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千多位解放军将领成为开国将军,其中来自井冈山红军队伍的将领最多,十大元帅他们占了五席,还有3名大将、15名上将,以及21名中将和12名少将,也出自井冈山。
当年他们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功成名就,树立丰碑,受到敬仰。
不过也有很多人没有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井冈山“五虎将”中,王尔琢、张子清、黄公略和伍中豪四人不是死在敌人的枪口下就是被叛徒杀害,让人惋惜。
还有一个比他们职务更高的将领,也没有看到胜利那一天,不过他不是烈士,而是叛徒。
此人便是余洒度余洒度是湖南平江人,跟张震、付秋涛、刘志坚和钟期光是老乡。
他出生于1908年,比林彪大了一岁,但是显然他在前期的进步更快,取得成就也最大。
首先,林彪是黄埔四期生,他则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
在学校的时候,他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课堂上经常发言,提出独到见解,受到教官们的交口称赞。
时间一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也注意到了他,将他发展为中共党员。
因为才华横溢,他的起点比林彪高。
最初,余洒度被留在军校,担任学生大队的负责人。
1926年,林彪到军校报到的时候,他已经随叶挺独立团北伐到武昌,被任命为警卫团第一营营长。
而林彪性格内向,课堂上发言也不积极,课下沉默寡言,很少有人注意他。即使有才华,也无人得知。
军校毕业后,林彪也被分配到了叶挺独立团,但只是一个见习排长。
黄公略1922年就跟彭总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1923年就从军。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跟余洒度一起成为三期生,但是在1928年平江起义前也只是个营级军官。
由此可见,余洒度的军事能力确实不一般。
其实相比与黄埔四期,三期中的名将较少,国军方面也只有戴安澜和王耀武比较出名。
戴安澜在抗战中战死在缅北,王耀武则在谭家桥让红军吃了不少苦头。而秋收起义之前,刚刚20岁的余洒度已经是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师长。
南昌起义的时候,朱老总和陈毅元帅实际能指挥的也只有一个团;林彪就更不用说了,只是一个连长。
1927年9月,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的时候,作为总指挥的卢德铭,事实上只是团级军官。
井冈山另一骁将伍中豪,起义的时候级别更低,只是一名连长。
起义时候级最高的,就是担任师长的余洒度。
因此,在起义之后,他无可争议地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余洒度坚持到最后,毫无疑问是开国元帅,即使不参加授衔,也是高级别干部。
平心而论,在1927年,革命处于低谷期,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加在一起也只有万人左右,与国民党的军队相比,势力单薄。可以说,革命力量只是一粒火种,随时都会被扑灭,谁也不会想到中国共产党未来能夺取政权,甚至能不能坚持下去都是未知数。
就连大名鼎鼎的林彪,也曾经开过小差,被陈毅拦截。
上了井冈山之后,林彪还提出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在最艰苦的时期毅然发动起义,就是坚定的革命者,既然如此,这样一个井冈山大佬,后来为何成为叛徒?
这一切,要从“三湾改编”说起。秋收起义的部队中大多数是农民,武器装备很差,跟南昌起义部队相比,战斗力相差很大一截。参加起义的成员,还有无业游民,甚至还有流氓、土匪混了进来。
他们参加革命动机不纯,就是为了投机,一旦遇到挫折,这些人就会动摇,甚至叛变。
在起义部队兵分三路从平江向省城长沙进军途中,混入革命队伍中的土匪武装头子邱国轩就率部临阵倒戈,使进攻效果大打折扣。
无奈之下,我军只好取消了进攻长沙的计划,各路部队奉命在浏阳文家市集中。
在那里,毛主席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改变策略,不再把坚固的城市当做进攻目标,转而向敌人兵力薄弱的农村进军,在那里建立革命根据地。
而余洒度却坚持认为应该像苏联共产党那样,首先占领大城市,夺取全国政权。
苏联跟中国的国情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奈何余洒度执迷不悟。
经过激烈争论,大家表示赞同毛主席的主张,余洒度的意见被否定,起义队伍开始向湘赣边界农村进军。
这一来,余洒度的思想开始动摇,不愿前往井冈山区。
在路上,主席又产生了对部队进行改编的想法。
正像前面所说,部队里鱼龙混杂,士兵素质参差不齐,不整顿的话迟早会出事。
1927年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的三湾的时候,毛主席在前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支持。
在改编中,担任师长的余洒度被免职,被编入军官队,成为普通干部。
一来余洒度跟毛主席主张不同,已经不适合指挥部队;二来余洒度工作出现失误,对加入队伍的邱国轩没有好好审查,以至于他临阵脱逃,给革命造成损失,理应受到处分。
之后,余洒度虽然还保留前委委员的职务,事实上已经失去了部队的最高指挥权。
这一来,余洒度的革命意志再次发生动摇。
再加上部队策略改变,要"钻山沟",成为“山大王”,过苦日子无法避免,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几种因素的叠加,让意志不坚定的余洒度决定离开队伍,当了逃兵。
在10月12日,余洒度被派去向湖南省委汇报工作,他一去不回,逃离部队。
不过在他当时并没有到国民党那边去,而是到了上海,向当时设在上海的党中央写了工作汇报。
但是不久之后,他的思想就出现了根本改变。汇报完工作之后,余洒度留在了上海,面对花花世界,灯红酒绿,他迷失了方向。
当时的革命根本看不到希望,全国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红军只能在山沟里给敌人周旋,别说是对国民党正规军,就是跟保安团之类的地方武装交手,胜算也不大。
想想自己的人生正在黄金时代,而他自认为自己满腹经纶,是怀才不遇,在党内没有出头之日。因此,离开了党组织,参加了邓演达的黄埔同学革命会组织,主要也是反蒋。
1930年,蒋介石将邓演达杀害,邓的组织群龙无首,宣告解体。余洒度彻底堕落,一头钻进了上海警备司令部,表示自己要“痛改前非”。
他本以为,叛变之后一定会受到重用,飞黄腾达,可是他想错了。
他虽然担任过起义队伍的师长,但是已经被免职,他叛变的时候,没有带来一兵一卒,也没有提供什么机密。对主子来说,他的确是缺少利用价值。
到了国民党那里,他也只能坐冷板凳。
在被冷落了五年之后,1933年2月,余洒度总算熬出头了,被任命为国民党第61军政训处少将处长。
他做的工作,无非是现身说法,说红军如何不好,说共产党如何没有前途。依这样的身份,大家也瞧不起他,经常对他冷嘲热讽,让他在部队抬不起头,后悔不迭。
这时候的余洒度也没有什么信仰和追求,开始自暴自弃,追求享乐。如何发财,成为他的人生目标。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发财机会,那就是烟土走私,简直是一本万利。作为少将处长,手中还是有一定权力的,他决定利用职权贩烟土。
刚开始,还真的赚了不少钱,让他的日子变得很滋润。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欲罢不能,把贩大烟当做一种职业。
在国民党部队,贩大烟的事虽然不是很普遍,但是也不是绝无仅有,参与贩卖的军官不在少数。
但是有两点,一是要做得巧妙,不能太不顾影响;二是要找对路子,有后台罩着。
余洒度做事又张杨,还舍不得花钱买路子,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事。
1934年,他贩大烟的事被揭发出来,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这一年,他年仅36岁。
一个本可以成为开国元勋的人,却成为一个叛徒,堕落为一个大烟贩子,死于非命,实在是让人磋叹。
参考资料:《余洒度历史档案 》中国黄埔军校网 20010203