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革命政府”: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之间的斗争

英叡谈历史 2024-03-19 07:31:15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堂堂武汉国民政府斗不过一个蒋介石,在其阴谋下分崩离析,却给了我党启发。

1927年,蒋介石与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左派的“迁都”之争,最后导致双方关系的决裂。

那么在这期间,蒋介石的内心变化是怎么样的,他在政治上的野心又是什么呢?

1923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各党员确立了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议题。并且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加入国民党,但要保留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半年后,国民党一大召开,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孙中山决定联合苏联,容纳中共,并且结合工人农民 的力量,一致对外搞革命。

此次两党合作的目的,便是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然而1925年孙中山因癌症去世,国民党也陷入了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国民党关注的重点不再是革命,而是谁能成为下一个掌权者。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征北伐。在出征之前,国民党第二届中执会临时全体会议便通过了“占领湖北,讨伐吴佩孚,继而建立统一之国民政府”的决定。

此时国民政府已经统一了广东、广西、湖南七省,西北和陕西的军阀也已经声名加入了革命。

1927年1月,国民政府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合并为武汉。

很快国民革命军进入到了湖北和江西,迅速占领了汉阳、汉口、武昌、南昌等重要城市,

此时北伐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为了革命的继续推进,蒋介石便建议将政府应该从广东迁往武汉。

1926年9月9日,在革命军刚刚会攻武汉的时候,蒋介石致电广州中执会代理主席张静江以及谭延,将政治中心需要北迁的问题详细做了汇报。

在攻赣战役胜利后,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变得强硬起来。

从客观来说,“迁都”确实是有必要的。刚开始广州国民党中央虽然不同意这个方法,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革命军已经占领江西,武汉外围有了可靠的屏障,迁都已经是权宜之计。

国民党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此计划,国民政府也开始重新考量此事,并于11月8日作出短期内迁往武汉的原则决定。

可蒋介石真的没有自己的私心吗,这也是不可能的。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身为北伐总司令的蒋介石大大提高了声望,并且他还在北伐过程中收编军阀队伍,大大膨胀了自身的实力。

比如当时马上要进入寒冬,各军都急需御寒军衣,但是在分配物资时,蒋介石总是紧着自己直接管辖的第一军,这就导致很多军队都分配不到。

这一行为也惹得各军对蒋十分不满,党内很多人也认为,他这是在培养自己的势力。

11月16日,国民政府派遣宋美龄、孙科、宋子文、鲍罗廷等人为迁汉调查委员,最先一批前往武汉进行考察和布置。十天之后,国民政府作出迁都的正式决定。

随后除总司令部外,各机关开始向武汉迁移,12月5日,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宣布正式在广州停办。

因为宋庆龄等人已经提前到达了武汉,而中央党部却还在路上。为了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他们便临时成立了临时会议,暂时执行最高职权。

12月11日,谭延闿、彭泽民、何香凝等数百人的队伍开始北上,并且顺利到达了武汉。

部分中央和国府委员也在12月31日顺利到达南昌,武汉方面也选择在1928年1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

然而就在迁都工作马上宣布顺利完成时,蒋介石却突然改变了对政治版图的考量和设计。他开始阻拦在南昌的部分中央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并希望就地在南昌建立新的政府。

蒋介石为何突然要改变主意,最后国民政府又该何去何从呢?

2

本极力要迁都武汉的蒋介石临时变卦,在南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竟然成功了。

那么手握国民党军权的蒋介石能否如愿,武汉国民政府那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蒋介石之所以想要把国民政府迁到南昌,是因为南昌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也就是他自己的地盘。

其实在孙中山去世后,他就通过各种手段逐步确立了自己在军界的集权地位。

也正是这份野心让他开始疑虑丛生,不断怀疑与国民党合作的我党人员,对共产党的敌意也越来越大,欲除之而后快。

所以他此举是有很大的私心的,而他千般阻挠剩余的政府委员前往武汉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能在南昌建立自己的政权。

随后蒋向武汉方面发去电报,决议中央党部和政府暂住南昌。武汉政府方面也明白,蒋介石是想在南昌搞一个围绕自己的转的中央。武汉一个中央,南昌一个中央,这算什么事?

可此时蒋介石手握兵权,武汉国民政府并不能拿他怎么样。并且他们大大低估了蒋介石的野心,决定先继续北伐,然而再解决蒋介石。

就在蒋介石与武汉方面争执时,武汉和两湖地区的工农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庆祝北伐战争的胜利,武汉的各个组织都纷纷上街集会庆祝,并且发表演讲。

然而当集会的队伍到达汉口的英租界附近的时候,英军却如临大敌。几日后,英军的军舰已经停在了长江江面,水军也已经全副武装。

并且英租界里每个路口都支起了巨大的木桩,木桩后还有拿着机枪的英军重兵把守,并且将枪炮口对准了我国百姓。

1937年1月3日,英国水兵为了镇压集会,竟然用刺刀刺死了一位海员工会会员,还打伤了三十多位群众。英军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在场的中国人,很快现场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

很多中国人冲进了租界,抢夺过了英军手中的机枪,虽然不会用,但也吓得英军四处逃窜。

当晚武汉国民政府便向英国领事馆口头抗议,可英国方面却拒绝撤走水兵。

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陈友仁则坚决地表示,如果英国再不撤走水兵,他不保证无数中国人会不会冲进租界。

当时我党在刘少奇等人的领导组织下,三十万工人学生走向街头,开始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要求国民政府收回英租界。

就这样,在全体中国人的抗议下,国民政府迫于压力下短时间内与英方进行了十六次谈判,最终收回了盘踞了66年的英租界。

1927年1月12日,蒋介石再次前往武汉商量定都南昌的事宜,却遇到了一个劲敌。这个人便是苏联代表鲍罗廷,他在国共合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鲍罗廷在会议上公开批评蒋介石,违背了当初孙中山先生初衷,并直言蒋的行为是在分裂合作。

另外,他还直白地批评蒋介石,完全没有做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并且如果将错误一股脑地推给中国共产党,也是非常不理智的。

这一番话给蒋介石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他不得不继续与鲍罗廷进行交涉。但是在交涉过程中,虽然蒋介石仔细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但仍没有处于上风,反而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对。

随后蒋介石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南昌,但他迟迟无法释怀鲍罗廷的言语。

在日记中,他进一步宣泄了对其的不满,也再次表示自己可以为了国家去死。

只是,这几次受挫,并没能使蒋介石回心转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他与武汉政府的裂隙。

1927年3月12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出席的人大多数国民党内的左派力量。会议的重点则放在提高当权,限制个人权利上,其实就是防止蒋介石的实力过于膨胀。

蒋介石自然不甘心从权力的巅峰跌下来,他开始和武汉政府越走越远,并且开始以“反共”为借口凝聚政治势力。

因为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再加上国民党内部的分化腐败,国共合作原本是国民党容纳共产党,刚开始时共产党党员才不过四百余人,而国民党号称国门党员数量已经超过20万人。

然而到革命后期,我党因为先进的指导思想不仅收获了一大批群众入党,甚至很多国民党人都站在了我们这边,可以说是深得民心。

也正因如此,共产党引发了蒋介石的强烈不满,这让本就疑心很重的他,甚至以为是共产党在背后阻拦他的计划,因此他开始将矛头指向共产党人。

那么接下来蒋介石是怎么做的,国民政府的归宿又是何方呢?

3

“迁都”之争,蒋介石竟然凭一己之力,扳赢了整个武汉国民政府。

那么国民政府是如何处理蒋介石的,他又将如何实现自己的狼子野心呢?

当时国内反蒋声四起,他甚至成为和军阀相提并论的人。但此时武汉国民政府并没有真的认识到这个人的危险,所以暂时将主要目标放在了北伐战争上。

也正是武汉国民政府的这一决定,让蒋介石彻底掌握了先机。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对反对自己的人进行破坏,并且阻止一些进步报刊的发行。

随后北伐军顺利占领了上海和南京,上海作为重要的经济命脉,能为政府带来巨额的税收。所以国民政府便极力阻止蒋介石控制上海,并一直在找机会将他赶出上海。

但蒋介石作为革命军总司令,手里握着至关重要的军权,哪有那么容易屈服。并且当时很多外国势力为了分裂国民革命军,便开始拉拢蒋介石,这也给他提供了不少底气。

经过商量,国民政府决定废除掉蒋介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并且建立了几个集团军来削弱他的军权。

1927年4月7日,武汉国民政府计划再次迁都前往南京,因为这样就可以震慑那些支持蒋介石的外国势力。但是最后这个计划还是被临时取消了。

正是因为武汉国民政府的举棋不定,才给了蒋介石很大的空子,此时的他已经在着手准备政变,建立新的国民政府了。

随后他在上海大肆屠杀革命人士,以“清党”为口号残忍屠杀了一大批中共党员,也就是历史上的“四一二政变”。

当时国内被一片“白色恐怖”笼罩,我党李大钊同志就是因此牺牲。他的所作所为不仅给我党造成了重创,也导致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彻底失败。

面对他的行为,武汉国民政府虽然表面上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表示要将其开除党籍,但一直没有实际行动。

为了避免与蒋介石正面交锋,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先继续北伐,最后再联合军阀张作霖的势力讨伐蒋介石。但这已经与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驰,注定不会成功。

虽然蒋介石被夺去了部分军权,但他手里还有自己这些年来培植的势力以及国外各国的支持。

而武汉方面的回避,也是知道他有着雄厚的实力。

最终,北伐战争也被迫中止,蒋介石在清除掉党内的革命人士后,武汉国民政府选择与其同流合污,最后两政府合并,定都南京,也就是“宁汉合流”。

看上去武汉国民政府是被迫屈服于蒋介石,其实是利益将他们再次捆绑在了一起。他们表面上都自称延续了孙中山的治党宗旨,但始终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

武汉国民政府只存在了一年的时间,虽然他们经常斥责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但一直在被其牵着鼻子走,因为蒋介石手里有兵权。

也正是这次失败,也让我党意识到了手握枪杆子的重要性,只有将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