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论是什么水稻品种,在它们的穗子上都有一个“魔咒”,这个魔咒就是如果水稻上面的穗子大了,那么穗数就会变少,而如果穗数多了,那么穗子就会变小,而且每粒水稻的重量也会变小,粒重回变轻。也就是说大穗子、多穗数、高粒重这三个对水稻产量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始终无法同时实现,这一现象被生物学家称为权衡效应,权衡消息使得一些优异性状不能兼得,在水稻的育种届就把这种现象形象得称为水稻穗上的“魔咒”。
如果能够打破这一“魔咒”,多穗数、高粒重和大穗子这三个因素在一株水稻上实现,那么水稻增产就不在话下。
水稻穗上的“魔咒”被解除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中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水稻育种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篇报道中,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揭示了水稻产量核心要素穗重和穗数之间相互制约的分子机制,并且为打破两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方法。
水稻中有一个株型调控的主效基因IPA1,这个基因主要是调控水稻生长发育过程、抗病性和环境适应性的,虽然被广泛应用于优良水稻品种的培育,但是它也有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IPA1属于一个典型的多效性基因,多效性基因就会引发权衡效应,在增大穗子的同时会降低穗子的分蘖数,也就限制了水稻产量的进一步增长,让水稻增产进入到了瓶颈。
科研人员创造出大量IPA1顺式调控区平铺删除的基因编辑材料,并从中发掘出了可以同时提高穗重和穗数的编辑材料IPA1-Pro10。田间销区测产鉴定表明,IPA1-Pro10比中花11号的产量提高了15.9%。也就是说IPA1-Pro10成功实现了水稻产量关键要素负相关性的解除,自然也就解除了水稻穗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魔咒“。
魔咒被打破后,水稻增产的瓶颈就有望突破,亩产量有望进一步提升。而且这一研究还将会为突破现有作物育种瓶颈提供新的分子机制与遗传资源。
看到这一消息之后,不少网友朋友兴奋了起来,现在一亩水稻能赚200元,按照产量增长15%计算,一亩水稻就能多赚200多元,一亩水稻的收益直接翻一番。有网友表示,“还打什么工啊,直接回家种地了。”但是在笔者看来,现在水稻增产的瓶颈被突破了,水稻增产看似是好事,但是对农民来说却并不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1、当下我国水稻库存本身就处于高位,在我国水稻可以说是吃不完的,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两年的时间,玉米和小麦价格都从不足一员分别上涨到了1.45元和1.65元的超高价格的主要原因。如果水稻产量进一步增加,那么国内水稻供应量势必会进一步提升,稻谷的价格也就会下降,甚至增产带来的收益没有降价损失的收益多。
本身现在粮食价格就便宜,农资成本又很高,如果粮价进一步下降,那么农民的收入恐怕会更低。而且专家说这种突破稻谷产量的新技术是可以借鉴到其他农作物身上的,玉米、小麦等主粮产量进一步提升,那价格势必会下降。
2、从突破瓶颈的研究来看,突破技术属于一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农作物加工成的食物到底对人有没有害我们尚未可知,目前我们国内进口的大豆多数都是转基因,好在其主要用途是用来喂猪,而不是让人类直接食用。如果这项技术被大面积推广开来,最后证明这种转基因技术对人体是有害的,那最先受苦的一定是种地的农民。
谁告诉你水稻库存吃不完?
敢查一下粮库库存吗?一查就火灾!都已经成为规律了!
这样就可以多生点小孩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谁种谁穷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