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帅曾说过:“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庙堂之上,人情世故更甚,那么什么是人情世故?
最低层的人情世故是礼尚往来,中层的人情世故是在“欠人情”、“还人情”之间循环往复。
而最顶级的人情世故,是在“明白”与“糊涂”之间揣着明白装糊涂。

哪有什么人情世故,说白了都是掌握一定的规矩与分寸后,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人情世故离不开会说话、讲技巧,如果你还没弄懂,不妨来看看《雍正王朝》中李卫、雍正之间的衣服那对话。
不能说是教科书级别的,但也将“语言艺术”拿捏得死死的。
01
八王逼宫失败后,弘时去抄老八的家,期间老八劝告他:
你要是想争夺皇位,必须先除掉弘历,否则就会被他除掉,弘历这个人手段狠毒......
弘时信了,当即派自己的亲信去执行。
不久,雍正从隆科多那里得知该消息,立刻派图里琛八百里加急营救。
所幸这件事情有惊无险,只死了一个重要人物刘墨林,弘历没有损伤。
当时李卫已经是两江总督了,为保证“小主子”的安全,亲自护送他回到京城。
既然来到了总公司,老板还是要见的,毕竟自己这个地方CEO是对方提拔起来的。
一般而言,下属见到老板的流程是什么,必然是“问好”,然后再“汇报工作”,最后才是“表达关心,拉近距离”。

你看李卫是怎么做的。
(主子)这才多久没见您哪,您怎么就瘦成这样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雍正末年了,多年来一直996、007,精神小伙都扛不住造,何况是雍正。
李卫说的是实话,但,与别人说出来意义不同。
他有两重身份,一重是雍正的潜邸奴才,还有一重是两江总督。
如果是田文静、年羹尧来,肯定是先汇报工作,然后才是问好。
这就是他们比不过李卫的地方。
问候的顺序一变化,关系就另当别论了。
李卫先汇报工作,再关心,他的身份先是臣,再是自己人(潜邸奴才)。
现如今,他先关心雍正的身体,再问好汇报工作,身份就先是自己人,再是臣子。

啥是自己人,自己人就是心腹,自己人就会被老板重视、提拔。
皇帝都是孤家寡人,平时最缺少的就是感情,尤其是忠心与关心。
李卫上来就是一句关心的大实话,而且还毫无违和感。
这无疑是在告诉雍正,老板我还是你的奴才,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是懂感恩的。
堂堂两江总督,在雍正面前依然自视“奴才”,再冰凉的心也会融化吧。
背靠大树好乘凉,以后即便有什么过错,有老板罩着,也不会出大问题。
接下来雍正的回复也很简单:
你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两江总督啊!引娣,你能看出来朕瘦了吗?(雍正)
奴婢们天天都在皇帝身边,不像李大人隔了这么多日子,一眼看来自然觉得变化很大,不过,这一两年来,皇上的确憔悴多了。(乔引娣)
从这个回答可以看出,雍正感受到了来自李卫的情感。

堂堂两江总督居然像个小孩一样哭哭啼啼,成何体统,但雍正的内心是高兴的。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引娣来看看,这就是我以前潜邸时的奴才,自己人、很忠心。
对比一下李卫,就显得乔引娣的回答比较平淡,对雍正说不上冷漠,却也算不上关心。
事实也的确如此,此刻的乔引娣与雍正还没有彼此认可,算不上自己人。
接下来,就到了谈正事的环节,不是自己人该走了,乔引娣顺势离开。
02
该谈正事了,李卫突然给雍正跪下,还说:
您看,我这,我都忘了,奴才忘了给您请安了。
这就是思想觉悟,换年羹尧来行吗?不行,绝对不行。
李卫这一跪可不一般,不是君臣之礼,而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自称的是奴才,而不是臣。
你以为“奴才”这两个字是贬义词,恰恰相反,很多人想称自己为奴才都不够资格。

臣,是外人,而奴才,是自己人。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李卫是在告诉雍正,大佬,您永远是我心中的大佬,我永远是您的小弟,您对我的恩情永不会忘。
上述提到,人情世故的最高境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时的李卫不正是如此吗。
我知道这次是来汇报工作的,但不是以臣子的身份来,而是以奴才的身份来。
我不知道有什么皇帝,我只知道有主子,不管什么时候,我效忠的只有主子。
一句话,距离直接拉进了,而且还是心与心的距离。

看到有这样的好奴才,雍正内心很欣慰,把藏在内心许久的感情一股脑宣泄出来。
狗儿,暗杀弘历的人是谁,你也应该知道了,你说说,朕该怎么办呐?
看看,雍正最初称李卫为两江总督、李卫,这个时候却叫“狗儿”。
“狗儿”是李卫在四爷府的名字,称呼一变关系就变了。
不再是明面上的君臣,而是私下里的关系,慢慢的都是感情,可见李卫之前的行为很有效果。
距离产生美,关系再怎么亲近,也要注意把握分寸。
雍正问的事国事吗?不是,而是家务事。
下属干预领导的家务事,哪怕现在对了,以后要是领导反悔,第一个就饶不了你。
领导问了,又不能不说,干脆偷换概念。
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帮主子办,这事儿,奴才我没法说。
什么事都能办,这是表忠心;就是家务事不能办?这是懂分寸。
既拒绝了,又在领导心中树立一个好形象,这小伙子很行啊。
若是潜邸时的李卫,很可能就会建议保下弘时,这是站在雍正的角度考虑,这是心疼雍正,毕竟哪个老爹希望杀自己儿子。

可这时的李卫已经是两江总督,必须要考虑弘历这个因素,对方秋后算账怎么办。
由此可见,此时的李卫心思已经变了。
即便是变了,该装的时候也得装,还要很自然,这样才会被老板重视。
朕知道,朕不该问你啊,起来吧。连朕自己都难以委决的事,你又能说什么呢。
第一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很快雍正又拿出来一个奏折,主要内容就是曾静抹黑雍正的话,李卫看后大吃一惊:
主子,这信里说的是谁啊,又害父害母,杀兄杀弟的,还贪财好色(李卫)。
这就叫临场应变,这就叫机智,这就叫会说话。
李卫可是两江总督哎,这么大的官,会不知道曾静的事情,肯定是知道的。
但,这个时候能说自己知道吗?即便知道也得说不知道。
如果说知道,知道,你怎么不上报,之前的表忠心全都会被打上虚假的标签。
现在我装作不知道,就有两层意思:
其一我因为不知道,所以才没上报,这与忠不忠诚无关。
另一层意思就是,若是我知道,根本不用上报,早上去干这“呀呀呸”的了。
你是我主子哎,我这当奴才的不维护你,谁维护你。
瞧瞧,这又是一波献媚,活该人家成为雍正的心腹。

当雍正把真相告诉李卫,里面的人是我,狗儿直接炸毛了:
怎么会,哪条疯狗,敢这样辱骂主子......主子,你把这条疯狗交给奴才,我把他的牙一颗一颗拔下来。
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上面的解释,哪怕雍正看出来了,心里也是暖暖的。
别管真的假的,最起码人家李卫态度上很好,情绪价值服务的很好。
03
看看李卫,再对比一下其它的员工,雍正心里那叫一个苦啊。
咋回事?
按理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论,刑部、大理寺早该结案、诛九族。
可人家啥也没做,理由还很充分。
这事情太大了,关系到皇帝的颜面,我们处理不了,只能皇帝你亲自来处理。
这典型是想看领导笑话,你能杀一个人,能杀尽天下那么多的悠悠之口吗?文武百官不出手,舆论只会越来越激烈。
主子,你把这个案子交给奴才,奴才有法子叫这帮疯狗知道厉害。
态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态度、态度!
雍正刚解释完,李卫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要痛下杀手,果断、直接、狠辣!
只有一个原则,坚决维护老板的利益,直接把其它员工比了下去,什么张廷玉、什么田文静,都给我靠边站。
你审不了,因为散布这些谣言的,其实就是朕的那些弟弟,许多谣言都是阿其那,赛事黑那些发配到云贵的门人们沿途散布的。(雍正)
主子,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都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李卫)
得知背后之人是八阿哥一派,李卫心里也明白审不了,审不了归审不了,态度还是必须要有的。

直接说起了康熙皇帝的不是。
你看看这个康熙,明知道自己几个儿子不安好心,活着的时候不处理到,偏偏把这个难题交给您,他是怎么当老子的。
清朝以“孝”治理天下,就连雍正自己都不敢说康熙的不是,李卫怎么敢。
他不仅敢,而且还说的那么生气,这可是大不敬之罪,要杀头的。
雍正会处罚他吗?不会,不仅不会,反而还会很欣慰。
因为李卫说出了他内心的苦恼,说出了他不能说的话,提供了别人给不了的情绪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卫这样说,是不是代表雍正比康熙重要。
什么康熙不康熙的,在我心里只有雍正,只有雍王府的老四,我只认这个老板。
哪怕是得罪先帝爷,我也要为我们家主子叫屈、鸣不平,是你,你能不感动吗?
总的来说,这一次谈话雍正给李卫打了满分100分。
但,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满分算什么,他要得120分。
因为李卫给自己加了一道附加题。
谈话结束前,雍正曾告诉李卫“曾静的事情你不用管,我要用行动去感化他。”
李卫能不管吗?自然不能,话都已经说出去了,必须要表态。
刚走出雍正的办公室,转身就来到大牢,直接把曾静ko了一顿,谁来都拦不住。
很快这件事情就惊动了雍正,老四亲自去监牢喊停,李卫这才停下手里的动作,还一脸担忧。

似乎在说:主子您怎么来了,这监牢可不卫生,您身体又不好,别累着了。
雍正则一脸愤怒:
身为封疆大吏,如此不顾官体,罚俸一年。
但,雍正的内心活动却是这样的:
狗儿,我送你三个字,好、好、好!
就这样,100分的政治考试卷子,别人勉勉强强及格,李卫直接给自己上难度,拿了120分,完胜。
什么叫人情世故,这就是人情世故,年羹尧要有李卫一半的情商也不至于死!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