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基后,制凌烟阁功臣排名时,为何将秦琼放在最后一位

聚散别离的终点 2023-12-20 20:23:29
李世民登基后,制凌烟阁功臣排名时,为何将秦琼放在最后一位

在古代,有一种说法:“狡兔三窟尽,忠犬烹于灶”,这象征着功臣的悲剧命运,暗示着那些功绩显赫的将领往往难逃一死。历史上的英雄,一旦君主坐稳江山,这些功臣便常面临生命的威胁。秦琼,这位曾为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亦难逃此命运。

秦琼出生于隋末动乱的宦官家庭,生活本是安逸舒适。他生活优渥,过着尊贵的日子,本可享受一生的安稳。然而,朝廷日益衰败,隋炀帝好战残暴,誓要征服四方。连番发动对外战争,导致国力枯竭,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国家陷入混乱。

见到祖国风雨飘摇,百姓生灵涂炭,秦琼决心效忠国家。他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么勇敢站出来参与起义,要么苟且偷生。如果他选择安于现状,将被世人视为懦夫。但若加入起义,前景也不明朗。身为宦官书生,他能对乱世有何作为?若失败,可能连累全家。

在矛盾和挣扎中,秦琼最终选择加入军队。他决定一搏,加入了瓦岗寨的李密领导的起义军。起初,李密战绩辉煌,起义军声势浩大。秦琼一度充满希望,甚至梦想跟随李密开创新朝。

但好景不长,李密最终败下阵来。秦琼迅速判断形势,在被李渊俘获后,毅然选择投靠了李渊,并助其建立唐朝。在那个乱世中,虽然个人安危难保,秦琼凭借其政治智慧和策略,从绝境中寻找生机。

当时,隋末叛乱频发,形势复杂多变。秦琼从一个宦官书生,变身为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历经风波,最终在乱世中立足。他的这些抉择,令后人肃然敬仰。

经过隋末数年的风风雨雨,秦琼的军旅生涯才真正开始。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很快赢得了李世民的赏识,被任命为重要将领,开启了漫长的战争岁月。

秦琼虽出身文官,却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他身先士卒,屡建奇功,助李世民扫平四方。李世民深深信任他,就如同信任自己的左膀右臂。正是在秦琼和其他将领的协助下,李世民终于击败对手,成功登基。

李世民在巩固权力之后,为了表彰功臣,特意在凌烟阁画上了功臣们的画像。本意是对功臣们的赏赐与荣耀。画像根据功勋高低排序,位置越显要,画像越大。但让秦琼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的画像竟然被摆在了最末位!

这无疑是公开的羞辱。秦琼曾多次为李世民赴汤蹈火,立下非凡功绩。然而,他的功勋不仅未被充分认可,反而被贬低至此。这对秦琼乃至其他将领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心灵打击。

秦琼心怀郁结,在画像前反复寻找答案,与其他将领比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自己沦至此地?经过深思,他终于明白。

皇帝对他日渐增长的威望心存忌惮,担心功高盖主,最终遭其害。在权力斗争最为激烈之际,李世民决定给秦琼沉重一击,以此警告他人不得心生异志。

经历了这次悲剧性的贬低,秦琼决定退出政坛,隐居深宫。连续数年,他拒绝了李世民的召见,声称身体有恙。为了缓解矛盾,李世民亲自派太医前来诊治,希望他早日康复,重返朝政。

然而事与愿违,每当太医离开,秦琼便将药物倾倒。或许他已预见到了李世民的用意,对这药的真实效果存疑。经历沙场的秦琼,怎会轻易接受这种可能藏有毒素的药物。他明白,这不过是李世民企图拉拢他,让他再次为自己立功的计策。

从此,秦琼隐居深宫,十二年间,李世民虽屡次召唤,却杳无音信。在这长达十二年的岁月中,秦琼经历了什么,他的内心世界又有怎样的转变,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自此未再踏出宫门半步,终老于深宫之中。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秦琼最终选择在宫中終老,并非其本意。在立下赫赫战功后,本应功成名就,封王还乡。但历史并未给予他这样的机会。

实际上,许多功高盖主的文武大臣都难逃这样的命运。李世民将他视为心腹之患,采取打压和隔离的策略,以消除异见。在皇权面前,即便是最忠心的老臣,也可能被舍弃。

退隐之后,秦琼再无出头之日。他在深宫中度过了余生。他的一生,仅是皇权与功臣之间残酷斗争的缩影。他的经历令人深思,提醒着我们要警惕权力的陷阱。在维护太平的道路上,要小心翼翼,因为它充满了难以预料的风险。

参考资料:

《旧唐书·秦琼传》

《旧唐书·李世民传》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