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中国文化报刊发《山东临沂:传习驿站“最美零公里”》。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齐鲁园小区居民宋祥伟对小区传统文化传习驿站的活动非常认可:“周末或者节假日,驿站经常举办体验活动,如传拓技艺、木版年画、平铺剪纸等,大人孩子都喜欢。”他口中的传统文化传习驿站,是临沂市近两年创新开展的一项工作,核心目标是丰富社区、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灵活设置民俗文化传承空间,让全市非遗项目扎根群众身边。
▲ 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传习驿站参加体验从民众反馈入手
临沂市传统文化传习驿站(简称“传习驿站”)项目于2021年下半年启动。在此之前,临沂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传承与科学普及研究会进行了长时间调研,发现非遗传承在基层社区面临的主要障碍是“露面的机会太少”。
临沂市文化馆馆长张彦文介绍,一些社区居民反映,每逢年节只有在广场才能看到非遗展演,平时想看、想体验并不容易。为此,在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指导之下,当地文化馆系统开始调研,初步确定在基层社区打造固定的非遗展陈体验空间。
2022年9月,临沂市首家传习驿站启用。截至2023年12月,在建或者已经开放的传习驿站达150家。传习驿站之所以能迅速铺开,与当地的科学谋划有关。
“传习驿站在社区落地,离不开空间、人员、内容三个方面。”临沂市文化馆非遗办公室主任王乔介绍,所谓空间,就是寻找一处距离民众近,能够举办非遗主题展览、大赛、培训的地方;人员,即哪些人能帮助策划开展非遗展播活动;内容,是在传习驿站到底开展什么活动,如何才能吸引民众参与。
如今,上述问题都已经解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艺术培训机构等主动提供场地,非遗传承人、退伍军人、教师等纷纷加入,以社区文创大赛、非遗民俗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广受好评。
着力丰富内容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当地传习驿站累计开展线下活动265场,直接参与群众超过1万人,打造了沂蒙文化大集、走进非遗大师工坊、非遗礼仪形象大使、中华服饰展四大品牌活动。
“传习驿站的初定理念是‘最美零公里 传习在基层’,推动理念落地,还得靠活动支撑。”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岳伟告诉记者,过去两年,全市的传习驿站围绕民众需求,在传统服饰设计、中医药传承、美食制作技艺等领域,开设了很多培训班次。同时,通过定期展演,对居民在家门口的培训成果进行展示,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丰富且贴合需求的内容,是传习驿站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比如,针对部分社区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实际情况,临沂市的传习驿站联合当地健身达人,开展“传统站桩”等公益健身活动。针对孩子们的传统文化学习诉求,传习驿站发挥优势,将非遗研学体验纳入驿站公益活动内容。
兰山区齐鲁园小区传习驿站的负责人田源介绍,小区历来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居民也非常认可。传习驿站落户基层社区,不仅为非遗传承传播找到一个落脚点,也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
形成长效机制
临沂市将传习驿站设在社区、乡村,在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同时,另一个考虑是提升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张彦文表示,在社区、乡村建设传习驿站,能够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联动社会各方面志愿服务力量,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临沂市罗庄区白鹭社区传习驿站的负责人张迪娜对此有切身体会:“以前社区组织文艺活动,居民自身的艺术水平有限,想从外边请又没有资源。”张迪娜表示,传习驿站是连通社区与全市文化艺术界的一个窗口。2023年以来,先后有10多位非遗传承人、民族舞教培老师走进白鹭社区,提高了民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临沂市正在打造传习驿站的长效发展机制。比如,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将传习驿站的建设与红色精神的传承结合起来,驿站必须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要广泛吸纳民办培训机构、传统文化领域的创业人员加入,形成驿站的源头活水。依托全市近1.6万名文化旅游志愿者,组建传习驿站志愿服务团队,确保每一项活动有始有终。
今年春节,临沂市计划在传习驿站持续开展沂蒙文化大集,让居民在小区里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新变化。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