孩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就能多分好几十万。
确实,孩子生了,钱分了。
她爸,也是我三伯,后面每年过年聚会的时候,都用一副过来人的语气,来教育小辈儿们。
三句话不离他女儿嫁的有多好。
至少外人看起来,人家有房有车衣食无忧的,说个好没毛病。
但这个事儿,怎么说呢?
自己的日子,好不好自己最清楚。
有个同事,跟过一段时间工程,他的具体工作,就是给那些拆迁户量面积,因此算是比较近距离地接触过这个群体。
用他的话说,这帮人过得,就一个字儿,飘。
因为他的工作,跟这帮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毕竟能多量一平米,就是好多钱,所以很是跟着蹭了一些油水。
别的不说,过年的时候给他爹带回去了一行李箱的华子。
还都是硬的。
一晚上带人去花场,十几万眼都不眨一下地就消费出去了,这一批不行,换下一批。
吃的喝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用他的话说,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我又想起了我那个,“嫁的很好”的堂姐。
真的……好吗?
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我见过的相亲机构、平台、媒婆,在给资料的时候,尤其是男生的,上面一定会有房产情况。
名下有几套,位置在哪儿,全款的贷款的……
房子这个事儿,甚至能单列一项,成为相亲重要指标。
但很有意思的是,大家在找对象的时候,房子这个事儿,反而不会过多地提及。
反正我很少有听谁说,是因为对方有多少房子,最后才在一起的。
不管真正的理由是什么,说出来的理由,一定不是因为房子。
它更像是个相亲场里的潜规则。
就像很多东西,总有一些花里胡哨的功能,你平时用不上,但它要是没有的话,你肯定不会买它。
我可以不用,但你一定要有。
有房子,只是结婚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这里面的逻辑悖论在于,大家都把有没有房子这个事儿,看的很重要。
但它除了是个门槛,不会对你有任何其他方面的加成。
你说你健身、有才艺、性格好、长得帅……这些方面对于人属于有加成的,这些叫“优点”。
但你说你有个房子,emmmmmm
这只能叫条件。
一直以来,大家都会强调结婚的物质条件。
这当然没问题。
但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最后都会结婚。
唯一的区别就是,跟谁结婚的物质条件,是有区别的。
从这个结果反推过来,意思就是,其实大多数人,都具备了结婚的物质条件。
大家好像过于纠结这个事儿,出去相亲恨不得把房本儿贴脸上。
但现实就是,大部分人都是咬咬牙能买得起房的。
北上广深买不起,就去二线买,二线买不起,就在老家三四线,或者县城,乃至于村里。
结婚前,好像房子很了不得。
但结婚后,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那就是个住处。
当然,那种好几套收租的另说,但那种……也有他们的烦恼吧。
做这么久相亲,我从来没有让人把房产情况给写出来。
至少,在这个阶段,我觉得,没有必要让房子,成为影响天平的重要砝码。
感情的事,至少得先聊一聊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